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176.5万辆,同比下降6.8%;6月份轿车销量78.9万辆,同比下降12.1%。同时,6月份中型车的销量排名也随之出炉。
给大家划一下重点:秦L冲进前二,仅次于特斯拉Model3;帕萨特夺得合资销冠,以“34C”为代表的BBA豪华车型也深受市场欢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面的秦L之外,自主品牌还入围了红旗H5,算是一个惊喜吧。下面,就跟《车壹圈》一起来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吧。
从榜单来看,Model3、比亚迪秦L、帕萨特分别位居榜单前三。其中,Model3与比亚迪秦L的差距仅1百辆出头,差距非常之少。不出意外的话,7月份秦L冲击单月销冠很有可能。
一辆中级插混车做到了“电比油低”,这无疑打了10-15万元价格区间的合资车的“七寸”。这样来看,消费者选择秦L就很好理解。
还有一款车,它就是红旗H5,也算得上自主中型车的销量担当。目前,该车的入门价虽然来到了15.98万元起,但终端优惠也达到了3.5万元,入门版直接来到了12万元级,价格优势还是比较明显。同时,新款红旗H5升级后,在内外饰设计上也更加年轻运动,产品力也说得过去。月销能够持续的稳定在万辆以上,确实很有水平。
一直以来,合资都是B级市场的明星产品,尤其是帕萨特为代表的德系,以及凯美瑞为代表的日系。即便自主车型的崛起,但他们依旧是细分市场上不可小觑的力量。
具体来看,帕萨特6月份销量为1.7万辆,夺得了第三。迈腾紧随其后,月销为1.4万辆。而凯美瑞与雅阁单月销量在1.2万辆左右。从终端的情况来看,合资中型车稳定的销量输出,与大幅让利有很大关系。帕萨特380版本下探到15万元级,而迈腾刚刚也迎来了新老产品的交替。
从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来看,6月豪华车零售25万辆,同比下降17%,环比增长4%。6月的豪华品牌零售份额14.2%,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传统豪华车市场零售份额相对稳定。传统豪华车市的份额稳定,也与BBA“以价换量”的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具体来看,宝马3系单月销量达1.34万辆,奔驰C级单月销量达1.19万辆,奥迪A4L单月销量为1.07万辆,三者均进入了单月销量榜单前十。“34C”持续热销的背后,同样离不开终端让利的支持。宝马3系终端优惠12万元左右,奔驰C级优惠10万元左右,奥迪A4L优惠11万元左右。这样来看,宝马3系冲进前五,也不意外了。
从6月份中型车的销量排名来看,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刚上市不久的秦L直接冲进了前二。按照这么发展势头,预计下个月就有望登顶单月销冠的位置。同时,合资车型虽然依旧是中型车的主力,但客单价明显下滑,也反映出竞争的压力。中国品牌在攻下A级家轿市场之后,下一个就是中型车了。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023年度豪华品牌中型车质量排行共有16款车型上榜,其中平均值(含平均值)以上共有10款车型,平均值以下共有6款车型。平均值(含平均值)以上的车型包括沃尔沃S60、奥迪A5、沃尔沃V60、奥迪A4、凯迪拉克CT5、凯迪拉克CT4、捷豹XEL、奥迪A4L、宝马4系、DS9。平均值以下的车型包括宝马3系、林肯Z、阿尔法·罗密欧Giulia朱丽叶、奔驰C级、捷尼赛思G70,排行最后的车型是英菲尼迪Q50L。
排行中位于前三名的车型分别是沃尔沃S60、奥迪A5、沃尔沃V60。根据2023年度中国汽车质量网统计的缺陷信息显示,以上三款车型表现出的潜在缺陷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可靠性较高,综合质量表现良好。
平均值(含平均值)之上的车型还有奥迪A4、凯迪拉克CT5、凯迪拉克CT4、捷豹XEL、奥迪A4L、宝马4系和DS9。从投诉情况来看,这部分车型多发车身与电气设备方面的故障,具体体现为车身异响、车机系统功能性故障,以及空调异味等方面,车辆潜在的安全风险较低。
平均值以下的车型有宝马3系、林肯Z、阿尔法·罗密欧Giulia朱丽叶、奔驰C级、捷尼赛思G70和英菲尼迪Q50L。较高的投诉销量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车型整体的质量评价结果。另外,部分车型存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故障现象,综合安全风险较高。
2023年度豪华品牌中型车质量排行以中国汽车质量网投诉大数据平台为依托,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的《汽车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指南》《家用汽车产品严重安全性能判断指南》为参考依据,综合各车型的投诉故障、缺陷风险、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五个维度,并参考权威调研机构的评测数据,以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最终确定2023年度豪华品牌中型车质量排行,旨在为广大消费者传递各车型当前的质量情况。排行中分数越小,质量越优且分数无上限。评价对象为上市满一年的燃油车型,不包含豪华品牌中的高性能版本车型。
文从我国的城市等级入手,构建我国城市品牌评价模型,最后探讨如何推动我国城市美食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的影响力。
我国的城市等级
在我国,城市等级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1980年,我国首次对1955年国家建设委员会《关于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城市划定标准做出改变,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非农牧人口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以上到100万为大城市,20万以上到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和20万以下为小城市。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区人口达到100万的城市,没有几座,有一半的省会城市都达不到100万人口的标准。所以,那个时候,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就能称作大城市。1981年,上海市的城区人口为608万,排在第二的北京市城区人口为466万人,排在第三的天津市的城区人口为382万人。
