【道中华】为何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智慧总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利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以此确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先秦时期的《尚书》和《吕氏春秋》对这4个节气都有所记述。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将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确定为一个节气,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
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由此可见,中国先民将理清大自然的时序看作生产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
同时,二十四节气又显示气候、气象对农耕生产的影响,如“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立夏东南风,大旱六月中”“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这些气象谚语提醒人们在生产上早预防,生活上早准备,开展适时而科学的农耕生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有着指导生产实践、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
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下里村,雨后的青草上挂满露珠。凋落的梅花倒映在露珠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穆明飞摄新华社记者李梦娇制图)
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学者研究认为,二十四节气形成、定型于我国黄河流域,是以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时序变化为基准,进而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民众的生活中。河南郑州发现的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遗迹青台遗址,登封市测定二十四节气的周公测景台、元代观星台等,这些重要遗迹都是先民开展天文活动的实证。
立秋,田间地头粮香果甜,农民们加紧采收和田间管理。图为河北省遵化市西下营满族乡西下营西沟村的农民在田里劳作。(刘满摄)
每到立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都会迎来盛大的赶秋节。庄稼成熟、丰收在望之际,当地各族群众会亲朋,开展玩龙灯、舞狮子等文体活动。近年来,花垣赶秋还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域旅游等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中,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同时,当地迎秋、祭秋和赶秋组成的立秋节气活动得到了系统性保护,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内涵。
自2006年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石阡说春”“班春劝农”“梅源芒种开犁节”“半山立夏习俗”“送大暑船”“三门祭冬”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老智慧的当代传承
在当代生活中,人们通过新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对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升华、传播和弘扬,使其在现代社会绽放光彩。
在全国很多地方,人们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重要节庆、民俗活动相结合,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同时,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以文化符号的方式延传,和当下生活有机交织、焕发生机。比如,杭州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中国农业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通过知识普及、艺术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诠释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还有多地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将节气习俗转化为旅游资源,等等。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阿哥苗妹欢聚边城茶峒,欢乐地进行打苗鼓、唱苗歌和舞龙灯,欢度苗族传统习俗“赶秋节”。(中新社记者黄海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气所蕴含的健康智慧被当代民众以科学的、可操作的方式融入养生实践中,这也推动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同时,节令食品以美食为载体,以节令内涵和民俗观念为依托,将人们聚在一起,唤起情感的联结。可以说,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习俗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依恋的重要元素。
二十四节气在物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
(原文于2022年6月24日刊发在《中国民族报》,内容有删减。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