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业真正意义上诞生于新石器时期,有了农业就能人工种植作物,人类便从攫取性经济进入到生产性经济阶段,先人获取食物变得相对稳定,人类也就突破了生存的瓶颈期,进入了较高速发展阶段。
农业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农具的进步,而农具的发展促进了其他手工业的分化和诞生。
农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生存空间的极大拓展,人类从山洞中逐渐走出来,并逐水迁徙。迁徙过程中为满足避寒驱兽的需求,人类开始建造房屋,为定居做好准备,这便是营造业诞生的原因之一。
营造业的发展同样得益于工具的进步,高效的建筑工具更好地促进营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农耕的爆发,人类繁衍获得巨大发展,旧石器时期依靠动物皮毛或植物树叶来遮挡身体的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人口大量增加的需求,人类需要稳定的原料来制作更多的衣物,以纺纱和织布为根本的织造业便应运而生,而纺纱织布工具进步促进了织造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的起源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时。人口增长的压力是原始农业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人类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而自然资源又在不断减少。
自然物资丰富之处顺理成为人类聚集生存的区域。为了生存和繁衍,人类集中在某片区域不停地向自然界获取食物。
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导致植物收获采摘有旺季和淡季区分。气温温暖时,植物生长地更加旺盛,食物资源也会更加丰富,而在寒冷的冬季,却是对人类生存能力的一次考验。周而复始,在面临食物资源匮乏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之下,人们开始思考新的生存方式。
逐渐,人类开始学会了一些保留食物资源的方法,做好储存食物准备工作的人们将会在寒冷的恶劣环境下拥有更多的存活几率。
新世时期的气候变化让浆果类的食物大幅减少,但也给予禾本科类的植物更好的生长条件。对农作物的种植意识为人类的定居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资源,当人类对生产农作物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就开始由不断迁移转居向群体定居转变,也逐渐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
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原始的农业生产结构有三个阶梯过渡式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农业萌芽时期。远古人类的农业种植还处于初步的尝试时期,对种植业的把控力和经验不足。此时的人类摄食仍然依赖采集渔猎,以其为主,种植业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萌芽,以其为辅。
第二个阶段是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为辅时期。这一阶段的人类对种植业已经有了一些经验的积累,农业种植的生产量有一定的保证性。
此时采集渔猎仍然是人们摄食的一部分,但人们对采集渔猎的生存依赖性明显降低。故而采集渔猎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以退居次位,代替其重要地位的是种植业。
第三阶段是多业并重阶段。此时人类已经有了更多的种植经验,对种植业已经有较好的把控能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保证种植业的产量。
农具也在原始人类的定居生活和农业产生的前提下开始发展。在旧石器时代时期的人类对工具的需求,并不向现在的农民一样对农具有较大的使用依赖性。原始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食物资源时,可能是随机简单地使用周边的石头或木棍,也或者动物的遗骸等,来进行粗略的撞砸或敲击。
对工具的使用没有具体的分类,各个工具的使用用途不固定,各类工具的使用和形态均没有稳定和用途或形式。
