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社会功能C.个体功能D.文化功能
2.我们在办学时要把学校办成像个学校的样子,真正办成一个教育人的场所。要求学校中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处处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事事对学生有良好影响。这体现了()的学校管理原则。
A.方向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C.有效性原则D.规范性原则
3.六艺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是指()。
A.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B.礼、乐、射、辞、书、数
C.文法、修辞、辩证法、书数、射御、音乐
D.礼、乐、射、御、书、数
4.在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阶段,教育家()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A.布鲁纳B.瓦·根舍因C.皮亚杰D.赞科夫
5.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从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
6.兴华学校的苏老师担任班主任以后,就尝试让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工作。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属于()。
A.班级常规管理B.班级平行管理C.班级民主管理D.班级目标管理
7.教育心理学诸多研究方法中,()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有人称其“科学研究的前门”。
A.调查法B.观察法
C.个案研究法D.教育经验总结法
8.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
A.兴奋与抑制B.两种信息系统C.反射D.条件反射
9.法医画家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画出犯罪嫌疑人的画像,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幻想
10.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
C.成长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11.多血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B.强、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D.弱、灵活
12.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学习的动机类型可分为()。
A.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B.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D.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
13.()是对特定的无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这在一些中学生社交过程中经常出现,包括异性交往。
A.恐怖症B.强迫症C.焦虑症D.抑郁症
1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方案多种多样。张老师就喜欢借助实物、视频、图片挂图等导入新课,张老师使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是()。
A.实例导入B.直接导入C.直观导入D.情境导入
1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
A.公正B.无私C.爱心D.慎独
16.在我国现阶段执行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中,哪一部教育法规属于我国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7.()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A.教育政策B.教育目的C.教育制度D.教育计划
18.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主要是依靠()来实现的。
A.分析教学任务B.选择教学模式
C.组织教学活动D.评价教学效果
1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弘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不搞一言堂,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做法对应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20.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
A.教学模式B.教学组织形式
C.课程模式D.教学程序
二、判断题
1.《樊迟问稼》的故事反映了孔子是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3.当前社会存在“5+2=0”的现象,反映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要充分合作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和保持阶段。()
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
7.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新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8.教师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善恶标准。()
9.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根本错误在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10.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论语》。()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中公解析: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此句话强调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2.D。中公解析:规范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把学校办成像个学校的样子,真正办成一个教育人的场所。要求学校中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处处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事事对学生有良好影响。整个学校的风气、环境、规章制度,一切的一切,都要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D。中公解析: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主要课程内容——六艺。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4.D。中公解析: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5.B。中公解析: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夫子一步一步地诱导我前进,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和前进都不可能。”这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认识,以便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符合疏导原则的特点。
6.C。中公解析: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7.B。中公解析: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方法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8.A。中公解析: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
9.B。中公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画家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画出犯罪嫌疑人的画像,即通过他人的语言描述创造出新的形象,符合再造想象的含义。
10.D。中公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题干描述完善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符合自我实现需要的概念。
11.A。中公解析:强、平衡、灵活是多血质。
13.A。中公解析:恐怖症是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15.D。中公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就是“慎独”,即在一人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严格要求自己。
16.C。中公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
17.B。中公解析: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18.C。中公解析:组织教学活动便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学习该课程的热情与兴趣,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实施过程中来。
19.A。中公解析:启发性教学原则指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0.B。中公解析: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中公解析:《樊迟问稼》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2.√。中公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故题干说法正确。
3.√。中公解析:在“5+2=0”的现象中“5”是指学生在一周五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学生双休日回到社会后接触的消极、负面影响,“0”指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要充分合作,产生一致的教育影响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中公解析:从题干信息“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可知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而不是四个阶段,所以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2)了解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5.×。中公解析: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从题干信息“阿特金森”“自我效能感”,可知该题是张冠李戴,将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混淆了,阿特金森主要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
6.×。中公解析:课程改革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
7.√。中公解析: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中课程管理的变化。确实是从集中到国家、地方、学校的一种转变。所以该题是正确的。
8.√。中公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善恶标准。
9.√。中公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根本错误在于共同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忽略人的社会实践性。
10.×。中公解析:《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