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新农村——所前镇信谊村。记者唐柯通讯员袁园摄(资料图片)
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焦点,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资产近年不断增长,农村基层腐败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对农村基层治理带来挑战。
近年来,我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资金管理、资产流转、审批程序、后续监督、共享发展等“五位一体”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实现村级集体资产安全保值,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取得明显成效。
资金管理上探索“村委+银行”管理模式
萧山不少村因地理位置优势、村里企业较多或征地赔偿等,村级集体的“小金库”比较发达。在以前,很多集体资金多的村子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各种各样的“求情”多,但又不能借,怕出问题;资金放在账上“睡大觉”,村民又埋怨:“这完全是在浪费集体财产”。
于是,有的村干部将资金一部分投资在保险公司,一部分放在商业银行,寻求保值;还有的村干部在各种“建议”下,把村集体财产拆解,开展多元运作以求各方平衡;但很难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最后弄得村委会内部也不团结。
“村集体财产不能这样松散管理,要统一、规范地管起来。”2011年起,我区积极探索“村委+银行”管理模式,组织各行政村(转制社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萧山农村合作银行(现萧山农商银行)签订合法、规范的“村银共建”协议,各行政村(转制社区)在萧山农村合作银行开设存款账户,村级集体资金全部存入该账户,萧山农村合作银行在确保村级集体资金保值的前提下,每年出资不少于4000万元,作为“村银共建”资金,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同时,我区还明确规定由政府和银行共同对村级集体资金进行监管,对村级日取款(转账)5万元以上的,需经镇街审批后,银行方可办理,确保村级集体资金的安全使用。
2011年末,全区481个村社(含大江东)已全部与萧山农村合作银行签订“村银共建新农村”协议,萧山农村合作银行吸收的村级存款达33.86亿元。时至今日,这一工作已实施5年。2011-2015年,全区“村银共建新农村”活动村级覆盖面达到100%,累计到位资金达到33921万元,有力地支持全区481个村社的新农村建设。
通过引入银行机构参与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推动了村级集体资产持续保值增值,助推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2015年,我区421个村、转制社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额为170.46亿元,村均达4048万元,比2011年提高了51.53%。
资产流转上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机制
北干街道永久社区综合用房整体租赁权,总建筑面积约9437.7平方米,年租金整体起拍价500万元,成交后须一次性付清三年的租金……这是永久社区综合用房租赁权的拍卖公告。
去年底,北干街道明星村31家店铺租赁到期,通过公开招投标,物业收入比原先翻了一倍。街道经济科厉才根说:“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有效发挥了交易中介的作用,通过公开、公正、规范的运作模式,让市场作为主导,保护了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有效激活了沉睡的农村资产。”
截至目前,萧山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共完成农村产权交易113笔,交易金额5432.78万元,无一暗箱操作。规定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由村基层干部与承租方拍板成交的模式,形成了公开、公正、公平的阳光交易环境,犹如一本明白账,无人能“做手脚”。
区农经总站负责人表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维护村民切身利益的同时,有效加强了监管,把权力放进了制度的笼子,使农村集体资产得到最大的保障,实现资产增值,有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审批程序上实行会计出纳“双代理”
村里费用开支要先垫付再报账;村级财务要集体定期审核审批;村财务实行“零”抵库……为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我区从2012年9月开始全面推行会计出纳“双代理”制度,各镇街设立了专门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机构——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按照村级会计和出纳的职能,对村级财务进行全程代理(村只设立报账员岗位)。
“双代理”是指不改变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核算单位,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民主监督权和收益分配权的前提下,经村社员代表大会同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镇(街道)签订委托代理协议书,实行村级资金、账务委托镇(街道)代理的一种管理新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村财务实行“零”抵库,村里的现金、存款统一移交所属镇街的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代理,各村(转制社区)不再保管现金、存款,不领取备用金。例如,村里需要购买一批办公用品,购买人应先垫付资金,把发票或收款收据交给村报账员,报账员将发票交到每周一次的集体审批日进行审批,集体审核审批人员应有村(转制社区)三委80%以上人员、村监会2/3以上人员参加,80%以上的人同意并签字视为可报销。然后报账员将原始票据及集体审核审批决议拿到镇街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报账,经审核后方可付款。对于村里的店面出租、土地出租等收入管理,也同样需通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统一规范化操作管理。
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按照村级“三资”管理制度要求,分先审后付、预审预付、先付后审三种情况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制度要求的经济事项坚决不予付款,保证制度严肃性。对未能通过审核且不能整改落实的费用开支,明确由村干部个人承担。从2012年全面实施“双代理”机制至今,我区镇街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已累计退回村级不规范票据5895笔,金额1.54亿元。
监管、发展上积极创新管理模式
在后续监督上,我区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跟踪审计。一方面,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一年一审”全覆盖,我区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全区421个村、转制社区及其所属经济实体开展上年度审计,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发出通知书落实整改。2015年,我区委托杭州萧然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7家审计机构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审计421件,发现问题2345个,包括购物发票没有附清单、工程拆分规避招投标、应收款项没有及时收缴等,目前已100%整改到位。另一方面,我区委托审计机构对10万元以上村级工程项目进行结算审计,成为全省率先全面实行限额以上村级工程项目预结算审计制度的区(县)。仅2015年一年就开展1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审计407个,送审金额34392万元,核减金额2846万元。
此外,萧山积极开展首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主要是通过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性工作,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等“三权”量化到人(户)。截至目前,我区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全区累计量化村级集体资产55.11亿元,分红总额16255万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正积极推进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全面启动。
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规章制度,我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日趋规范,堵塞了权力寻租的漏洞,因村级“三资”管理和财务问题引起的信访事件和村干部违规问题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萧山行政村的老年活动中心、村庄道路建设、老年人福利发放等均在村级集体资产增值过程中受益,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破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农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事关农村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区通过打造“五位一体”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2014年,我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市、区)称号。今年5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六版以三分之一的版面,深度报道了我区规范村级集体资金管理工作,为其他地区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