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2.28安徽
Part1学校评价
面临三个关键问题
科学全面的过程性评价
如何开展?数据怎样积累?
高起点体系设计
“学校大脑”是体系设计的核心,建兰中学通过5年多努力,构成了以“建兰大脑”为核心的教育新基建。
建兰中学“学校大脑”体系设计
大脑由两个大圆圈组成,双轮驱动。一般来说,学校构建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比较注重左边的圆圈,也就是通过一个个应用建设来解决某方面问题:如教学、教育管理、家校沟通的问题。
其实右边这个圈也非常重要,首先要把学校各方面数据都汇集到“学校大脑”,形成数据库。有了数据库,就意味着学校拥有自己的数据资产。
通过这种方式,单体应用的数据不断喂养到“学校大脑”里,数据库里的数据也越来越丰富。
在数据库之上构建的学生成长模型,表现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通过数据运算最终形成画像:包括学生画像、教师画像、学校画像。这些画像会呈现到各个用户角色的界面,比如:数字成长空间是给学生和家长用的,数字驾驶舱是给校长和老师用的,教育场景屏是在学校各个场景中让教育数字化看得见。
过程性数据沉淀
班级日志,记录日常点滴
学生个体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点滴,都会被班级日志系统记录下来。
如何体现班级日志中的打标功能?如何让班级日志中的数据日益沉淀下来?如何在技术依托下,实现班级日志的有效实施?
下面,以“值日班长”周同学的一天为例,看看班级日志的操作步骤。在这一天里,周同学拥有对班里所有同学行为常规的监督权与记录权,将通过班级iPad在“建兰大脑”——班级日志中对同学的常规行为进行打标与加减分。
早读反馈:为管理班级早读,周同学会提前5分钟赶到教室拿书本站在讲台上。讲台上可以观察到每位同学的早读情况,同时也让自己的早读带动全班同学的早读。早读结束前,周同学会根据全班同学早读情况,进行不同标签的打分,比如:
1号、8号、12号、35号同学,早读随到随读,加1分。
15号、16号同学,早读期间大声交谈,扣2分。
作业记录:作业记录分作业上交与作业反馈两部分。交作业过程中,根据标准和观察的实际情况,周同学会实时记录到班级日志,比如:
第三小组(1号、5号、17号、39号、45号、51号同学),收作业静、快、全,加1分。
作业反馈包括作业上交人数反馈与作业质量反馈。上交人数方面,周同学会根据课代表反馈到作业黑板的未交名单,同步记录到班级日志,比如:
55号同学,社会作业未交,扣1分。
作业质量方面,第一节课后老师会将作业反馈交给课代表,课代表在班里宣布,并将当天作业质量反馈表交给周同学,由他同步记录进班级日志,比如:
1号、4号、7号、31号、34号同学,作业质量好,加1分。
16号同学,作业未完成,扣2分。
此外,课间出操、课堂表现、午休自修、卫生值日等方面,周同学都会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同学表现、老师反馈如实记录。班级日志功能非常清晰,标签运用也很方便。各个层面的小小管理者都能根据所在岗位特点做出评判,并及时反馈给值日班长进行记录。
左图:一日常规评价项目;右图:一日常规学生个人汇总
一天的校园生活结束,周同学还有最后一件事:一日总结——根据班级日志中这一天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总结汇报。“建兰大脑”会对数据自动归类整合,不仅汇总个人常规分数和项目,同时以“风云榜”形式生成小组数据,分析组际表现PK情况。
班级日志中,所有的标签、评分标准都经由学校团队和技术团队充分讨论后的设置,关于记录和分析也对值日班长有专门培训,以此保证反馈总结的客观性、即时性、公正公平。
此外,班级日志系统对学生的饮食健康图谱、日常规范图谱、运动健康图谱、特长图谱、个性图谱等成长情况,心情屋心理咨询师图谱、志愿者服务图谱等心理情况进行数据化和可视化的记录。
左图:教师端实时界面;右图:学生画像实时更新
在班级日志的整体使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评价的主体。这弱化了传统德育评价体系中教师评价的权力。评价的维度增加,评价主体的多元,可以让评价更客观、全面。结合班级日志中分类整理的学生数据,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
对教师来说,班级日志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首先,班级日志用数据代替老师回答家长关于孩子在校表现的种种疑问。从原本“接到反馈再去发现孩子的'问题’”,转化为防微杜渐。其次,班级日志每天沉淀数据,到了期末,学生整个学期的表现更立体,反馈更直观高效。各周数据相加,3秒钟,所有数据将以可视化形态跃然纸上。
对学生来说,班级日志改变了自身行为及思维方式。既有日常行为规范,更有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可以在同一评价体系中获得客观反馈。有的学生学业勤恳,认真严谨,虽然成绩并没有处在年级的前列,却依旧能有较高的班级评价。有的学生虽然学术上有所不足,但是热爱集体,热衷参与各级各类活动,在这个评价体系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也淡化了传统观念中的“唯分数论”。
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即时性评价,学生基础信息、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等,都被智能终端进行数据化的记录和存储,这将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实践方向。
同时,学校仍面临进一步挑战:
1)个性化信息要更全面,除了呈现个人情况,班级日志还可以成为班级文化展现的窗口,包含班旗、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口号、班风、班会、学风、班级活动照片、班级荣誉等。此外,除了数据,还可以有图文报告、视频、音频等更生动的形式。
发展手册,为生涯成长留痕
为了形成有广度、有深度的学生成长,学校设计了《建兰学生发展手册》,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指导各项德育课程与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成长留痕。
进入学校,每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手册》,并在三年中不断遵循“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怎样到达那里”的逻辑,通过学校设置的针对不同年级的发展活动,达到不同的成长目标。
《手册》到底怎么用?作为学生认识自我、探索生涯的有效工具,它有三项使用原则。
这些生涯管理技巧,对于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规划生活尤为重要,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更能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学习过程留痕。《手册》中每项活动都留有空白的空间,供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如心理测验、学习表现、活动记载、学习成果等。
第二,心路历程留痕。如《手册》“对自己的新认识”板块,鼓励学生在活动后深化对自身的思考。“我见我成长”板块,鼓励学生记录成长点滴。
