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Bus对于Android开发老司机来说肯定不会陌生,它是一个基于观察者模式的事件发布/订阅框架,开发者可以通过极少的代码去实现多个模块之间的通信,而不需要以层层传递接口的形式去单独构建通信桥梁。从而降低因多重回调导致的模块间强耦合,同时避免产生大量内部类。它拥有使用方便,性能高,接入成本低和支持多线程的优点,实乃模块解耦、代码重构必备良药。
打开App的build.gradle,在dependencies中添加最新的EventBus依赖:
compile'org.greenrobot:eventbus:3.0.0'如果不需要索引加速的话,就可以直接跳到第二步了。而要应用最新的EventBusAnnotationProcessor则比较麻烦,因为注解解析依赖于android-apt-plugin。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在项目gradle的dependencies中引入apt编译插件:
classpath'com.neenbedankt.gradle.plugins:android-apt:1.8'然后在App的build.gradle中应用apt插件,并设置apt生成的索引的包名和类名:
applyplugin:'com.neenbedankt.android-apt'apt{arguments{eventBusIndex"com.study.sangerzhong.studyapp.MyEventBusIndex"}}接着在App的dependencies中引入EventBusAnnotationProcessor:
apt'org.greenrobot:eventbus-annotation-processor:3.0.1'这里需要注意,如果应用了EventBusAnnotationProcessor却没有设置arguments的话,编译时就会报错:NooptioneventBusIndexpassedtoannotationprocessor
此时需要我们先编译一次,生成索引类。编译成功之后,就会发现在\ProjectName\app\build\generated\source\apt\PakageName\下看到通过注解分析生成的索引类,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初始化EventBus时应用我们生成的索引了。
EventBus默认有一个单例,可以通过getDefault()获取,也可以通过EventBus.builder()构造自定义的EventBus,比如要应用我们生成好的索引时:
EventBusmEventBus=EventBus.builder().addIndex(newMyEventBusIndex()).build();如果想把自定义的设置应用到EventBus默认的单例中,则可以用installDefaultEventBus()方法:
EventBus.builder().addIndex(newMyEventBusIndex()).installDefaultEventBus();1.3定义事件所有能被实例化为Object的实例都可以作为事件:
publicclassDriverEvent{publicStringinfo;}在最新版的eventbus3中如果用到了索引加速,事件类的修饰符必须为public,不然编译时会报错:Subscribermethodmustbepublic。
首先把作为订阅事件的模块通过EventBus注册监听:
mEventBus.register(this);在3.0之前,注册监听需要区分是否监听黏性(sticky)事件,监听EventBus事件的模块需要实现以onEvent开头的方法。如今改为在方法上添加注解的形式:
SubscriberclassXXXanditssuperclasseshavenopublicmethodswiththe@Subscribeannotation1.5发送事件调用post或者postSticky即可:
mEventBus.post(newDriverEvent("magnet:xt=urn:btih……"));到此我们就完成了使用EventBus的学习,可以在代码中尽情地飚车了。项目接入了EventBus之后会有什么好处呢?举一个常见的用例:ViewPager中Fragment的相互通信,就不需要在容器中定义各种接口,可以直接通过EventBus来实现相互回调,这样就把逻辑从ViewPager这个容器中剥离出来,使代码阅读起来更加直观。
在平时使用中我们不需要关心EventBus中对事件的分发机制,但要成为能够快速排查问题的老司机,我们还是得熟悉它的工作原理,下面我们就透过UML图来学习一下。
EventBus的核心工作机制透过作者Blog中的这张图就能很好地理解:
先看核心类EventBus,其中subscriptionByEventType是以事件的类为key,订阅者的回调方法为value的映射关系表。也就是说EventBus在收到一个事件时,就可以根据这个事件的类型,在subscriptionByEventType中找到所有监听了该事件的订阅者及处理事件的回调方法。而typesBySubscriber则是每个订阅者所监听的事件类型表,在取消注册时可以通过该表中保存的信息,快速删除subscriptionByEventType中订阅者的注册信息,避免遍历查找。注册事件、发送事件和注销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核心数据结构来展开。上面的Subscription可以理解为每个订阅者与回调方法的关系,在其他模块发送事件时,就会通过这个关系,让订阅者执行回调方法。
回调方法在这里被封装成了SubscriptionMethod,里面保存了在需要反射invoke方法时的各种参数,包括优先级,是否接收黏性事件和所在线程等信息。而要生成这些封装好的方法,则需要SubscriberMethodFinder,它可以在regster时得到订阅者的所有回调方法,并封装返回给EventBus。而右边的加速器模块,就是为了提高SubscriberMethodFinder的效率,会在第三章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啰嗦。
而下面的三个Poster,则是EventBus能在不同的线程执行回调方法的核心,我们根据不同的回调方式来看:
可以看到,不同的Poster会在post事件时,调度相应的事件队列PendingPostQueue,让每个订阅者的回调方法收到相应的事件,并在其注册的Thread中运行。而这个事件队列是一个链表,由一个个PendingPost组成,其中包含了事件,事件订阅者,回调方法这三个核心参数,以及需要执行的下一个PendingPost。
