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近年来增速迅猛,90后甚至00后如今已成为跨境平台上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和传统外贸人有哪些不一样?记者走近江苏的几位90后跨境电商。
1
两代外贸人,不一样的商业逻辑
王之恒和唐新宇是两位合伙人。事实上,今年是两个人在亚马逊平台合伙创业的第二年。
唐新宇家做了三十年纺织品的外贸业务,有自己的工厂。“我父亲是做外贸起家的,就跟很多传统做纺织品出口的企业是差不多的。我们给海外大型商场和超市供货,走量很大的那种。但是,后来遇到了疫情,外贸订单受到了很大影响。我们想不能把命运都交给传统外贸,需要去开拓新的渠道,跨境电商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由于缺乏人才和经验,起步阶段我们是把这块业务交给代运营公司来做,试了差不多4到5个月,不是特别理想。后面我找到了合伙人王之恒,他有很丰富的平台运营经验,我们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他进来之后,进行了这批货的扫尾、清库存,把亚马逊库容提起来,然后一步一步出新品。”
唐新宇说,“刚开始做跨境电商的时候,我父亲和我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觉得他有工厂,找几个员工稍微弄弄,就可以卖了,但是后来做了以后就发现不是这样子。”
在两人看来,最大的困难正是团队的搭建。“现在这个团队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接受事物比较快,思维敏捷,抗压能力也还不错。团队的每个人是在一条船上,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需要达成多少目标。在最早创业时,我们就租了个读书自习室,50个平方,挤了十多个人,没有隔断,好几个人挤在角落,还挺有创业那感觉的。”王之恒说。
“现在父辈对我们这块新业务已经抱着放养的态度了,几乎完全不管。只会偶尔在产品和品控这块他们最专业的地方,稍微给些建议。他们可能觉得这是机会,但他们这个年纪够不到了,需要年轻人站出来了。”唐新宇说,“我们两代人做外贸的逻辑不一样,他做了30年的外贸,他的逻辑是做一单赚一单的钱;但我们不一样,做了三个月,投了钱进去,可能订单增长不是特别明显,按照他的逻辑,就觉得无法接受。”
2
全员90后,离职率零
李飞和陶晋是溧天科技的两位创始人,是大学校友,都是90后。
“我是毕业以后一直在创业,做过不少项目,事实上前几个项目也亏了很多钱。陶晋是我的大学学弟,虽然比我晚两届,但大学时我们一起开过工作室,算是在学校里面就开始创业。”李飞说。
大学毕业后,陶晋去了银行,这是一份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为什么放弃?“我对创业真的很有兴趣,当时家里人确实不同意,我说辞职报告已经交上去两星期了,你们再去干涉也没有用。现在,我父亲对于我们这条路非常看好,认为符合时代的潮流。”陶晋说,“那时一下班,我们就在附近的一家星巴克,每天晚上聊到十一点。这样子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三年规划。那时也没有什么积蓄,为了筹措资金,我是背负着信用贷款出来的。”
现在他们的公司员工全员90后,有不少是他们的学弟学妹。“我们在大学城办公,常州这边的本科和大专院校,很多都开设了跨境这样一个专业。我们会和学校的老师联合制定一些课程,也会给学生们上上课,有的学生会选择到我们公司做兼职。目前,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的离职率是零。”陶晋说。
在李飞看来,其实大部分90后还没有掌握核心社会关系和资源,需要寻找到一个与前辈们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适合依赖于资源的这种创业项目。“所以我们觉得90后做跨境是比较适合的,不管你是富二代还是草根,有同样的机会。我们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做到这个规模,并没有去哪个大公司学习过,都是一边做一边学。”
陶晋和李飞的理想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品牌,爱上中国制造,“我们90后是有民族情怀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这些努力能增强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3
胆大加执着,和工厂一起成长
“一开始,吃了‘没文化’的亏,随便找个厂家,发了几十万的货到国外,结果全是差评。我们就想一定要坚持到把所有钱亏完,亏完就不干了。结果,在最黑暗的时候迎来了光明。”高庆说,“我们在南通遇到了现在的供应商,老板也是个90后,当时是一个非常小的工厂。他和我们的配合度很高,比如我让他去打样,甚至一件样品他都能给我做出来。现在,我们共同成长,他的厂家也已扩建到五六千平方米。”
在高庆看来,和同龄人的沟通更为顺畅。“我们也找过一些年纪偏大的工厂老板,你跟他讲亚马逊这种直销给终端消费者的跨境电商,他接受起来有些难。他能接受的是,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多少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子。”他说,“现在我们合作的这个工厂,它的产能几乎全部为我们服务,是深入绑定的关系。我们会共同开发新品,甚至有一些长期在卖的货品,不用我们开口,他自己会先备货,这让我们供应链变得更加的可控。”
“年轻人的想法肯定也会有碰撞。不管是和合伙人还是和工厂,都会有争执,在争吵不下的情况下那就看数据。我们不全凭经验,对各种大数据工具的认同和利用,这可能也是我们和传统外贸人不一样的地方。”高庆笑说,“比如说我们在做一款新品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可能认为它款式也好,觉得肯定能大卖,但实际上它在数据表现上比较差,这意味着没有爆品的潜质。没有爆款潜力的产品我们一般就不做,我们用数据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