第三,自我评估留痕。《手册》的“回顾总结”也是学生生涯成长自我评估的重要载体。比如,“我是如何发展自己的”板块,鼓励学生回顾参加校园活动提高的能力或素养。“生命树”板块,引导学生整合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自我认知,描绘出自己的生命树,与同伴互相评估焦虑。
当然,《手册》也记载着教师、同学与家长的观察与反馈。这些留痕不仅让学生的活动体验真正落地,而且帮助学生及时反思,发现不足可以马上调整。所有的数据沉淀,最终会通过成长成熟度评价模型分析,形成个性化成长报告,帮助学生更精准地自我定位。
日常作业,让教与学更精准
为了摸清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基础,教师往往会进行前测并数据统计,以发现学生的哪个前概念是模糊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建兰在实践中尝试利用数据沉淀和“小兰书童”分析归类,让教师直接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找到学生学习难点,从而在新课前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上,结合答题器进行的课堂教学,每位学生都能够把学习结果传送给教师端,教师能够实时收到学生回应,并可以及时根据平台的实时数据分析结果,随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以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科学学科为例,实验探究题作为能力考查的载体,在科学中考中占比较大,但学生常常反映做题时无从下手。于是,结合对学期各次科学考试的数据分析,每班挑选5名科学临界生加入“黑洞行动”小组。针对薄弱点,“小兰书童”每天推送2-3道实验探究题进行专项学习。学生完成后先核对答案进行自批,然后拍照上传钉钉,学科教师可以实时接收学生答题情况,了解学习进展。
在课堂教学中,“小兰书童”能够主动帮助学生和老师进行错题的收集整理查找原因,根据答题情况的数据,诊断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并且针对性地进行推送类题给学生和老师。教师通过分析所教学生在知识、能力掌握方面存在的优势和缺陷信息,调整教学方案,实施全面评估,打造精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个性化习题,形成良性学习闭环
“小兰书童”对学生的做题过程进行观测和帮扶,并为学生及时反馈。学生做题痕迹会沉淀到学校平台,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形成一个提升深度学习能力的闭环。
学生个性化作业(数学)
以数学学科为例,通过沉淀的学生学习数据,自适应学习引擎结合知识图谱,精准定位出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再根据学生的当前能力,匹配出最合适的习题。
推送习题里考虑两类需求,一是针对前一天所学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二是定期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巩固再练。学生收到纸制版个性化习题完成之后,根据平台的答案和解析进行自主批改,并将做题情况拍照上传到平台。另外,学生也需要根据答案进行订正,反思做题过程。
潜龙计划(数学)实施每日流程
这一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学习品质。同时,又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沉淀更精准的、更完善的学生画像。另外,“小兰书童”还能够主动帮学生和老师进行错题收集整理查找原因,并在不同阶段针对性地推送同类但不同难度的题给学生和老师。
当学生完成个性化习题后,后台会赋予相应的积分,备课组会根据积分每月进行奖励,让更多学生能够突破教室界限,展开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如此,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闭环。
多样化场景,数据如何用、如何用好?
“学校大脑”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对学生行为成长数据进行过程性无感沉淀,自动形成丰富、清晰、多维度的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知识图谱技术进行即时分析诊断,对学生精准画像,让各参与方感受到便利,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德育变革
学生个性化成长成熟度(IGPM)评价模型
在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下,建兰结合校本化实践,同时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形成学生个性化成长成熟度(IGPM)评价模型。模型主要由九大评价维度组成,分别为:复杂的沟通能力、领导和团队协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劳动与实践、全球化视角、问题解决和数据分析、思维与习惯、自我实现、艺术审美、道德素养。
九大维度还可以各自细分为更具体的方面共66条。基于IGPM的校本化评价模型,突破了原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的单一性,从全方位评价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个性化成长。
在“学校各项活动数据收集”中,这些标签具象的学生画像也将更加清晰,如果将学生入校前与毕业后的个性化成长成熟度(IGPM)评价模型进行比较,学校也能了解到学生初中三年的成长变化。这些数据,甚至比学生本人更了解自己。
学教转型
比如复习课,由于“学校大脑”有每个学生的知识树,可以为每个学生出一份专属的单元诊断书,里面由“学校大脑”筛选出最适合的“学生老师”,通俗说找出掌握情况比较互补的学生成为搭档,互帮互助。
有了这份诊断书,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进行分组学习,小组人数5-6人,要有一个同学是全能手,可以及时解答其他同学的复习问题。每个同学先完成“学校大脑'所提供的专属题,专属题也是分阶梯的,先完成预热部分的题目,同伴给出正确的评价,纠正后再完成下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保证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小组学习的问题,做好引导和记录。
管理迭代
建兰校园值周数据看板
数据大屏实现了数据驱动校园管理。首先精细到个体,学生管理的颗粒度由年级、班级层面穿透到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其次丰富到细节,丰富多维数据支持智能管理决策,提示功能决策效果。最后清晰到末梢,通过数据和算法提炼学校管理特点,固化管理模式。
数据大屏集中展现学校大脑的各项数据,直接为学校管理决策服务。大屏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左部区域展示学校整体情况,中部和右部区域为条件筛选结果展示区域。选择年级、班级、个人时,显示内容会同步做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