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腾讯自研混元大模型,输入=号获取答案
初步信息搜索工具,充当在线百科全书助手
不是文案生成工具,也没有角色扮演能力
聊天加上AI,有什么新体验?
然而,「问AI」的重点并不在此,而是专注于「问」。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和朋友讨论欧洲杯,突然需要解释「越位」是什么意思。这时,你只需在聊天框中敲下「越位=」,AI就会出现,并给出详细的解释。
你可以直接将AI的回答复制下来,也可以生成一张图片,方便转发给朋友。
这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位随时待命,帮你解答疑惑的在线百科全书助手。每当聊天中遇到自己不甚了解的话题时,问AI就能帮你快速填补知识盲区,不用再因为一时词穷而尴尬。
为了更好地理解问AI的特点,不妨我们从它「不是什么」的角度来看:
问AI并不是ChatGPT
相信大家使用ChatGPT最常见的场景,就是让它帮忙生成各种文案,或者扮演特定角色,用特定语气写一段话,比如请假申请、演讲稿或者公告。
问AI不能取代搜索引擎
又或者我们在聊天中提及「配享太庙」,虽然我们能说出个大概,却未必知道其真正含义。不用装模作样地瞎猜,只需输入「=」号,问AI就为你展开从含义到背后历史故事的解读。
通过这种人机结合的方式,问AI会尽可能帮你更高效地找到想要的答案。
问AI不一定完全准确
「幻觉」是目前所有AI大模型的通病,问AI自然也难以幸免。
在正常情况下,问AI可以正常地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例如梳理小说人物的人际关系(这可能是它最擅长的任务)。
但如果你本身提出的问题就包含了错误的信息的话,那就会误导AI的判断,它不会主动纠正,而是会将错就错给出一个错误的回答。
比如没有让你吃石头,或者给披萨涂胶水,但明明不存在的成都迪士尼,却已经在AI的想象中生根发芽。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问AI的数学计算能力似乎也不太行,这或许是当前大多数语言模型的软肋。因此,与其说问AI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全能选手,倒不如说它更像一个博览群书,但不擅计算的文科生。
这里注意一个小细节,也许你会担心在输入法进行简单数学运算时,会因为「=」号触发问AI功能,但经过实测,不会触发,一切照常无余。
极致简单的AI交互
通过不断尝试,我们发现了一些隐藏规则:
从最后一次退格或回车开始提问
问AI对问题的记录范围,是从你最后一次按下退格键或回车键开始,直到按下=号为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引入之前输入的无关内容。
但这也带来一个新问题:你在提问时,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把问题完整输入,如果中途出现错字,按了退格键,就会打断问题的记录。
而答案的生成最终以悬浮框的形式存在,主打一个随时随问,但悬浮框不光过小,还不太稳定,切个屏的功夫就会消失不见。这或许也是简化交互逻辑不可避免的代价。
并非所有软件都支持问AI
这对于像我这样的重度依赖在线文档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使用上的不便。
能以粘贴内容提问
我们使用搜索引擎时,往往习惯于遇到不懂的内容,直接复制粘贴到搜索框中,然后按下搜索键。但在使用问AI时,复制粘贴的内容需要按下确认键,才能成功唤起AI。
问AI更适合在输入文字时,突然灵光一现想要提问时使用,而不太适合用于复杂的信息搜索。它更像是一位随叫随到的答疑助手,而不是替代搜索引擎的万能工具。
AI高端化,不如AI「傻瓜化」
随问随关的悬浮窗,堪堪够用的信息量,问AI轻松、轻飘,就像是高手随手拈来的一招,看似简单,却也一剑封喉,实打实地解决生活聊天过程中的搜索问题。
在去年的WWDC大会上,苹果就发布了将Transformer模型与自带输入法相结合的功能,以提高输入准确性。
另一家AI巨头微软也推出了与Copilot结合的Swiftkey输入法,用户可直接从键盘访问微软的AI助手,获取快速答案和解释,无需切换应用程序。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前几天提到,AI技术的核心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用户体验。随着AI大模型的火热,各大科技公司正努力将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经过一年的发展,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微软在今年年初宣布了一项重大举措,进一步推动AI的普及化——在WindowsPC键盘上引入专门的Copilot键。这一举动标志着AI正式成为个人计算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可选功能。
而在刚举办的苹果WWDC大会上,苹果展示的AI战略与之不谋而合。
表面上啥也没干的苹果,没有拿出另一个ChatGPT,只是将AppleIntelligence贯穿于搜索文本和照片、创建图像、修正语法和拼写、总结文本以及编辑照片等功能。
但这样却让AI尽可能无声无息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AI对用户体验的改变,而无需明确感知其背后的运行原理和具体技术。
作为人们必须接触的工具,输入法的AI化可谓是一个重要的普及点。问AI功能让提问变得更加简单,一键式的体验降低了使用AI的门槛,提高了人们使用AI的频率,进一步普及了AI体验。
我们总爱谈论AI在大模型时代的下一个入口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脑机接口、或AI智能体,这场技术潮汐给出了太多答案。
用一句金科玉律来总结: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对于AI来说,不管技术如何,真正改善用户体验的才是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