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五禽戏是由华佗发明的。华佗五禽戏发源于毫州,是东汉医学家华佗继承古代导引养生术,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观察禽善活动姿态,用虎、鹿、猿、熊、鸟等动物形象、动作创编的一套养生健身功法。2011年5月23日,华佗五禽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V1-63。综上所述,本题选D项。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然常识。
A项,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横跨江苏、浙江两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B项,洞庭湖位于长江流域,而非淮河流域。
C项,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D项,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综上所述,关于我国湖泊的表述错误的是B项,故本题选B。
3.【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音乐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故正确答案为B。
科目二(4-10)
4.【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动因。
选项A,遗传决定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选项B,环境决定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选项CD,为无关选项,故排除。
题干中的观点体现了环境决定论,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B项。
5.【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故D选项正确。
选项A,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哪一个阶级的接班人,即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B,教育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方针的范畴。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要把教育引向何方体现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但不是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6.【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选项A,壬寅学制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选项B,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选项C,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选项D,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综上所述,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故本题选C。
7.【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三个特征。其中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不是普通的课程计划,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是强制实施的。故本题选择B选项。
选项A,普遍性是指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A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项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C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D,全民性指面向所有的人。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教育,不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D选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B选项,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灵活简便,有利于全面的收集资料。此题中,访谈法并不能客观反应学生的表现,因此不选B选项。
C选项,问卷法,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此题中,采用问卷法并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不选C选项。
D选项,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此题中实验法不便用来收集资料,因此不选D选项。
B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9.【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注意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选项A,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选项B,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选项C,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预先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题干中,学生对于换了发型的老师的注意事先是没有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属于无意注意。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A。
10.【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第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第四,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总之,教学中出现的注意问题,情况很复杂,原因也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注意的规律,多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