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二维码随处可见。信息获取、网站跳转、优惠促销、结账支付……一扫二维码全部搞定。近期网上突然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说是“据不完全统计,二维码每天的全球使用量高达100亿个,所以很快就会被用完”。这是真的吗?二维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多少种版本?人类真的有一天会把二维码用光吗?
二维码是个什么原理?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图形;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专家表示,二维码具有储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成本便宜等特性,特别适用于表单、安全保密、追踪、证照、存货盘点、资料备援等方面。
我国对于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开始于1993年。
2016年8月3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
2017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2018年4月1日起实施。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人类想要用光实在太难了
最近网传“全球二维码日均消耗100亿个”,为此有人担心,二维码有一天会不会被用光?
对此专家解释,目前,二维码的消耗量还没有一个非常精准的统计,即使按照全球日均消耗100亿个来计算,还需要推算出二维码的矩阵到底有多少种组合,才能知道二维码是不是真的会被人类用完。
理论上,在固定区域内排列组合黑白方块的变化是有限的,当存储的数据超过了容量限制时,二维码就会被用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通常是非常大的,远远超过我们通常需要存储的数据量。
手机是怎么读懂二维码的
为什么二维码这么神奇,扫一下就能得到各种信息二维码是怎么被手机识别的码上的黑点和白点又代表什么
不管是手机还是计算机,它们的处理器只能识别0和1。为了让机器能够识别信息,需要对单个数字、字母、符号、汉字等进行逐一编码,它们都能用0和1来表示。
在制作二维码时,信息被转换成特定的0和1二进制编码,然后用白点表示0,用黑点表示1,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再加上三个用于定位的大黑块,就能得到最终的唯一二维码。
简单说,二维码就是把你想表达的信息,翻译成黑白两种小方块,然后填到一个大方块中。有点类似考试时的答题卡,把我们的语言,翻译成机器可识别的语言。一个0就是一个白色小方块,一个1就是一个黑色小方块。所以说,在计算机眼里,二维码就是1和0的排列组合。
二维码图像复杂,很少有人去特意比对两个不同二维码的图案,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二维码会重复吗答案是:并不会!因为二维码是一种编码,是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所生成,因此你生成二维码时使用的信息不同,最终出现的二维码也不会相同。
那些污损的码,为啥也能扫出来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每个二维码上都有三个黑色大方块为什么无论是正着、侧着还是反着扫码,手机都能成功读取二维码数据
专家解释,我们扫二维码时,手机首先是定位二维码的位置,二维码左上、右上、左下位置那三个大黑方块,就是用来定位的。也就是说,手机通过三个大黑方块,可以识别出二维码正确的方向。除了这三个大方块,有些二维码还会有虚线和稍微小一点的方块,这也是用来定位的。
手机定完位后,就要分析这个二维码的大概情况,所以在大方块的周围区域,还包含二维码的版本和数据编码之类的信息,剩下的区域就是存储数据的区域。
生活中我们还发现,二维码被阻挡或缺失一部分,也并不影响扫码,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二维码还有容错机制,其奥秘就藏在存储数据的区域里,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二维码需要存储的数据,另一部分用来纠错,可以理解成备份区域,如果二维码缺失或污损的比例不超过三成,二维码阅读器仍可准确读取信息。
技术的发展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烦恼。专家提示,理论上讲,二维码本身不会携带病毒,但很多病毒软件可以利用二维码下载,二维码技术已经成为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的新渠道。
董先生打开附件后便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了一个补贴办理页面,在该页面上,董先生逐一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号、姓名、身份证等信息,并通过手机短信认证填写了验证码。没过多久,董先生就接连收到多余条扣款短信,共计损失6000余元。
诈骗套路
部分受害人信以为真,扫码后便跳转进入所谓“申领页面”,并按要求一步步输入完整银行卡号、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但确认提交后手机却收到多条银行卡消费扣款提示,即被骗损失。
该申领页面实际上为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一个扣款程序,当你收入银行卡号、手机号、验证码进行操作时,在后台实际进行的为银行卡消费扣款,几种关键信息组合在一起校验成功后,随即扣款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