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全省乃至全国的名特优农产品,让你“足不出展”大饱口福。10月13日,2023合肥农交会开幕首日,人群熙熙攘攘,交谈声此起彼伏。
作为安徽农业界的头号盛会,合肥农交会的高人气持续多年,它的“流量密码”是什么?
名特优农产品集中展示
每年合肥农交会,全省各市纷纷端出“拿手好菜”招待四方来客。
在主展馆铜陵展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枞阳媒鸭”,整齐码放在桌前。这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鸭子有何不同?展位负责人姚文良用手在包装袋上比划了一下大小说:“枞阳媒鸭是野鸭驯化而来,个头偏小,成年鸭只有1公斤左右。”他又拿起宣传单页介绍道:“媒鸭公鸭的头部为绿色,因此有时又叫它‘绿头鸭’。这种鸭子皮下脂肪少,口感细腻。”
本届合肥农交会,铜陵展出18大类80多个品种产品,既有铜陵白姜、凤丹、白荡湖大闸蟹、枞阳媒鸭等地标产品,也有枞阳白茶、枞阳香肠、胡氏茶干等本地特色产品,大部分都获得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一些小众农产品,也能在合肥农交会上觅得踪影。
在主展馆安庆市展区,碗钵里盛放的棕红色大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红米,作为杂粮食用很受欢迎,米粒天然呈棕红色,口感上偏粗糙。”展区负责人王发武说,红米深受健身减肥人群的喜爱。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去年,安庆市宜秀区特色小红稻产业年产量约5.5万吨,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约8400户,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
本届合肥农交会报名参展参会客商2万多人、参展产品3万多种。产品丰富,特色优质,正是合肥农交会的吸引力所在。
合作交流平台效应放大
产业发展带来“虹吸效应”
在今年合肥农交会的开幕式上,又一批新项目签约。借助合肥农交会平台,各地共招商项目891个,总投资金额2079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12.3%。其中,33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386.4亿元。
合肥农交会的“流量密码”何在?从深层次看,是安徽农业强省建设步伐加快,产生了“虹吸效应”。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我省正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今年前三季度,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563亿元,同比增长8.3%。预计全年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约1.2万亿元。——产业发展更加绿色生态。今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695个,全省有效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6480个。——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晓麦国际、皇氏集团、中裕食品、惠发食品等头部企业来皖投资兴业,一批绿色食品项目签约落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新增项目1404个,投资总额2903.42亿元。今年的合肥农交会以“生态·品牌·开放·创新”为主题,以“展示成就、扩大开放、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除展示展销外,还将积极打造“双招双引”工作平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