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口3月15日消息(记者钟宁)3月14日,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10宗消费维权典型案例,让消费者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避免在日常消费中“踩坑”。
案例一:医美消费套路多,买单还需多谨慎
案例点评:
一些美容机构常以免费体验或较为低廉的价格招揽生意,再一步步游说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就掉入了商家的“套路”。
案例二:团购有时像“捡了便宜”,实则可能是“吃哑巴亏”
消费者来电反映,其在龙华区金贸东路某主题密室逃脱商家处购买了团购券,并在有效期内多次联系商家预约,商家却迟迟未安排活动。由于商家拖延导致团购券已经过期,无法使用也不能退款,消费者认为不合理,希望市场监管部门帮助协调。
越来越多商家选择以团购的方式销售商品或服务吸引消费者,因其折扣大、价格低、选择多等特点,也被多数消费者所青睐。但消费者实际使用时,会遇到商家以各种理由限制团购券使用、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货不对版”、预约排不上号、后续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权益受到侵害后,消费者也会因为团购产品本身价格低廉而对此默认妥协。
在本案例中,消费者购买了商家的团购券,在约定的时限范围内多次预约,商家都没有为其安排,最终导致团购券过期无法使用,依据《民法典》第577条,商家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消费者在选择团购前,首先要选择正规企业经营的、规模较大、口碑较好的团购网站,选择信誉评价较好的商家购买团购券,最好购买可以免预约、不使用随时退款、过期自动退款的团购券,必要时还应对网站的宣传界面、订单界面等消费信息截图保存,作为证据以备日后维权使用。
案例三:买3D眼镜前未主动告知,属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
消费者反映于1月29日到某购物广场影城看电影,入场前工作人员告知每个人需要花费10元购买3D眼镜才能观看,认为不合理,请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帮助处理。
案例四:苹果电脑外壳出现凹痕,线下线上客服互推诿
消费者反映于2023年1月22日在海口某免税店现场购买了一台价值8830元的苹果电脑,在机场离岛提货时当场发现电脑包装外壳出现凹痕,其随即联系免税店客服沟通,客服告知联系线上客服解决,但线上客服又让其找线下客服解决,消费者认为客服的行为存在互相推诿的情况,期间客服让其退货,其认为不合理。
本案例中,消费者购买的电脑产品是由免税店负责配送至机场提货的,保持商品完好无损应是免税店应尽的义务,但电脑在消费者提货时已出现包装出现凹痕的情况,说明产品是在配送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相应的义务,对消费者提出的退货、换货要求予以接受。
案例五:宣传未表达清楚导致误解,顾客退货却未收到退款
免税企业应当优化退货退款等售后流程,完善平台交易规则,对于确属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进行明显标注并提示说明,及时响应和解决消费者提出的诉求。消费者在网购免税商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并全面了解商品的退换货政策,要注意保留网购时的交易记录、交易信息等凭据,以便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维权。
案例六:预付式消费擦亮眼,发现异常应及时举报
消费者反映在某连锁超市购买了两张一千元的购物卡,现到店后无法使用,与商家协商不予处理。
预付式消费在给消费者提供支付便利、刺激消费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不同于其他的消费模式,由于已经预付了还未消费的款项,消费者如果无法及时消费往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办卡容易退款难、服务缩水、限制消费、关门跑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合同签订不规范、约定内容模糊不清、对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内容任意解释、一经充值不退不换等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的情形在预付式消费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使得消费者的权益难以保障。
发现经营者经营情况异常时,可及时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举报;如果商家突然结业且无法联系,涉及诈骗的,可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
案例七:购买海鲜要亲自过目过秤,提防商家短斤缺两以次充好
消费者反映于2023年2月8日晚上在美兰区某海鲜市场购买1300元的海鲜,商家涉嫌缺斤少两,给其的海鲜产品以次充好。
消费者在挑选海鲜类产品时,一是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消费;二是要学会鉴别海鲜种类,挑选的海鲜一定要亲自过目,在市场提供的公平秤亲自过秤;四是遇到商家调包产品或者短斤缺两等问题时,要保留消费凭证等证据,及时联系商家维权。如发现经营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时,可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投诉举报。
案例八:月饼发霉只能换“指定款”?消费者可要求赔偿损失
消费者反映在某月饼品牌商处购买了几盒发霉的月饼后,要求商家退款,但商家表示只能更换某款月饼,七星伴月系列的月饼不允许退换。
案例九:“现炒”变“加热”,消费者应享有知情权
近些年,预制菜因其简单便捷的制作方式逐渐成了快餐、超市、外卖商铺选择的食品原料。因菜品标识不详细,很多消费者对商家使用预制菜并不知情,一些商家甚至会宣传菜品均由现场制售,致使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如果消费者本来不想吃预制菜,在商家没有告知的情形下吃了,实际上违背了消费者真实的意愿。
案例十:拒绝缺斤短两,消费者可当场复秤
消费者反映于2月5日在海口市美兰区海秀东路某牛肉干店购买了价格192元的牛肉干,将商品打包好后走后感觉重量不足1斤,于是找到旁边一家店铺去称重,发现加起包装袋一共重0.445公斤,于是返回牛肉干店交涉,最终显示0.42公斤,也就是价格在132.72-141.12元之间。
消费者认为商家存在缺斤少两属于诈骗情况希望退货,但商家反复强调是自己看错了秤,并且态度强硬表示退不了货,只能选购其他商品补差价,消费者认为不合理,希望市场监管部门帮助协调。
消费者购物时要多留心眼,查看商家使用的秤是否按规定进行检定,商家过秤时要亲自过目,有条件的,要在公平秤或邻近商家的秤上进行复秤。如果遇到短斤缺两的情况,要保留好购物证据和商品实物等证据,积极维权。
这10宗案例涉及医疗美容、食品、免税商品、数码产品等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