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从某一切入点对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缺乏对数字化转型驱动模式、现存问题的综合性总结与研究。在数字技术、商业模式和工作实践不断演进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我国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困境,如何全面理解数字化转型的驱动模式、发展短板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企业或组织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建议,对助力经济社会应对经济停滞、“黑天鹅”与“灰犀牛”等不确定性风险大有助益。基于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变迁、内生驱动与外生驱动相结合的视角,将产业数字化转型归结为两大驱动模式,即社会动因主导的倒逼模式及创新动因主导的增值服务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剖析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短板,提出加速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建议。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模式
产业结构的不断变迁是一个经济体能够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这一过程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变迁,只有与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才是最优的产业结构。消费外生性需求变化导致的社会动因,以及由内生性技术进步与组织变革导致的创新动因,是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两个主要因素。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资源要素,叠加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将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向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转变。创新内生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阶段是国家竞争力最为突出的阶段。本文将由企业内生性驱动导致的组织与业务流程变革、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等归结为创新动因;将由外部环境变化、社会需求转变、经济不确定性风险等导致的生产与消费需求变化、竞争压力、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升级等归结为社会动因,结合产业结构变迁,总结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两大驱动模式:由社会动因主导的倒逼模式和由创新动因主导的增值服务模式。
(一)社会动因主导的倒逼模式
1.消费端数字化能力的产业端传导
2“.不确定性”驱动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创新
从信息论来看,克劳德·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价值是确定性的增加”。不确定性源于信息约束条件下人们有限的认知能力。从需求端来说,过去更多的是基于相对确定性的需求来实现降本增效。而今天,面对的是更多不确定性、个性化定制、碎片化需求,尤其是那些非常难以预测又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的不寻常事件发生时,我们更需要基于不确定性需求持续创新,增强“反脆弱”能力。从供给端来说,过去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各种各样的软件均是面向局部的封闭技术体系,而今天需要构建全局优化的开放技术体系。如软件开发业务由面向流程逐步过渡到面向角色、场景、需求;解决方案由单一产品解决方案走向集云、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以及快速适应客户需求的价值网络解决方案。
(二)创新动因主导的增值服务模式
1.行业服务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1)信息与软件服务商:企业云生态服务
(2)物流服务商:供应链综合集成服务
(3)电子签约服务商:“电子签名+合同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务
2.产业端数字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
(1)工业互联网平台:构筑产业数字化“新基建”
(2)工业电商平台:打造供应链数字化协同网
三、产业数字化发展主要短板
(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夯实
“数字基建”是轻资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工业物联网和工业电子商务是工业互联网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物联网侧重于平台能力,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工业电子商务侧重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化,业务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其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企业装备数字化和联网化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底层设备和过程控制层的互联互通仍是当前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实现同一层级内部之间互联互通的企业占比约为1/3,实现不同层级之间数据双向联通的企业占比约为1/5。此外,生产控制类软件和系统普及水平不高,高端研发类软件应用普及率低,企业信息共享和集成不足,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多数都是以单一环节为对象,企业内外部业务全面在线协同难度大等也是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数字平台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不足
与技术进步的任何线性和确定性进程相反,经济实践与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共塑关系。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的长期过程中,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者共同推动经济增长,资本和劳动投入对总增长率的贡献逐步减少,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企业更看重场景应用及服务化创新,发展模式更倾向于做大规模与市值,企业内部管理数字化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建模测算,约有76%的工业电子商务平台规模效应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如图2所示。
(三)工业企业数字化采购与销售渗透率低
从采购端来讲,采购是工业企业价值链的起点和主要成本环节,但由于工业品存在品类包罗万象,采购方式较为分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采购流程复杂、烦琐、低效,产品信息、价格不透明,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痛点难点问题,再加上MRO采购管理成本高,对指导、安装、维护、保养等本地化服务需求与专业化要求严格等,中国工业品线上渗透率仅为2%。
四、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建议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快速发展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未来数字创新和不确定性因素“加持”的背景下,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都需要就目前面临的一些最紧迫和最困难的问题设计有弹性的战略规划与政策框架。
(一)夯实数字基建,增强创新能力
一是制定标准,加速“人机物”互联互通。明确工业互联网的接口、协议、性能等要求,推动工业产品互联互通的标识解析、数据交换、通信协议等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强力推升企业及单位组织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打破组织之间的信息壁垒与“数据孤岛”。二是增强核心技术研发,释放数据价值。加快5G技术、工业互联网基础产品传感器、基础软件和公共软件领域的研发和网络演进升级。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数据确权、确责和交易中的应用,加速数据资产化和货币化。三是加快推进“数字基建”,提升产业运行效率。积极部署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全力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工程建设,克服数字鸿沟,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宽带网络建设。
(二)优化供应链,应对不确定风险
一是加快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构建和打造一批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工业APP,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资源富集、功能多元、服务精细的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建平台”和“用平台”的双向迭代、互促共进,推进融合发展。二是围绕全供应链场景积极拓展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辐射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快采购、销售、生产、仓储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是构建“物联网+大数据”体系,推动供应链全流程线上协作、物流运输及仓储全流程可视化、生产管理与运输高度智能化,及时预知供应链风险,智能化管理供应链。
(三)拓展产业链,做大规模效应
(四)延伸价值链,深化产业端数字化
一是鼓励互联网企业持续向产业端渗透,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实体企业,沿价值链前端应用、模式创新和消费数据推动后端实现数字化协同,拓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新空间。二是发展基于平台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各类数字平台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培育工业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产业链金融等新的业态。三是推动“企业上云”逐步向深度用云转化,发展适用于大型企业集成创新和中小企业应用普及的创新应用,培育数据驱动型企业,鼓励企业以数字化转型加快组织变革和业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