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农业农村局季晓勤陈建建刘冠民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是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技术创新群体性突破、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升级而推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区别,新质生产力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弱化对土地与资本投入的依赖,强化对数字赋能和创新驱动的需求。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本质特征,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或者引进新的生产函数。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提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生产力三要素,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新中国,重塑生产力、重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通过新时代科技创新赋能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进行核心改造,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力求通过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希望江苏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以来,继东北黑龙江考察、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以后,第三次精辟论述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命题。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是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最大短板。在过去的七十多年里,我国农业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农业总产值约占全球农业总产值的23%,位列第一。但有测算显示,我国农业强国整体实现度为67.2%。对标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强国的特征,我国农业在生产效率、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支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24%,加拿大、美国等农业强国仅为1%-3%。我国约以24%的农业劳动力产出仅占GDP的6%,而美国以1.4%农业劳动力产出占GDP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背后体现的,就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距。
二是前沿性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至2022年的62.4%,但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普遍在80%左右。有研究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中国际领跑型技术仅占10%,并跑型技术占39%,跟跑型技术占51%。
三是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据调查,我国高水平农业科学家比例是0.049‰,美国是0.738‰。当前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传统人才较多、复合应用型少,整体素质相对偏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
要使我国进入全球农业强国第一方阵,依靠传统、常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远远不够。如果没有新质生产力引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如“逆水行舟”,不但不能缩小差距,差距还将越来越大。我们农业人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抓布局、守阵地、攻创新,在积极拥抱产业发展新机遇中敢为人先、凝心聚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上新水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得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我们只有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加强试验示范、科研创新,加速农业技术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前沿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目前,以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也同时带动了农业领域新革命。每一次科技变革都会带来农业领域的革新,推动农业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一次是从人畜投入的简单、低效的经营模式进入以机械耕作的时代;第二次是以进化论、杂种优势学说、遗传学理论等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化肥技术等;第三次以DNA双螺旋结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支撑。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美国科学院公布未来十年美国农业科技领域亟待研究和突破的五大关键技术分别是系统认知分析、精准动态感知、数据科学、基因编辑、微生物组。农业领域的科技突破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出现人工智能操控的特点。如德国Infarm公司利用高容量、自动化、模块化的种植与配送中心,粮食生产效率比传统土壤农业高400倍。未来像LPWAN、5G、LEO卫星等先进和前沿的数字连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建筑与设备管理等。根据麦肯锡研究显示,到本世纪末,通过加强农业的物联技术能够使全球生产总值增加5000多亿美元,使农业的生产率再提高7%到9%。
农业科技革新催生了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新业态;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出食品定制新产业;基因工程、智能装备极大压缩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态势。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论,生产力由劳动手段、劳动力、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在这三个方面系统着力。
一是着力提升前沿农业科技水平。前沿农业科技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大农科”,以跨领域、高技术融合为特征,涉及到信息工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以生物制造为例,据预测,全球生物制造产值接近30万亿美元,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我国也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似这种农业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必须成为未来我国农业科技需要着力突破的领域。
二是着力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目前涉农人才的培养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知识体系陈旧、知识结构过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是着力发展涉农新业态。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拓展“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引领农科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与发展。涉农新业态的范围不仅仅涵盖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将延伸到营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等诸多新的领域。
如东县滨江临海,滩涂面积辽阔,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商品瘦肉猪、商品苗猪、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的创新、引进、研发,必须跟上乡村振新、现代化建设步伐,新质生产力的培植发展,显得越发重要。如东滩涂的改良与利用、耐盐水稻的试种、高标准农田建设、特种经济作物品种培育及栽培模式研究、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种植养殖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等的研究显得越发迫切。
厚植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必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发展和底线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必须时刻把握人口规模巨大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由于这一特征,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显然不同于其他国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极端重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首先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唯效率论,不能单纯追求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必须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使广大农民和广袤乡村在农业强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发展,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
三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绿色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不是新质生产力的补充要求,更不是新质生产力的矛盾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智慧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农业建设成绿色产业、观光产业、休闲养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