总之,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对工具的使用,大致具有就地取材、简单拿用、随意弃之等特征。而工具的主要材质是木、石、骨等材料。工具的特征可用形式多样,但种类稀少来概括。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确立了古代农具进化的基础,我们的先人也依靠这些简陋的工具开启了原始农业的大门。
我国的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早期阶段被称为游垦农业,也叫刀耕或火耕农业。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是先将选好的山地尽量整平,使用石锛或石斧等硬质工具将山地上的树木杂草等障碍物砍伐毁去,撩地待干,再用火燃尽。
然后使用掘木棒、尖状器等工具在土地上戳洞做穴,将种子搁置于穴内,再覆土,而后任其自由生长,但不再另外进行施肥、锄草、灌溉等管理措施,待作物成熟后收获,随之弃土。
按农具的形式,历史学家把原始农业分为刀耕、耜耕、犁耕和牛耕四个阶段。
刀耕火种的农作方式处于原始农业的早期阶段。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农耕形式还保有一些旧时的原始刀耕迹象。“刀耕火种”仍是近代海南黎族的农业模式,所用的尖头木棒就是播种农具。
但我们仍应看到刀耕火种作为农业起源和原始时期农作方式的重要性。原始人类在刀耕火种时期已然会有土地保护意识。他们会保护树木的再生,并尽量使已经农耕过的林地能够尽快恢复养分。
刀耕火种的农业形式也意味着人们已经从最初的狩猎经济进入了生产经济。
原始时期,人类曾度过一个非常漫长的野生采集和农业耕种共度的历史时期。在刀耕火种农业时期萌生出的原始农业后,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经过几千甚至上万年后,才开始认知到工具可以保存好后再次使用,土地可以在收获后再次农耕播种,也就是熟荒种植。
有了农具的保存意识后,人们就能够存积和接触到各种材质形式不一样的多样农具,再经过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对比工具的优劣,发现不一样的工具有些收捡保存起来更便利,有些在被人使用时能够更省力,农作时效率更高,人们开始对农具产生了目的性选择和加工,使农具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作目的,耒耜就是在这样的前景下诞生,是一种用于开垦农地、翻耕松土的工具。
耒耜时期的初期,“耒”与“耜”是不同的两种原始农业用具。耒是新石器时期的一种重要农业工具,耒的最初原型可以追溯到刀耕火种时期的掘木棒或同类尖状器,是由尖状器的启发而生。
耒的形态类似于一根长木棍,长度大约到人的手肘高度左右,粗细程度能被人手握住,耒的一端朝着人,另一端朝着土地,朝着土地的一端被加工成明显的尖头状。使用时由人用手握住,朝着地面将尖状的一端刺入土地当中,可做插穴播种用,也可用于小面积的掘土。
耒耜是由耒和耜结合而成的“耒耜”,由“耒”和“耜”发展演化而来。“耒”作为耒耜的上端手柄部分,而“耜”则成为耒耜的底下翻土部分。耒耜的结合渊源启发与“耒”与“耜”在使用上的一列劣势。耒在戳穴做洞来播种时,还相对便利,但如果用耒来做掘土翻耕,那么耒的尖头则容易被损坏。
而耜的因其的宽扁特性,在翻耕开垦土地时,比耒更加省力。但耜的形态不一,人们在偶然使用到有柄手的耜时发现,有柄头的耜能够更加方便手握和使力。于是开始有意寻找有柄的耜,后又开始有意识的为耜绑上柄,于是就有了柄与耜的结合,因此产生了耒耜。
在耒耜耕种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耒耜的工具形式开始不断地衍生出新的农具形式,犁耕由此产生。犁耕是一种农业操作方法的名称。最初的犁耕可以追溯到原始农业后期,此时已经有“犁”的出现。
在犁刚产生时,“犁”作为开沟的工具在农耕中使用,用犁能够迅速在平土地上挖出做播种用的沟穴,可以称之为开沟犁或耧犁。
犁的出现对人类的农业耕种效率有较大地提升。犁地的主要目的就是翻动土壤,使土壤松动细碎,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播种工作。使用锹、锄、锨等原始农具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相对于犁耕来说,原始的农具费时费力,是断续的耕地形式,效率较为低下。
犁产生的初期时,是由人来拉犁,可以称为步犁阶段。牛耕起源于商周时期,大约在秦汉时期,牛犁才进入到发展的成熟时期。在犁发展到后期时,人们学会了将犁固定在牛的身上,并且掌握了驯牛的本领,就进入到了牛犁阶段。
对古时的人类来说,实现将犁套在牛身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虽然人们已经学会驯养牛,但使用牛作为牵引的动力工具,让牛按照人的命令来干活耕地,却不容易。意思约是即使用再大的力气来拉牛尾巴,牛也不会跟着倒走,但只要小孩能牵着牛鼻圈,牛就会跟着他去任何地方,因为这顺应了规律。
此时,人们已经学会了能够让牛顺服人的指令。但还缺少连接牛和犁之间的工具。直到辕的发明,才真正实现牛犁。此时的犁耕开始广泛传播,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农作效率。
