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一早,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项目经理魏沥再次打开手机日历倒排工期,“这个批次的项目涵盖金龙镇雪骡村和西坛村共7000亩农田,必须在3月底前竣工,与春耕衔接。”
人勤春早。惊蛰过后,四川大范围春耕由南至北开始,也拉开新一年“三农”工作序幕。今年“三农”工作怎么干?有哪些重点和要点?近日,农业农村厅作出具体部署。
3月5日,成都崇州市天府粮仓示范基地油菜花开,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朱志宏摄(C视觉)
守底线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3月4日一早,泸州市泸县嘉明镇复兴村村民曾世清就开始忙着平整秧田。今年,曾世清承包了86亩地,大春将全部种植水稻。
去年,泸州夺得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较上年增长2.2%。放眼全省,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718.8亿斤,油菜籽总产量达354.4万吨,均创历史新高,生猪出栏6662.7万头,油菜籽产量、生猪出栏规模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
3月7日,遂宁市安居区白马镇遂宁红薯现代农业园区内,农户正在用无人机为3000余亩小麦喷洒农药。刘昌松摄(C视觉)
四川耕地增长潜力有限,要靠增长面积来提升产量难度较大。近年来,四川提出要加大力度提升农作物单产水平。去年全省粮食亩产比前年增加12公斤,增幅排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第一位,今年要力争全省粮食单产提高3公斤以上。
这几天,自贡市春耕陆续开启。为了夺取一个丰收年,自贡市贡井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了农业中心、财政所、驻村队伍、村“两委”,组建起农技服务队,在全区推广“玉米+大豆”和“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带动粮食单产提升。自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吉飞介绍,今年当地将持续推动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打造“百县千片”示范片,力争示范带动大面积单产提升1.8个百分点。
在粮食减损方面,我省将加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推进机收提质减损,推广粮食减损技术,降低各环节损耗,促进生产全程的增粮减损。
提质量
推动“天府良田”和农业园区建设
3月7日,眉山市丹棱县张场镇金峡村,一片上百亩的高标准农田正在建设中。“我们按照省上最新出台的技术规范、管理办法进行建设,标准更高,确保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金峡村党总支书记张永丹说。
2023年,达州市完成4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78.63万亩,为达州粮食产量全省“十一连冠”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春节,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石海村和美乡村聚居点二期住户袁跃明在新家过了一个好年。“这里山美、水美、人美,还配套旅游资源。搬来以后,我们发现一些商机,可以搞农家乐。”袁跃明说。
更多的石海村正在建设中。“宜宾还将建设一批高颜值村落、高价值庭院和高品质农房,打造村美民享的人居环境。”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金江介绍,把1792个村分为产业提升、城乡融合、特色保护、乡村旅游、生态修复型五类建设,评选出全市“十佳美丽庭院”,打造城乡统筹聚居示范点,塑造一批“微田园式”美丽新居。
增动力
抓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试点
2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分红大会在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茶园村进行,这是村里首次召开集体经济分红大会。“近年来茶园村通过种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产业带动下,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8000余元,比2022年提升2000余元。”茶园村党支部书记张德仁介绍。
改革赋能正不断给四川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力。今年四川农村改革将从何着手?
去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吹响四川新一轮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的号角。
还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是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破解‘谁来种地’、社会化服务体系‘怎么建’等难题。”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四川将借助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行动,用更多更有实力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破解农村劳动力短缺难题。聚焦进一步实现农业全程全链条便捷服务,四川年内将编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支持国有企业搭建乡村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以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
另外,还将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逐步扩大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试点范围,鼓励采取“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等方式,开展农田集中整理、实现连片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示范行动。(记者阚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