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美国中西部持续高温干旱,加之多头持续加仓入市,芝加哥农产品期货继续高歌猛进,玉米过去一个月累计上涨超过50%,小麦期价今年以来已累计上涨约33%,大豆逼近2008年历史新高,豆粕则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世界粮价已打破下跌趋势,与粮价和国际油价关系密切的国内CPI涨幅,也可能随之进入上升通道。
最近中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CPI增速为2.2%,创了29个月的新低。但由于国际粮价的上涨会进一步传导到国内,中国CPI触底可能是昙花一现。
美国遭遇严重干旱国际农产品上演疯狂
美国大气管理局国家气候数据中心16日发布月度报告,显示上月底美国本土超过一半国土面积遭遇干旱,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
依照报告,截至6月底,美国本土55%的国土面积遭遇中度或极度干旱,是近几十年来干旱范围最大的月份,干旱比例只比1958年12月少3个百分点。报告说,干旱范围扩大至西部和中西部地区;今年夏天八成地区预计比往年干燥。
研究人员说,美国玉米和大豆种植带4月至6月遭受重创,表层土已经干硬,草场和牧场以过去18年少有的速率退化。《华盛顿邮报》用“灾难性的影响”形容旱情对美国农业造成的冲击:“在18个主要玉米种植州,30%的玉米地状况堪忧。”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消息称,旱情导致田地干涸,一些农作物势必歉收,美国最主要的农作物玉米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近来的干旱天气重创美国农业,直接推高了国际粮价
美国的大豆和小麦产量占全球40%,其生产动向直接左右全球粮食供给。美国持续干旱以及投机资金流入市场的影响,令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飞涨。
17日,芝加哥各类农产品期货价格继续上涨。9月交割的小麦期价上涨至每蒲式耳8.85美元,为去年2月以来最高,小麦期价今年以来累计上涨35%;另外,12月交割的玉米期货价格基本维持不变,为每蒲式耳7.71美元,继续高位运行。今年入夏以后,玉米价格累计上涨超过45%。11月大豆合约昨天继续维持了上涨势头,报每蒲式耳15.91美元。
由于中国大豆对进口的依赖,美国大豆期货市场直接影响中国大豆及豆粕的走势。本月豆粕期货截至昨日的平均值为3668.8元/吨,上月同期是3208.6元/吨,环比上涨14.3%,相比今年年初上涨近50%。现货方面,国内豆粕价格在3800元~3950元/吨区间,大豆的价格普遍在4450元~4700元/吨区间,比上一周涨了100元~200元/吨。
玉米和大豆价格走高,这让人回忆起2007年至2008年粮食危机时粮价大幅上涨,以及2010年至2011年在俄罗斯禁止谷物出口之后粮价飙升的情景。由于美国农业作物产量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对明年的粮价忧心忡忡。
粮价高企或将推高国内CPI
今年极端天气较往年严重。估计受天气影响,三季度秋粮增收仍有不确定性。即使全年丰收,估计增产不会太大。因此国内粮食仍是供需紧平衡。而国际市场七、八月粮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国内粮价或将被动跟涨。光大期货研究所总经理叶燕武据此分析称,如果下半年粮价上升,将会对CPI产生向上趋动。
目前,我国大豆进口对外依存度达80%,对外依存度过高的负面影响已凸显,而玉米和小麦也存在步大豆后尘的风险。
海关总署本月10日发布的进口重点商品数据显示,在所有33大类商品中,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同比增幅最大。1~6月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19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83%。
由于国际粮价的上涨会进一步传导到国内,中国CPI触底可能是昙花一现
谷物中,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三大主粮进口量激增。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5月,小麦进口197.6万吨,同比增618.8%;玉米进口187.7万吨,去年同期进口仅2.5万吨;稻谷和大米进口97.3万吨,同比增217.1%;大麦进口135.0万吨,同比增100.9%。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左常升说:“三大主粮进口量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很明显,全年的进口量也会比较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中国大量进口大豆,大豆价格上涨必然进一步影响食用油,而豆粕价格上涨又会推动国内饲料价格的上扬,并传导到肉类领域,但这会有一个过程。
有分析指出,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已经到了90%以下,国内粮价对世界粮价的联动反应比较敏感,加上世界农产品的金融化,粮价往往是由信息决定价格的波动。因此,中国尤需注意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