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女士说,她母亲收到了一条106开头的短信,提示有几十万的积分即将清零,就信以为真,点开了链接,在所谓的积分兑换商城里,看中了一款带有“茅台”字样的酱香型白酒,原价标注为3968元,但使用积分兑换的话,只要加400元即可购买两箱,她母亲就下了单。张女士告诉记者:“当时我就觉得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情,要退呢,客服就说这个产品已经打包好了,需要扣除一个包装费,扣50块钱。”
这类短信几乎每个人都收到过不少,记者随机点开自己收到的一条提示积分清零的短信中的链接,同样跳转了一个所谓兑换平台。里面的商品,从包装样式到商品名称,频频碰瓷各种知名品牌,原价标注千元以上的产品,使用积分后都仅需再支付一两百元。记者尝试兑换了一个所谓的“戴森同款”吹风机,收到的吹风机,样式与大牌相仿,但包装上则显示由一家不知名企业生产,吹风时噪音巨大。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公益诉讼律师吴悦蕾认为:“对大牌厂家也会涉及到商标侵权,这肯定是会涉及到一个诱导消费的行为,它实际上是类似于欺骗的手段以及误导的手段,让消费者去接受信息,从而去与他产生交易,这侵犯到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事实上,有大量市民都反映经常被类似短信骚扰,拒收也没用。“每天十几个,烦死了,都是叫你买东西,说你得了一个大奖。”“如果我拒收之后,它还再给我发。”
频繁出现的“积分兑换”类短信,几乎都集中在“106”三位数开头的号段。记者向专家进行了请教,据介绍,这些106号段的短信,是通过运营商们联合提供的106网关短信通道搭建的短信平台,采用“群发”形式发出。
在网上随机搜索“短信群发”,就会出现大量代理商的营销信息,可以实现万级甚至十万级的“一键群发”功能,每条短信的成本在3分-7分钱不等,甚至有的连号码本都不需要自己提供。据短信群发平台业务员称:“正常就是6分,每个地区都可以发,看你想发哪个地区了。我给你们提供用户数据、106开头的号码,这种不会被拦截、不会被屏蔽。”
而运营商也不会主动屏蔽这类信息。中国移动客服表示:“目前确实我们还没有手段指示我们可以主动把它屏蔽掉,还没有投诉的渠道。”中国电信客服也表示没有屏蔽和识别的机制;中国联通客服也称不会主动去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