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诞生初期时常经历“野蛮生长”。对于发展40年的驾培行业来说,当传统“传帮带”遭遇互联网时代,在部分学车流程被线上“接管”的同时,驾考App也隐藏着诸多乱象。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驾驶员模拟考试平台的驾考宝典,因“收费VIP保过”等项目无法兑现被大批学员投诉,而该平台还在未明示、告知用户情况下,将用户信息有偿提供给驾校和教练员,上演“两头吃”。
“VIP保过”打擦边球
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将学车提上日程,各驾校开启生源抢夺战的同时,悄然兴起的驾考软件则猛推“保过VIP”项目吸金。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学员所称的补偿条款隐藏在“VIP项目”的下拉页面中,相比醒目的“VIP稳过考不过补偿”宣传语,补偿条件和说明等附加条款仅为一行小字。该附加条款显示,考不过单科补偿50元,并非付款处注明的100元。北京商报记者点开补偿条件及说明后看到,在多项激活补偿条款的条件中,存在一项“需在驾考宝典App上两次模拟考试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条款。一位消费者表示,在点击购买时并未发现该项要求,也未弹出强制阅读附加条款的页面,没通过考试申请退款时才被客服人员告知不符合相应要求无法退款。
因退费问题引发学员投诉的同时,驾考宝典的另一条灰色链条也在暗自吸金。
同时,一位驾校内部人士透露,为招收更多学员不少驾校都会发动教练员进行招生“广撒网多捞鱼”,如果成功报名会对教练员给予一定奖励,因此教练员也会在各大互联网平台寻找生源。除向教练员有偿提供学员信息,驾校也成为驾考宝典销售学员信息的出口。一位驾校负责人表示,驾考宝典的销售人员会上门进行推销,一条学员信息约几十元,会提供学员联系方式供驾校进行招生。“每条学员信息明码标价,想要获得学员信息需要付费,但不保障一定能招生成功。”
对此,陈文明认为,消费者在平台注册并提供个人信息时,平台未向消费者明确告知个人信息将有偿提供给驾校或教练,该行为已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并涉嫌违法贩卖公民个人信息。
“买信息”也不靠谱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不知情情况下被销售给驾校和教练员的同时,买方也一肚子不满,表示“购买的信息不靠谱。”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教练员能够凭借充值提高排名,驾考宝典提供给消费者的教练排名的可信度并不高,也会影响消费者对教练员的判断。
乱象频出埋隐患
同时,北京商报记者还发现,在驾考宝典等App上看到,在科目二直播课中,直接教授“背点位”等应试技巧,而非教授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业内人士认为,靠背口诀、背点位通过考试会削弱法规宣传教育应起到的作用,也会让学员在驾车上路行驶后存在巨大交通安全隐患。一位驾校内部人士坦言,网络驾考平台相当于中介,由于没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其在网上招生或收集学员信息后只能对接实体驾校,通过驾校的名额和场地安排训练和考试。互联网驾考平台不是驾驶培训机构,由于是新生事物,管理也可能出现漏洞损害消费者权益。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驾考平台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对于此时出现的问题,作为驾考宝典、教练宝典母公司的木仓科技应该重视并想办法尽快解决,否则将为企业整体发展埋下隐患。(北京商报记者刘洋刘晓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