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放寒假了,假期里,很多家长都在做一件事:帮孩子复盘期末考试的考试情况。
有人直呼:“做数学题要先做阅读理解,这是语文老师出的数学试卷吧?”“学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
但也有家长觉得这份试卷出得很好,“更加灵活”,“可以考察综合素质”。
如果大家认为深圳这次期末考试的命题风格只是一个偶然,那就真的大错特错。因为在我们复盘了成都部分学校的期末考试试卷后,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题目,和以前不一样了。
注意,我们说的是“不一样了”,所以,大家不能简单理解为“是难了,还是简单了”。因为最核心的问题,并不在于难度,而是在于形式。
在试卷的开头,先以“锦江区”为主题背景,从“繁华锦江”“烟火锦江”“生态锦江”“创新锦江”四个板块对锦江区进行了介绍。
锦江区四年级期末数学试卷
除了锦江区,我们还把其他主城区的题目也做了一些复盘。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大量的题目,都在做学科融合,比如大量的生物、语文、历史、物理等跨学科的知识,都出现在了数学卷。
成华区四年级期末数学试卷
新都区四年级期末数学试卷
金牛区五年级期末数学试卷
高新区三年级期末数学试卷
高新区四年级期末数学试卷
还有题目则是紧密结合了生活实际问题、新闻热点等。
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数学卷子不像数学试卷了?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命题趋势?
为此,我们和成都两所重点小学的数学老师陈老师和梁老师,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聊了聊。
陈老师表示,其实这些题目风格,教育圈内早就习以为常了。陈老师回忆,至少两三年前,小学试卷中的个别题目就在探索情景化命题。“像锦江区的期末数学试卷,就是典型的情境化命题,大情境下的小情境。”
但在部分家长看来:数学不就是学习计算吗?为什么要搞那么复杂?
陈老师解释,将数学题目适度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为了锻炼孩子们在生活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题干中融合一些跨学科知识,也能够训练和提高孩子思维的灵活性。“说得更简单那一点,学习是要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结合现实,就是为了让知识学以致用。”
那这样的知识外延,是否就是造成家长们吐槽的“学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的原因呢?
梁老师表示,“这样的命题方式变化,也在推动老师们平时授课要注重情景化教学,以数学为例,除了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练习,也要有意识地从结构化思想和练习阅读这些方面进行锻炼。这样才能避免试卷改革来得太‘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
而且,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不管网络舆论如何沸沸扬扬,家长们心里一定要有个数:这就是未来的考试趋势,也是未来人才选拔的趋势,“时代需要的不是做题家,而是能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
这句话也不是我们说的,而是已经写进了国家教育核心文件的明确要求。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文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总目标
有家长可能不解:教育部为什么要这个要求?核心目的是什么?
梁老师也表达了同样观点,“未来培养孩子的方向,一定不仅是会做题,更需要培养孩子在真实情境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具备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归纳概括、提取和优化信息的能力。这种变化反映在命题中可能就会出现大量跨学科、情景化题目。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试题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考倒’学生故意设置难题,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思维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