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骨质疏松、传统康复的基础与临床
邹军
运动与代谢性疾病
刘宇健
运动与脑健康
娄淑杰
王茹
运动干预对代谢性疾病发生机理的理论与实践
常波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赵杰修
反兴奋剂研究
运动生物力学
刘宇
闾坚强
傅维杰
毛德伟
运动认知理论与方法
周成林
运动技能控制的神经心理机制
张剑
运动信息认知加工
李安民
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任杰
0403Z5
运动康复学
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
传统康复理论与治疗
运动缓解成瘾的机制
运动神经肌肉控制
王琳
运动康复
韩甲
运动心肺康复
吴卫兵
侯晓晖
0403Z2
体育工程学
体育工程
经济管理学院
0403Z1
体育管理
体育经济与管理
曹可强
刘东锋
刘兵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
李海
体育产业
黄海燕
体育组织管理
董传升
体育产业管理
张瑞林
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伦理与管理
龚正伟
休闲与体育旅游
董二为
公共体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卢文云
全民健身与社会发展
郑家鲲
体育历史与文化
郑国华
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
郭修金
冰雪运动发展
阚军常
体育旅游
体育新闻传播
杜友君
招生专业目录说明
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及所在系院
指导教师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人文学院
②01-08方向:3101体育理论
09方向:3203运动心理学
③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
*号导师不招收港澳台考生
01城市体育
02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
03体育与社会发展;体育政策
04体育经济与管理
*
05体育产业管理
06体育管理与体育产业
许宗祥*
07体育文化传播;社会阶层结构与体育发展
08体育经济与产业管理
09锻炼心理
040302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科学学院
①01-04方向:2201解剖学
05-08方向:2201解剖学或2202生物化学
09-12方向:2201解剖学或2202生物化学或2301运动生理学
13-15方向:2201解剖学或2204理论力学或2205计算机原理
16-17方向:2301运动生理学
②01-04方向:3201生理学或3204运动生物力学或3205组织学
05-08方向:3201生理学
09-12方向:3202运动医学或3208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
13-15方向:3204运动生物力学或3207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16-17方向:3203运动心理学
01运动对机体结构功能或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运动损机理的探讨
02运动与心血管形态和机能的研究
03力量训练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影响
04运动训练骨骼肌适应性变化
05体重控制的生物学原理;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06运动心脏病生理学
07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运动与适应
08低氧训练、运动员控体重与训练监控的理论与方法
09青少年体质研究;运动与免疫
10体质研究;女子运动与内分泌
11运动医学的机理研究
12运动创伤基础
13运动生物力学
14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与运动技术分析
15体育工程、体育信息技术
虞丽娟
16运动技能控制与学习
17运动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社会心理学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②01-08方向:3301运动训练学理论
09方向:3203运动心理学;
01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叶国雄*
02网络环境下的体育信息理论与实践研究
03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赛事运作研究
04运动训练监控、足球科学化训练
05竞技体育的社会问题研究
06竞技体育制度经济
许永刚*
07高水平运动员行为控制与运动队管理
08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诊断与监测
王清*
09竞技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应理论与应用
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学院
①2301运动生理学
②01-05方向:3401武术理论
06方向:3202运动医学
06方向要求有医学教育背景
初试考试大纲(不排除超出该范围的可能)
1001英语:大学英语六级及以上水平
1002俄语:相当于1001英语水平
1003日语:相当于1001英语水平
2101体育社会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与作用;我国体育社会学的成就;体育社会学的性质与对象;体育社会学的学科视角与视域(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与学科视域、体育社会学学科视角下的课题);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运行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第四节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国际社会);体育与人的社会化(体育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我国体育理论界关于体育社会化的各种观点);体育群体的微观分析;体育组织;家庭体育及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单位体育的功能、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历史回顾与展望;社区体育概况及其发展;体育与现代社会、社会现代化;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与体育;社会分层与体育大众化;体育的社会问题;体育与社会控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2201解剖学:运动解剖学部分:以骨、关节、肌肉的机能特征为主线,结合运动训练实践及运动损伤予防阐述其结构、变化及机理;系统解剖部分:结合运动能力的提高及健康促进阐述人体各器系基本结构、变化及机理;《运动解剖学》结合其他学科研究的现状、方法、存在问题及展望。
2202生物化学: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糖代谢、脂类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2204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与平衡、力矩、力偶理论);运动学部分(点运动、刚体运动);动力学部分(动力学基本定律及其微分方程、质心运动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
2301运动生理学:骨骼肌机能;血液循环;呼吸;能量代谢与体温;本体感觉器官和前庭位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机能;运动技能的形成;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原则;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3101体育理论:欧美国家体育发展史;中国体育发展史;中西方体育比较;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体育社会化与体育现代化;英美国家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与模式;中国现代体育发展的历程、特点、得失与趋势;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趋势。
3201生理学:生理学研究任务、机体生理机能调节方式;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本体感觉器官和前庭位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雄、雄激素的分泌与生理作用。
3202运动医学:运动医学的概念;体育运动的生物学基础(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化谢与运动能力、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高原训练的生理和医学问题;运动能力的测试和评定;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妇女和体育锻炼;运动员的合理营养;竞技体育中的药物滥用及其控制;运动性疾病;运动创伤学。
3203运动心理学:体育运动中认知加工理论与方法;个性与体育运动理论与方法;体育运动动机的理论与方法;体育运动中注意理论与方法;体育运动心理状态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体育损伤的心理康复理论与方法;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理论与方法;心理技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运动中的群体凝聚力理论与方法;体育运动中的领导理论与方法;心理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与评价方法。
3204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的运动学;人体运动的动力学;肌肉力学与肌力训练的生物力学;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运动学测量、动力学测量、人体测量、肌电图测量);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3205组织学:组织学绪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血液、软骨和骨、肌组织、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眼和耳、循环系统、皮肤、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管、消化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
3207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算法(算法的基本概念、算法设计基本方法、算法的复杂度分析);基本数据结构及其运算(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线性链表及其运算、数组、树与二叉树、图);查找与排序技术(基本的查找技术、哈希表技术、基本的排序技术、二叉排序树及其查找、多层索引树及其查找、拓扑分类);资源管理技术(操作系统的概念、多道程序设计、存储空间的组织);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代数、数据库设计、关系数据库语言SQL);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软件工程概述、软件详细设计的表达、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测试与调试基本技术、软件开发新技术)。
3208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健康和体适能、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性、终身体适能计划与健康;健康评估;测量评价的基本理论;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及其营养;身体成分与控制体重;心肺机能及其改善;肌肉力量和耐力及其改善;柔韧性和腰背功能及其改善;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个性、健身运动、应激和健康;身体形态测评;身体机能测评;身体素质测试。
3301运动训练学理论: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运动员培养系统(培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一般评述);运动训练中的一般原则和专门原则;以训练小周期为基础的运动训练安排(包括半年和全年型训练周期、多年运动训练过程等);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运动员的体能与体能训练;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与技战术能力训练;运动员的智力与心理训练;各单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指个人所擅长或从事的运动单项);各单项运动各周期的训练课计划的制订。
3401武术理论:武术基本理论;武术技术体系与技法;武术历史与文化;武术教育与教学;竞技武术的科学化训练;武术发展战略与传播推广;传统体育养生与健康;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建构与发展。
▲政治理论:《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曾国屛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高放主编,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