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的北京,当你在街头闲逛,说不定你就会被这种狂野不羁的轰鸣打断,循声望去,一辆造型怀旧的边三轮摩托车呼啸而过,“侉子”摩托,这个前身是二战时德国生产的BMW-R71边三轮摩托车,曾随德军横跨整个欧洲大陆,被尊为“摩托航母”。这些狂热的“侉子”追风者,都因怀着深埋心底的军旅情结,或因逃离生活桎梏的自由梦想,用这台特殊的机器表达自己的情感,演绎着独一无二的人生景致。
而做为时代产物的“侉子”摩托,
驰骋在赛场上的画面你有没有见过?
边三轮赛事最知名的就是SidecarWorldChampionship了,也就是世界边三轮锦标赛。早期的边三轮摩托车就是一个普通的摩托车边上加了一个框,而现在参赛的边三轮摩托车外形越来越流线型,重心也越来越低。边三轮比赛每辆车的参赛人员都需要有一名骑手和一名副驾驶,过弯时通过车手姿态的来改变车辆重心从而保持车辆稳定,需要两名车手的配合度和默契度更高。
同样驰骋赛场的还有SidecarMotocross
世界边三轮越野摩托车锦标赛是国际摩联设立的众多世锦赛系列之一,属于越野摩托车运动范畴,从1980年设立该赛项至今已有将近35个年头了,赛事逐渐完整,规模也逐渐扩大,如今已是每年固定的16站比赛,参赛的车手来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50多支车队,以分站赛得分全年总积分的形式排列世锦赛的名次。
边三轮的比赛除了是车辆性能和驾驶技术的比拼,更是两名车手之间配合、协调和默契的最好表现形式之一。边三轮赛事也是目前国际摩联为数不多的没有推广人的运动项目,由各个俱乐部在得到该国协会和地方政府认可的情况下,通过各自管理的国家协会向国际组织申办的国际赛事。
“我这次参加的在德国贝森巴克站的比赛是今年的第11站。整个小镇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赛道依山而设,属于纯大越野模式,赛道总长1650米,最窄处为6米,设置了22组障碍,主要是以陡峭的上下坡大跳为主,看上去就惊险刺激。普及一点小知识:两轮摩托与三轮摩托场地设置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80%以上是差不多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弯道,两轮的场地设计一定要设置坡面外超高,而三轮一定是相对于90度的弯道,这样才不会让车翻过来或者冲出去;另外一个就是跳跃的落面与两轮有些差异,三轮需要更加缓和长的落面,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承办该赛事的DerMSC俱乐部成立于1967年,有近百名员工,今年是他们第13次举行边三轮越野摩托车的世锦赛。此次德国站共有44支车队报名,除此之外,当地组织者增加了两组少儿组和一组成年组的两轮越野摩托车的垫赛,这样赛事的节奏不仅紧而且密,还大大增加了赛事的观赏性和参与度。赛事按国际惯例设置了一次自由练习,一次计时练习和两场的比赛,每场比赛都是30分钟加两圈,赛事的密度和强度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参加少儿50CC组和65CC组的都是6~12岁的孩子,与世锦赛的车手们采用同样的比赛场地,对这些孩子们来说是多大难度的挑战和学习啊。
每次参加国际大赛,总让我有些感悟,一是感慨我国摩托运动文化的缺失,二是感慨技术水平的差距之大。这次比赛的两天中,赛道周围的树林、山坡、各个角落都有家庭房车的安营扎寨,观看赛事的人络绎不绝。这种休闲方式已经成为欧洲很多家庭的新选择,组织者办赛也很轻松,一切运作都是市场经济,场内所有的VIP帐篷、餐饮都是出租和售卖,没有主席台、开幕式,只有一个简单的进场仪式,这种“单纯”的办赛模式在国内基本是不敢想象的。
再来说说车手水平。看到这些几岁的孩子们在这样高难度的赛道上飞驰,我真是发自内心的自责和悲哀,我们国内有几个车手可以跑这样的赛道?何况还是小孩子!而这些欧洲的孩子们从小就在接受这样的挑战和锻炼,一直被这样的氛围所熏陶,他们长大跑不好都怪了!我多么希望我们也能有这样的环境,发掘和培养孩子们去喜欢赛车,去接触这个挑战自我的运动。
作为中国摩托运动协会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一是全国近300个大中城市禁摩,阻碍了摩托车运动的发展;二是虽然有一些城市有借助运动推动城市旅游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越野摩托的开展,但这种比赛多由政府出资,远远未达到市场化运作;三是还有一部分参与者的意识停留在“赚钱”上,而不是基于“热爱”的初衷,这与赛车运动的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中国摩运协还任重而道远。
这些年来,我们做了一些事情,也许做得还不够,但是我们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做好本职工作,为大家搭建一个公平公开安全和谐的舞台,这是中国摩运协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我们将尽量满足广大摩托车爱好者们的需求,反之我们的工作也需要摩友们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像国际摩联的一句话:RIDERWITHUS!你我一路同行!”
----------------摘自:摩信网作者:龚红果
作者于2015年担任世界边三轮越野摩托车世界锦标赛德国站的国际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