接下来,比较大的调整是2014年。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是超大城市,城区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是中型城市。2016年,上海市的城市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达到惊人的2225万人,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分别为1970万人和950万人,仍然位居第二名和第三名。其实,大家都感觉100万作为大城市的门槛有点低。根据《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区人口突破100万人的城市已经多达93个。到了2022年10月,根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我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
我国的城市产业品牌的评价模型
我们认为,一个城市的产业品牌是依赖于城市的产业吸引力、城市的产业管理力与城市的产业影响力,进而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中国城市品牌AMI评价模型
其中,城市产业吸引力(A)好似“漏斗”,显示一个城市的外在声誉,以及由此对外界产生的吸引能力;城市产业管理力(M)好似“孵化器”,展示一个城市内部的运作能力,即反映内部治理水平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城市产业影响力(I)好似“喇叭”,向外展示一个城市的产业在国内以及全球范围内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产生的影响力。上述三种“力”之间,影响力越大,则会反哺吸引力;吸引力越大,则会吸引到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各类资源用于强化管理力;管理力越强,则会有助于提升影响力;三种“力”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基于上述的我国城市产业评价模型,我们认为,我国城市美食产业的发展路径在于:
增强我国城市美食产业吸引力
提高我国城市美食产业管理力
扩大我国城市美食产业影响力
为此,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城市美食产业规划
一个城市的美食产业不仅仅直接关乎一个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而且关乎一个城市产业的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所以,城市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美食产业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大美食产业的发展规划。比如,乐山市“十四五”美食产业规划明确提出,以宣扬乐山美食文化为核心,以构建美食全产业链为基础,以汇集海内外美食品牌、多元消费业态、新型消费场景为支撑,着力打响“美食消费”“美食文化”两大品牌。力争到2025年,餐饮规模突破200亿元,引进国际品牌美食首店10个,打造特色美食街区(村镇)30条(个)左右。
第二,提高城市对美食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财物等要素供给
以北京市为例,从具体数据来看,2018年北京社区商业消费额占社零额比重为52%,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约70%—80%),但是,北京的社区商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6—2019年北京市累计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5369个,平均每年建设提升1342个。北京市商务局的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再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000个,再打造生活性服务业示范街区和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10条左右,再培育标准化示范门店4000个左右。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三年来,许多的社区餐饮企业倒闭,如何恢复这些门店,重新布局,是许多城市社区餐饮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四,培养城市品牌系列,夯实美食产业基础
第五,练好内功,提升城市美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城市美食产业的核心仍然是美食的味道。所以,要从美食研究入手,挖掘城市的美食文化,让城市传统文化给城市美食赋能,进而提升美食产业的文化内涵。一个城市,就是一个传说;一道美食,就是一个文化传承。在坚持继承传统美食文化的同时,要加大创新,不仅仅要加大餐饮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而且要加大模式创新。新时代、新技术叠加新模式,我们已经见证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相信未来我国老百姓将体验到更多的前所未有的美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