原始的犁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犁。唐末江东犁的曲辕与犁槃出现。唐后期在陆龟蒙的《耒耜经》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
曲辕犁于初期的犁对比起来,其外形具有弯曲形的辕和短辕等改进措施,不仅能在使用上更加便利,且在重量上更加轻便。犁底与犁梢能够相互分离,以控制犁垡的宽窄,还有犁盘与软套,增加犁的灵活性能,能够轻易将土质粘稠的水田进行翻耕,特别适用于我国南方水田使用。
曲辕犁的出现对我国南方的水田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帮助,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南方的水田农业进步。
研究者从农具方向将农业历史发展划分为“刀耕、耜耕、犁耕、牛耕”四个阶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农业的发展史上,刀、耜、犁在历史农具方面具有核心地位。
刀耕火种时期,人们处于迁移居住阶段,迁移过程不利于农具的管理,农具也常常是随地取材,用后弃之。此时人们所使用的农业工具也最为简单。如打制的石刀、石斧、石锛、尖状器和掘土棒等。刀耕农业关键的生产技术在于如何砍伐的林木,而不在于土地的加工。
耒的出现是原始农业时期农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使用较为广泛,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农作工具,也是许多现代农具的鼻祖。在刀耕火种时期,由于开垦山地的工具有限,仅依靠火烧来整理农地,无法将农地上的树木枝干全部燃尽,一些巨石也难以移动,地面的清理较为困难,农地上还是留有部分障碍物。耒能够“见缝插针”。
因耒的一端是尖头,能够降低工具受土地周围环境的限制和影响,而顺利完成开地穴播种子的工作。
在刀耕火种时期后的耒耜耕种时期,最先产生的农具“耒”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耒耜刚产生时,一般都有一柄一头组合而成的共性形态特征。人们在用原始的“耒”或“耜”进行翻土时,主要依靠的是人们的手臂力量,但人类作为直立动物,腿部的力量才是人类的优势。
在耜与耒的捆绑结合处,一般耜的上端都会有一根横木,可供人在使用时做踩踏,以便耜在插入土地时能够借到更多的力量。但耒耜的样式仍然不尽相同。有些耒耜的柄部是弯曲的,也有笔直的。
人们在耒耜耕种时期,发现下端有粗大枝节的耒,可以用脚踩来助力,还可以在下端枝节上方来捆绑石头,以增加耒的重力,使耒能够插地更加轻易,也能够在地上更轻易地戳出更深地洞穴,这样的耒后来就发展成了用脚踩踏的农具。
人们在用耒务农的过程中,不断接触不同形态的耒,就会发现弯曲的耒会更容易撬动地面,而直的耒则会因方向集中而有更大的冲击力,直杆耒在插穴用时会更加轻松。
正是由于耒耜的取材较为原生态又形态不一,人们在使用各类形态的耒耜时,逐渐积累经验,发现不同弯曲程度的耒和不同形态的耜相互结合,各有利弊。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生态耒耜,为后来的农具分化打下了基础。耒耜是发明犁的第一基础,直柄耒耜演化除了铲、锨、锹等,曲柄耒耜则演化出了踏犁、耧犁、耕犁乃至耧车。
犁的雏形是在耒耜的发展和使用下形成。原始的人类拉着曲形的耒柄在农地进行耕作时,就已经有了犁的影子。但是此时的仍然只能称起为拉动曲形耒耜进行耕作,而不是用犁耕作。直到这种牵拉耒耜的工具由软质的绳索工具进化为木质等硬质固定工具时,犁的雏形就正式诞生了。这种固定的牵引工具,称为辕。
在中国汉代之前,我国农具的发展与进步可以完全归为中国人祖先的功劳,未收到任何外来的影响。我国的农具发展收到国家的地域气候、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人口变化等影响,各地区的农具会有不同,且在地区没有交往之前,地区之间的农具几乎也没有产生互相的影响。
先秦工具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大农业的基本格局,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形成。中国农耕文明发端于新石器时代,并在早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先秦工具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这与先秦工具体系的建立过程是分不开的。这一体系的建立,完全是自主的,是中国古人的集体智慧结晶。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优势之处,真正做到了包容并蓄、扬长补短,并延续了几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