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原教旨主义把市场机制说成是万能的,尽可能地贬低乃至取消政府的作用。大量事实却使这种新自由主义屡遭破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离开了政府的作用,市场就会走偏方向,出现多方面混乱,危害人民,到头来妨碍经济社会发展。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波动和质量安全的种种严重问题足以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此为案例,科学地廓清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与此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种植过程中农药残留严重以及施化肥过多,都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健康安全。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到2011年的“瘦肉精”、“细菌门”,许多食品巨头爆出丑闻,品牌已不能成为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放心的标准,食品领域频频曝光的安全问题成为民众消费最大的忧虑。2011年,国内知名甜品品牌“满记甜品”出售的芒果布丁因大肠杆菌超标近3倍,菌落总数超标13倍被下架。5月台湾地区发现含有“塑化剂”的饮料。8月以来各地又开始对打击“地沟油”进行了一系列会战。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检出的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见水就掉色的“黑米”、药水泡过的海鲜等充斥着农贸市场。
目前我国常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1)生产过程中非法使用禁用农药以及过量使用非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2)加工过程中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人工合成色素。(3)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混淆包装以次充好。(4)一些卫生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标没有按照国家强制的规定执行。
更有甚者,“农药废渣盐”出现在百姓餐桌上。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海天盐化”公司以每吨10元的价格收购农药残渣,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14000吨,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主要卖给当地小商贩加工食品。经中国农业大学分析与环境毒理实验室检验,“农药废渣盐”中的农药“草甘膦”含量高达55毫克/公斤,类似于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2012年春节期间暴露出来的三亚餐饮业宰客事件,也实在是达到令人“零容忍”的程度。
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质量安全问题反映了农产品市场的混乱,都是由于农产品市场的过度自由化造成的。倡导世界农业新理念的智囊团,来自法国世界农业发展组织(momagri)的创始人兼主席皮埃尔展示了该组织最新的研究成果——世界农业发展组织(momagri)经济模型,基于经济模型的计算,提出了气候变化并不是导致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而“农业市场的自由化将加剧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自由化的市场非但不能稳定价格,而且还大大增强了价格的不稳定性。世界大范围农作物和谷物价格的急剧上升,促使家畜的价格暴跌,同时将给金融投机者以可乘之机,并进一步加剧价格波动。在世界农业发展组织(momagri)看来,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产品价格“地震活动”的后果甚至可能比经济和金融危机更加严重。
市场过度自由化出自市场原教旨主义,即新自由主义国际思潮,并且传染到国内。他们打着“现代经济学”的旗号到处招摇,大讲“市场的本质是无为而治”。诚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和推进技术进步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同时存在不能忽视的严重缺陷。毕竟在市场中做决策的是每一个个体,他们生产或销售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逐利会出现许多违背市场原则的行为。近几年频频出现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以及质量安全问题,就充分表现了自由化农产品市场的严重缺陷和危害。
第二,自由化的市场运行导致供求关系混乱,引发价格剧烈波动。市场信息对所有微观经营主体具有相同的导向作用,所以他们可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其结果是“一哄而起”或“一哄而下”。我国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还不规范,使从事季节性生产和信息闭塞的农民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出决策时,面临许多困难,经常表现为市场误导农民,而不是农民把握市场。他们盲目生产,无法应对市场变化,使供需关系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形成周期性的供给过剩——供给短缺——供给过剩状况,导致农产品价格过山车式的波动。例如2010年以来,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了罕见的狂涨暴跌行情,但是这些农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利益,大多是被中间环节拿走了。以大蒜为例,大蒜的储存需要冷库,一般农户家中无法存储,新蒜收获一个月后,绝大多数大蒜便存入了冷库、流向了经销商手中,任其流通炒作。
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卖难买贵”这种现象形成的经济泡沫一头损害消费者,另一头又损害生产者,误导生产者盲目扩大种植,又因价格暴跌导致农民血本无归。农民既是最基础的生产者,又是最弱势的获利者,如同每一次农产品价格上涨一样,农民都不是最大的赢家。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市场经济效率高,但是缺陷大、变数也较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经济学中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讨论贯穿于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从未停止过,从最初斯密的“廉价政府”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论,再到新自由主义的反对政府干预。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各个经济活动主体或组织的自由和权益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实际上市场的有效性与政府的有效性应该能相互配合好。无论从优化要素配置来说,还是从适应社会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来说,政府都应该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要手段,由于市场作用有不可避免的“盲目性”,所以必须用“看得见的手”——政府,对“看不见的手”——市场,加以引导和纠正,即宏观调控。正如江泽民所指出:“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以扶持和保护,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
以整顿农产品市场缺陷为契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累经验,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其次,发挥政府储备调节器的作用,建立农产品商调系统。农产品市场的混乱是同盲目崇拜市场的自由化分不开的,实际上真正操纵市场的是那些拥有雄厚资本的投机商人,需要通过商调系统来打击过度投机、囤积居奇和平抑农产品价格。商调系统就是包括利用储存、运输、信息等手段调控市场,用商品存量适当调整供求关系、平抑物价的系统。商调系统就像水利上的枢纽工程,由调节水量、水流、冲沙等功能,发挥着“蓄水池”的功能。用马克思的话说:“没有商品储备,就没有商品流通。”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是个大系统,商调系统只是一种比较宽松的间接控制,即通过“蓄水池”对农产品参与市场调节进而达到吞吐储控、平抑物价、诱导消费、促进生产的作用。
比如我国的粮食储备系统,就确实起到了平抑粮价的重要作用。从市场的需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农产品的商调系统需要政府拿专项资金扩大范围,不以盈利为目的,平抑物价,保证供应,缓解农产品市场混乱的局面。
为减少投机的空隙,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应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建设,尽量减少交易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可以建立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另一头连接定点销售的产业链的农产品物流系统,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扶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连通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一切,为了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可以由政府牵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中介服务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把小农户组织起来,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大投入壮大农产品的现代物流业,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2012年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是四个坚持……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的管理,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管理理论、理念上深刻认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偏颇,在实践中注重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权责分明的长效管理机制。党中央多次指出: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必须相机抉择。在农产品市场中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及时纠正市场扭曲,弥补市场失灵,防止农产品价格出现大起大落,科学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3]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4]程恩富:《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载《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5]吴易风、王晗霞:《克鲁格曼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6]张维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行不通》,《人民日报》2012年2月2日。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03期,摘自2012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研究》)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