至此EventBus3的架构就分析完了,与之前EventBus老版本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分发事件的调度单位从订阅者,细化成了订阅者的回调方法。也就是说每个回调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先级,执行线程和是否接收黏性事件,提高了事件分发的灵活程度,接下来我们在看核心功能的实现时更能体现这一点。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订阅者的类来找回调方法,把订阅者和回调方法封装成关系,并保存到相应的数据结构中,为随后的事件分发做好准备,最后处理黏性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老版本的EventBus是允许事件订阅者以不同的ThreadMode去监听同一个事件的,即在一个订阅者中有多个方法订阅一个事件,此时是无法保证这几个回调的先后顺序的,因为不同的线程回调是通过Handler调度的,有可能单个线程中的事件过多,事件受阻,回调则会比较慢。如今EventBus3使用了注解来表示回调后,还可以出现相同的ThreadMode的回调方法监听相同的事件,此时会根据注册的先后顺序,先注册先分发事件,注意不是先收到事件,收到事件的顺序还是得看poster中Handler的调度。
总的来说就是分析事件,得到所有监听该事件的订阅者的回调方法,并利用反射来invoke方法,实现回调:
这里就能看到poster的调度事件功能,同时可以看到调度的单位细化成了Subscription,即每一个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先级和是否接收黏性事件。在源代码中为了保证post执行不会出现死锁,等待和对同一订阅者发送相同的事件,增加了很多线程保护锁和标志位,值得我们每个开发者学习。
注销就比较简单了,把在注册时往两个数据结构中添加的订阅者信息删除即可:
上面经常会提到黏性事件,为什么要有这个设计呢?这里举个例子:我想在登陆成功后自动播放歌曲,而登陆和监听登陆监听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个前提下,如果登陆流程走得特别快,在登陆成功后播放模块才注册了监听。此时播放模块便会错过了【登陆成功】的事件,出现“虽然登陆成功了,回调却没执行”的情况。而如果【登陆成功】这个事件是一个黏性事件的话,那么即使我后来才注册了监听(并且回调方法设置为监听黏性事件),则回调就能在注册的那一刻被执行,这个问题就能被优雅地解决,而不需要额外去定义其他标志位。
在EventBus3的介绍中,作者提到以前的版本为了保证性能,在遍历寻找订阅者的回调方法时使用反射而不是注解。但现在却能在使用注解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性能,同时作者在博客中放出了这张对比图:
首先我们知道,索引是在初始化EventBus时通过EventBusBuilder.addIndex(SubscriberInfoIndexindex)方法传进来的,我们就先看看这个方法:
publicEventBusBuilderaddIndex(SubscriberInfoIndexindex){if(subscriberInfoIndexes==null){subscriberInfoIndexes=newArrayList<>();}subscriberInfoIndexes.add(index);returnthis;}可以看到,传进来的索引信息会保存在subscriberInfoIndexes这个List中,后续会通过EventBusBuilder传到相应EventBus的SubscriberMethodFinder实例中。我们先来分析SubscriberInfoIndex这个参数:
publicinterfaceSubscriberInfoIndex{SubscriberInfogetSubscriberInfo(Class<>subscriberClass);}可见索引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能拿到订阅者的信息。而实现这个接口的类如果我们没有编译过,是找不到的。这里就得看我们在一开始在配置gradle时导入的EventBusAnnotationProcessor:
索引的生成我们已经明白了,那么它是在哪里被应用的呢?我们记得在注册时,EventBus会通过SubscriberMethodFinder来遍历注册对象的Class的所有方法,筛选出符合规则的方法,并作为订阅者在接收到事件时执行的回调,我们直接来看看SubscriberMethodFinder.findSubscriberMethods()这个核心方法:
List
-keepclassde.greenrobot.**{*;}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可以看到是因为在SubscriberMethodFinder的findUsingReflection方法中,在调用Method.getAnnotation()时获取ThreadMode这个enum失败了,所以我们只需要keep住这个enum就可以了(如下)。
-keeppublicenumorg.greenrobot.eventbus.ThreadMode{publicstatic*;}这样就能正常编译通过了,但如果使用了索引加速,是不会有上面这个问题的。因为在找方法时,调用的不是findUsingReflection,而是findUsingInfo。但是使用了索引加速后,编译后却会报新的错误:CouldnotfindsubscribermethodinXXXClass.MaybeamissingProGuardrule
这就很好理解了,因为生成索引GeneratedSubscriberIndex是在代码混淆之前进行的,混淆之后类名和方法名都不一样了(上面这个错误是方法无法找到),得keep住所有被Subscribe注解标注的方法:
目前EventBus只支持跨线程,而不支持跨进程。如果一个app的service起到了另一个进程中,那么注册监听的模块则会收不到另一个进程的EventBus发出的事件。这里可以考虑利用IPC做映射表,并在两个进程中各维护一个EventBus,不过这样就要自己去维护register和unregister的关系,比较繁琐,而且这种情况下通常用广播会更加方便,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有没有更优的解决方案。
在使用EventBus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模块相互监听,来达到一个相互回调通信的目的。但这样一旦出现死循环,而且如果没有相应的日志信息,很难定位问题。所以在使用EventBus的模块,如果在回调上有环路,而且回调方法复杂到了一定程度的话,就要考虑把接收事件专门封装成一个子模块,同时考虑避免出现事件环路。
本文总结了EventBus3的使用方法,运行原理和一些新特性,让大家能直观地看到这个组件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让大家在考虑是否在项目中引入EventBus时心里有个底。最后感谢MarkusJunginger大神开源了如此实用的组件,以及组内同事在笔者探究EventBus原理时提供的帮助,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后都能有所收获,成为NB的Android开发老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