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财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下简称“保护工程”)。为此,特制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保护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当前,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保护工程”是在以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政府组织实施推动的,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保护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三.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突出重点,抓紧抢救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这是“保护工程”的首要任务。要在充分利用十部中国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摸清历史家底,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档案,编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目录清单。

四.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保护工程”作为一项探索性工作,要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选择一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特色鲜明,又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工作基础好的项目,作为试点。综合性试点要从宏观管理角度,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建设、投入机制、组织工作体系等进行探索,侧重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专业性试点要针对某一门类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制定保护标准和具体保护措施,侧重探索专业门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路、办法和措施。试点工作要分级开展,分级管理。通过试点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不同地域、不同层面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经验,并在总结、交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要充分发挥试点的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作用。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保护工程”是一项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建设工程,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把“保护工程”摆上重要位置,认真研究,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各级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各有关单位分工负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避免重复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共同推进“保护工程”的顺利开展。中央财政已经设立了“保护工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级的试点、保护项目和国家级名录的建立、标准规范的制定、人员培训与宣传开展以及国家中心的建设等。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将“保护工程”纳入财政预算,给与经费保障。目前,“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国家中心已经相继成立,开始运行。各地要因地制宜,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负责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保护工程”。

“保护工程”是新世纪开始实施的一项新型文化建设基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

特此通知。

附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文化部财政部

二00四年四月八日

附件: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前言:

当前,面临着来自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保护状况堪忧: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技术、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境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工作资金短缺。

针对我国民族民间又化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为此,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下简称“保护工程”)。

“保护工程”是在以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政府组织实施推动的,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一)实施“保护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需要

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其民族性与大众性特质,使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相通;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生存状态,则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基因,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源流。

(二)实施“保护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构建人文环境。实施“保护工程”,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资源、人文环境、民族素质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要素的功能,可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与否,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实施“保护工程”是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要求

民族民间文化融铸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基础。实施“保护工程”,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实施“保护工程”,是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战略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媒介,在文化上推行“单边主义”,导致了不同文化地域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借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并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实施“保护工程”,保护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是坚持文化多样性、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二.实施“保护工程”的基础条件

(一)多次开展调查,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有基本认识和了解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调查,对民间戏曲、文学、美术等各类艺术品种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和抢救;对全国范围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语言等进行调查,出版了调查丛书等。特别是1979年以来开始的十部中国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全部298部省卷的编纂工作已基本完成,进入收尾阶段。这些工作使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得以留存,为“保护工程”提供了工作基础。

(二)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和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对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国家一方面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一方面给民间艺人一定资助,鼓励他们传承技艺,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国家采取了重点扶持政策,如对京剧、昆曲,分别成立了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和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扶持。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文物保护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实施了“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命名。各地在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统工艺方面也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基层文化机构,拥有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

目前,我国有3,000多个群艺馆、文化馆和近40,000个文化站,有各类博物馆1,500多座,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大学、研究机构等约200家。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开展了大量学术和理论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为实施“保护工程”奠定了组织基础、学术基础和人才基础。

(四)加快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进程

1998年以来,文化部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共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建议稿),于2002年8月上报全国人大。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目前该法律草案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云南、贵州等省己率先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行法律保障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五)国际上的一些成功做法,提供了参考借鉴

三.“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

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保护工程”建设,到2020年,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基本实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

(二)保护方针

“保护工程”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确保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获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抢救、保护、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三)实施原则

“保护工程”的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坚持立法保护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决策系统与咨询系统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国内立法与国际立法相结合。

四.“保护工程”的保护对象、保护方式与实施内容

(一)保护对象

(二)基本保护方式

1.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

2.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出版,或以博物馆等妥善方式予以展示、保存。

3.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郁特色的文化区域,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4.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和鼓励,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宣传、弘扬和振兴。

(三)主要实施内容

1.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

2.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建立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和地方各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

4.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采取资助扶持等手段,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5.在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特色鲜明的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分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

6.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7.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

8.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机制。

9.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养一大批热爱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者。

五.实施步骤

“保护工程”从2004年到2020年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2004-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期2009-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期2014-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二)2004-2008年第一期阶段目标

1.完成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摸底,建立能够全面反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

2.通过不同类型的分级试点,有效地抢救、保护一批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种类,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3.制定有关标准规范,分批建立国家级和地方各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4.研究、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命名办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并开始分批命名。

5.研究、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有关政策,推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早日出台。

6.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组织体系,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

(三)2004-2008年第一期工作任务

1.开展普查:

在十部中国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方案,开展全国范围的调查摸底、确认、记录工作,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目录清单。

2.制定规划: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制定“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下发有关文件。

3.先行试点:

通过专家论证,在全国范围内,确定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种类型与不同专业门类项目的试点;分级、分批开展“保护工程”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的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摸索保护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

4.建立名录:

研究、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申报办法,开始建立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公布2一3批。同时,积极促进地方各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的建立。

5.建立传承机制:

研究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标准规范与命名办法,命名2-3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对有代表性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传承单位)授予相应称号。

6.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研究、制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有关标准与命名办法,对过去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进行审核,并新命名2批。

7.调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在各地尝试建设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工作经验。

8.推动立法:

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的立法进程。

9.教育培训:

10.宣传展示:

举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展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节等各种活动。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手段,积极对“保护工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激发和培养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1.建立数据库:

基本完成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档案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建立集工作平台、宣传教育和检索服务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网站”。

12.研究交流:

举办国际、国内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交流会,积极开展“保护工程”的政策研究、工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拓展提升研究水平。

13.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完成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进产代表作”申报项目的遴选、评审及全部申报的文字、音像片的准备和制作工作,编撰出版我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出版物。

六、组织机构(略)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二)建立“保护工程”专项资金

中央财政设立“保护工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重大项目的保护和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珍贵资料与实物的征集和收购;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传承单位的补助;贫困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等。各地也应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三)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标准规范的制定,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

“保护工程”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保护工程”各方面工作的标准规范。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的咨询、论证和专业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各项科研成果,加强现代技术的运用,积极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手段和工作方式的创新。

(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队伍建设

采用课堂讲授、函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保护工程”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业,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工作专业队伍。

(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报刊、出版社、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采用各种方式,加强对“保护工程”的宣传工作。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THE END
1.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民族语言中心举办“国家语言文字研究基地20年”活中央民族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民族语言中心组织承办了“大模型时代多语种语言资源建设与测评分论坛CMLME2024”,中心主任赵小兵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并主持了论坛议程,论坛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多语种优质数据资源的持续汇聚、传播共享、评测服务、技术交流、国际合作及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https://www.muc.edu.cn/info/1052/34118.htm
2.天津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AI多功能语料库检索平台项目二、项目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AI多功能语料库检索平台项目 三、中标信息 第1包 : 通过资格审查和符合性审查的供应商评审报价: 第1包 : 四、主要标的信息 第1包 : 五、评审专家名单: 评审专家:黄玉冬,杨帆,王长生,马文建 采购人代表:华云鹏 http://www.ccgp.gov.cn/cggg/dfgg/zbgg/202411/t20241127_23723407.htm
3.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AI多功能语料库检索平台|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AI多功能语料库检索平台项目(项目编号:GY-2024-274)中标公告招标详情 公告概要: 公告信息: 采购项目名称 ***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多功能语料库检索平台项目 品目 采购单位 *** 行政区域 市辖区 公告时间 ***年**月**日 **:** 评审专家名单 评审专家:黄玉https://zj.17biao.com/detail/6746b439044491747f83c8fa.html
4.公共文化服务平台14个 语言文字 12个 文化科学 6个 文学 5个 经济管理 2个 自动化与计算 2个 艺术 1个 化学工程 1个 机械工程 1个 轻工技术与工 1个 农业科学 1个 一般工业技术 1个 政治法律 1个 历史地理 1个 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12个 英语 10个 教学 9个 语言 9个 翻译 7个 大学英语 7个 学法 7个http://gt.cqvip.com/cqtsg/writer/writer.aspx?id=100000009897682
5.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是专门用于保存、管理和分析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调查官方数据的学术型数据平台,其主要任务是在汉语方言资源调查保存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调查保存两个项目的基础上完成所有语言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整理分析和应用展示等方面的工作,https://zhongguoyuyan.cn/standard/
6.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期刊摘要: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自2015年启动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作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工程成果展示的重大使命.平台建设涉及数据容量大,技术要求高,在创新应用的同时对安全性要求严苛,此外还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本文介绍了平台建设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yywzyy201904005
7.上海大学2017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备注: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020101 政治经济学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展开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在理论研究的https://www.kaoyan.cn/news/65866
8.2019级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 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 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 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https://www.hnwmxy.com/jiaoxuekeyan/jiaoxuebiaozhunfabu/rencaipeiyangfangan/2019re/2019/1023/5252.html
9.固原市第四中学人人通空间1、推广“预习—检查—点拨—展示--反馈—检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六个环节:“预习(课前)——检查(5分钟)——— 点拨(引导、讲解15分钟)---展示(15分钟)---反馈(总结5分钟)——检测(课后)”即“六步教学法”(2+4模式)。从师生角色的分工上看:教师用课堂前5分钟进行检查新知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685605
10.乡镇雪亮工程整体解决方案雪亮工程数据库结构xxx雪亮工程平台总体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体系建设和雪亮工程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三个部分。 基础设施指的是“xxx雪亮工程平台”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它包括网络传输、机房、服务器及存储、网络安全、基础软件、基础数据等平台设施。 业务应用体系包括生产运营、企业管理、营销决策、智能指挥、居民服务和生态保护等https://blog.csdn.net/2401_85071093/article/details/141724418
11.国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立运行激励机制,使全校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发挥我校专业优势,打造我校特色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齐全,集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展示和评价与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国内高校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拓展教学时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328lh7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