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应急管理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这两天在上海举行,共有全国35支队伍参加比赛,通过设置创伤救护、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项目,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推动全国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开展。
大赛设置创伤救护
心肺复苏等项目
创伤救护包括头部出血、骨折、异物扎伤等情况下的紧急救护,面对因外伤头部出血的患者,要求救护者将伤员处于坐立状态,检查伤员头部,确认伤口无异物后,进行止血并包扎伤口。而对于骨折患者,救护者可利用现场物品固定骨折部位,等待专业救护人员的到来。如果遇到有异物扎伤的伤者,救护者首先不能拔出异物,以免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而是要固定异物,随时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人文关怀。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周荣斌:心跳呼吸骤停的时候,前四分钟决定了全部的后果。在四分钟之内谁能见到,就是我们群众。
抓住“黄金4分钟”
如何实施心肺复苏?
抓住急救“黄金4分钟”,心肺复苏很关键。那么,如何实施心肺复苏?首先要判断所处环境是否安全,呼叫病人判断意识并寻求帮助,快速判断呼吸,尽早按压。一起来了解具体操作方法。
做心肺复苏时,需按压双乳连线中间点,双手叠扣,肘关节伸直,垂直用力,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深度大于5厘米按压30次,每次按压注意胸廓回弹。
接着检查口鼻异物,仰头抬下颚,捏住鼻子、包住嘴、嘴吹气两次。每30次按压,接两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而急救关键时刻使用上自动体外除颤仪,也就是AED配合心肺复苏一起使用,就可以成倍提高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AED的布设和使用
如何更普及?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由于操作简单,可被非专业人员用来抢救心搏骤停患者,能够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那么,“救命神器”AED怎么用?哪些地方有AED?怎么获取周边AED的位置信息呢?
发生在地铁北京西站的一场急救事件,在地铁进站口,一名男性乘客突然倒地。
作为全国人流量最大的地铁站之一,近年来,地铁北京西站在进站口和出站口都放置了AED设备,遇到突发情况,乘客可以自主取用。
金晨:通常乘客发现意外想用AED,把这个直接撕掉,取出AED之后拿出来,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度科调度班长梁雨薇:这个地图显示的位置是深圳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公园。人流最多的位置,我们安装的AED相对比较密集。像AED的电池余量,电池的使用状态,我们通过图标都可以看到。
此外,全国红十字系统也在各地重点场所配备了8.3万余台AED设备。专家介绍,AED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听它说,跟它做”就可以了。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培训讲师董卫东:现场做心肺复苏的人不要停,要坚持做心肺复苏。AED到了之后放到头顶附近,打开电源按语音提示操作就可以了。
红十字志愿者沈俊:
要比120更快到现场
杭州市民沈俊就是这样一位急救志愿者,有着十多年急救经验的他亲身感受到,从过去的“偶遇式”救助,到如今的“接单式”救助,对患者的救助更快、更及时,也更加精准。
沈俊是浙江杭州的一名普通职工,2019年,他成为杭州“互联急救”App的首批注册急救志愿者。有了互联网系统的辅助,当沈俊附近一公里范围内有人员需要急救时,他的手机里会立即弹出一条消息,里面包括患者的受伤情况、事发地点、正在赶往现场的急救车的位置与车牌号。
从过去“偶遇式”救助,到如今的“接单式”救助,同样面对紧急事件,沈俊能更快更准确地到达患者身边。截至目前,他已经累计在“互联急救”App上接单105次,而每一次接单,他给自己的要求是要比120更快。
为了能随时提供有效的救护服务,沈俊还将私家车改成了“急救车”,自费在后备箱里备着AED、急救箱、急救包等用品。他还在车身上贴上标识,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如今,像沈俊这样的急救志愿者已经越来越多。在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广电总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共同评选出的全国“最美救护员”中,就有教师、农民、快递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体。
加大急救培训力度
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
全民普及急救知识,是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构建全民“急救网”,我们能做些什么?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在公共场所扩大急救设备的覆盖,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大急救培训的力度,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到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要达到3%。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都是怎么做的呢?
另外,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急救培训活动。在江苏无锡,有关部门针对学校、公安、服务、客运、社区网格员等重点行业和特殊群体,定期开展公益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
江苏省无锡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宋扬:目前无锡已经实现了在所有的学校保证有一名救护师资,学校重点岗位的人群包括辅导员、体育老师、校医要持证培训。
在深圳,急救中心针对不同公众群体,开发进阶式免费的急救培训课程,并在全市设立了16家急救培训基地和2个急救培训教学点,市民在公众号上报名参加培训后,就可以成为“初级救护员”。
深圳市民钟文雅:手机上面看到有这样的培训,心肺复苏的学习,AED的使用、包扎,学到这些技能之后,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
深圳急救中心主任周强:到目前为止,深圳经过培训的人超过总人口4%,也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能够积极参加急救技能的培训,构建全民参与的急救体系。
“好人条款”为紧急救助
提供法律保障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急救知识,并参与到社会急救工作中来,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顾虑:如果在救治过程不小心对患者造成伤害,或者没有把患者救活,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让公众“会救”的同时,如何也能够“敢救”?来听法律专家岳屾山的解读。
施救者在提供帮助的时候,应该最大努力确保救助行为的安全和有效,避免因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此外,为了进一步的减少施救者的顾虑,在施救的过程当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其他人帮忙拍摄视频作为证据,以证明施救行为的合理性和紧急性。这样的证据不仅能够保护施救者,也能够为受助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救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