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新教材将开始投入使用,并逐步铺开,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一代教材。我们一起看看新教材有什么变化?
各科内容变化
语文
1.新教材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
新版教材的设计将摒弃以独立课文或课时为核心,转而采用以具体学习任务为核心的课程结构。
3.深化学习任务群
教学以学习活动设计为主,多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和探究。
教师的角色将从传统的知识讲解者转变为引领者,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语文的实际运用。这种变化强调了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有精心设计和规划。
4.强调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数学
新一年级:今年就开始用新教材;
新二年级:明年开始用新教材;
新三、新四年级:后年开始用新教材;
新五、新六年级:不受影响!
在内容变化上,先说总结论:
1、扎实基础概念,了解知识本质;
2、提炼关键信息,学会在众多的文字中找到突破口,也就意味着必须拥有更多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
接下来展开说说,具体有哪些变化:
改革一:更注重本质——拒绝死记硬背
(一)具体内容
以前的版本注重结论及应用,没有强调知识本质及理解重要性,导致学生迁移应用时出现困难。
2024版新教材突显知识本质(核心概念)及算理算法的重要性,比如:
1、着重体会数的运算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提升运算能力)
20+30和2+3的算法一样,只是计数单位不一样:2+3在计算有多少个“一”。20+30在计算有多少个“十”。
2、感悟加法模型、乘法模型的意义(明确了解运算法则)
3、感悟计数单位(进一步深化对十进制的理解,“十进”不仅“乘10”,还包括“除10”)
4、把等量的等量相等(传递性,等量代换)作为基本事实(给出了推理依据)
所以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绝不是能够列出算式就行,也绝不是会背口诀就行,而是要真正从本质上理解数学!从教材到考题上,都在注重本质!
书本上对10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研究。
考题注重乘法运算的基本原理。
比如学乘法,不要着急背口诀,只有孩子搞明白了乘法的意义,以后才能去应用、去迁移、去变通。
改革二:重过程——考察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性
以前会做题就行,现在要孩子能讲出来,还要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思维更加灵活!
以前会答案对了就行,现在要能够说过程,能够说方法,逻辑更加缜密!
(二)教材展示
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绝不是会算就行,也绝不是答案对了就行,而是要能说出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收获!
改革三:新增综合实践单元,强调生活化场景和跨学科学习
每学期都增加了不少于10%的综合实践内容。
(二)教材对比
北师大一年级新教材《介绍我教室》一课中,就以“介绍我的教室”作为项目主题。
学生如果要清楚的介绍教室,不仅需要“上下、前后、左右”等基础知识,还要有“有序观察”的方法辅助,更需要表达能力,缺了哪一块都不行。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核心素养更强,但是对孩子和老师要求也更高。
英语
变化一:
改变“义教课标2011版”课程目标突出学科本位、忽略整体育人功能的问题,将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突出体现了全新的育人价值观。强调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发展学生国际视野和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其初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意识,发展核心素养。
变化二:
改变“义教课标2011版”中提出的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构成的课程内容,从彼此间缺乏关联性的五项内容转向了以服务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六要素(即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的课程内容。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的持续发展。这六个要素紧密关联,不再是一盘散沙。
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语言技能为学生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提供途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提供具体方式方法。重构的课程内容突出了以主题为引领,聚焦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等与学生成长关联紧密的主题,以语篇为依托,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种类型的文体和场景,以学习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为核心内容。教师可通过挖掘语篇蕴含的育人价值,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为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素养奠定基础。
变化三:
改变脱离语境的碎片化、表层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提倡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理念,强调语言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意义,依托语篇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要通过精心设计,体现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融合发展的学习活动与内容六要素的有机互动和融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具体而言,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获取信息,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形成知识结构;通过应用实践活动,内化所学语言和知识结构,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次含义;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批判评价,开阔文化视野,形成是非观念,发展思维品质;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观点、策略和方法等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变化强调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联互动是持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
变化四:
各科目如何应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重大教育改革:
1、2001版的新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育分”为主;
2、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由“双基”到“四基”,由原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育能”为主;
3、2022版的新课程标准:由“育分”“育能”向“育人”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次改革,采用的是2022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目前使用的教材多为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产物,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对培养未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合目前了解的信息来看,各学科应对方式如下:
1.语文
近些年每次课标改革,语文的比重/难度都会加重;
语文的学习方向表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因此,建议在学习语文时,应该避免是死读书、死背书,而是要加重阅读技巧和思辨性阅读思维的能力。
这要求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外,
·还要注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要重视群文阅读,以及进行思考和运用;
·扩大见识和多学科知识,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家长要善于给学生制造不同的真实问题情境;
·要培养孩子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既是挑战,同时又是机遇,新教材下,我们可以抓住的有哪些机遇呢?
机遇一:重视数学核心概念,学透本质!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整数加法减法,小数加法减法,包括乘法运算,内在规则都一样(运算一致性),背后都是在算计算单位的个数!
明白背后的逻辑才能真正学透数学!
机遇二:重视思考过程,拒绝背公式!
新命题模式下,一部分难题不再是纯粹的数学知识推算。机械刷题、考前押题成为过去式。学知识要学本质,做题要理解原由。
机遇三:掌握更多数学模型和思维方法,才能提炼关键信息!
以后的题目,大概率会在大篇幅的介绍中藏有用信息的。必须提升思维和解题能力。
机遇四:注重“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多说、多用数学!
数学问题都源自于生活问题,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找一些数学问题,让孩子思考。
有用,也是驱使我们学习的一大动力。
这次推行的新教材,整体来说其实对孩子长远发展更有利,更符合孩子的认知,也真正能够培养孩子的能力。
3.英语
这几年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声音,建议取消“英语主科的学习地位”,甚至不考英语。
新课标的出现,确定了未来十年英语主科的学习地位依旧存在。
因此,督促孩子认真对待“课外阅读拓展”,看外刊,来提前适应教材变化的节奏很有必要;
对于原本教材基础掌握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压力更大了。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而现在,和语文阅读要求如出一辙,还要加入一个“问”和“思”。
整本书阅读不仅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从而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