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社会治理、普法宣传、法治文艺及会员单位等宣传信息重要发布平台
粮食来自农业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资,因此,自古至今,许多家庭都把“耕和读”作为传家的一则重要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
所谓耕即从事农事活动,也就是农业生产。而耕的主要方法就是就是用犁来翻田松土,硬结的土经过犁耙变得疏松,才能种植庄稼。
(犁)
在没有实现机械化生产以前,用犁耕田为主要的耕作方式。犁由犁脖子、犁弯、铧三部分组成。犁脖子需选用木质紧密、比较坚硬的材质制作,在川东一带多选用柏木。犁脖子底部为犁底,犁底与地面呈40—45度角,犁底尾部为犁尖子,微翘,铧衔接在犁尖子上。犁尖子后一段为犁盘,较平较宽,且中间稍高,两侧较低,若犁脖子原材直径较大,则犁盘与犁脖子可为一体,反之,则用三块木板镶嵌在犁脖子上。犁盘后一段为方形,较厚,此段打眼镶嵌犁弯。犁脖子末端为犁颈,比较细圆,尾端为犁尾巴,与犁脖子几乎成呈九十度角,其功能是供耕田者手握扶犁。犁弯为天然九十度角,较薄,一端穿透镶嵌在犁脖子上,用木屑栓住固定,与犁脖子成九十度角;一端与犁脖子平行,打眼穿木栓,犁箍(用竹篾扭成的圆形绳子)系在木栓上。铧为铁制,空心,三角形状,较大一端镶嵌在犁尖上,钉屑与犁脖子固定,另一端为铧尖,微翘。
用犁箍将犁弯与牛打桩(圆形木棍,木质坚硬)系牢,牛打桩两端系上欠绳,欠绳另一端系在枷档两侧,将枷档枷在牛颈,再用碾带将枷档系在牛脖子上,即可犁田。
犁田前,要用锄头铲田埂表土层,主要是铲除杂草。待田内有水情况下犁田。
(耙梳)
为避免牛不闹嘴(吃禾苗),人们会用竹篾编织一个框(川东一带俗称牛嘴笼)套在牛嘴上。当牛学会犁田后,一人犁田。当牛偷懒不想前进时,犁田人就会挥舞使牛棍,吆喝驱使牛前行。也有的牛不想前行时,就会“腾肩”,使劲挣脱枷档,遇此情形耕田人也会吆喝,驱使牛继续向前。
当田埂弯度过大,人们俗称“弓背”田,则需在弓背处多犁几犁,基本取直后再继续犁至田角(端头)。
犁田时,扶犁过于垂直,则铧尖就会向下钻,犁不动,可能会拉断犁弯或牛打桩、欠绳等,扶犁过于平,则铧会浮于土面,底层翻不上来。扶犁倾斜过大,就会犁成“倝子田”(犁土有间隔),没有翻覆的表土杂草就会成活,来年稻田杂草较多。犁田靠经验掌握手势,能手犁田不仅速度快,而且覆犁均匀,一犁覆一犁,恰是一副艺术品,给人以“美”感。犁田的目的就是将底层土与表层土翻转,使表土的植物发酵腐化,让有机质转变成无机质,成为来年禾苗的肥料。根据稻莊生命周期,过去人们就有“七月犁田满碗油,八月犁田半碗油,九月犁田莫搞头”的谚语总结犁田的时机,意思是稻莊有机质越高越早犁田越好,若9月犁田,稻莊枯死,就没有肥效。
(网耙)
第二次及以后犁田一般不需搅边。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多采用“三犁三耙”,将泥土充分捣熟练,水稻秧苗移植后新根易于萌生、定根,成活返青快等。
一些勤快的人还会“打冬草”,就是在最冷的数九天用网耙耙田,使杂草的根须脱离土壤,并在低温下冻死,减少来年杂草与禾苗争抢养分。
进入21世纪,推广农业机械化,平原、平坝、浅丘,尤其是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的田块,机械化耕作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机器犁田也有不尽完美之处,就是在坡高、田块小的山区,机械耕田尚不具备条件;机械犁田稳水效果不如犁耙效果好。坚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度会越来越高,机械犁田会得到全面普及。但几千年的老式犁耙田等农耕文化永远会留住我们的乡愁。(包福安)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知识产权(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连续出版物刊号川KXO1-093·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川B2-20191090·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川网文【2019】5415-440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