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自称是退役车手的人,仍然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外摩托赛事。三十多岁的人了,虽然没了年少时的冲劲与执着,但也总想利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帮助到一些对提升技术有种莫名痴爱的车友。这样也算为中国摩界出点力吧。
澳洲车手麦克和只作基本改动的EBR1190RS赛车
是什么原因可以令这位澳洲车手快到没了影呢?这让许多国内一流选手蹲在赛道旁想足一晚都想不透的事情。好吧!别再想了,答案是这货熟练运用了近年世界顶级车手常用的V型弯道技术!这到底是什么鬼东西?
据珠海赛车场现场观察所得,澳洲车手麦克在进入T1弯前急刹车后利用发动机牵引力轻微地让后轮侧滑入弯。这与国内一流选手并无太大分别。但极之有趣的是,当他磨着包进入T1弯后,在通过弯心前,突然以羽毛球中杀球般的速度转向并一气呵成高速出弯。这个犹如V字型角度的锐利转向,好处是缩窄过弯角度。相比一般以弧型出弯的技术,这种可减少过弯角度的驾驶方法,有利迅速通过珠海赛道上的多个手臂弯。故车手们爱称之为V型弯道技术。
对文字描述不理解的看视频
可能有些车友已经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没错,这个V型弯道技术正是复制自越野摩托赛车的常见过弯方式——飘移入弯或反肽出弯。但我要说的是:不全对。
而V型弯道技术的精髓是当你通过弯心时,利用动力滑胎帮助后轮打滑转向,获得更大的回转角度后,瞬间施以极之精密的油门控制令后轮重回理想(80%)抓地力,然后迅速拉直车身高速出弯。
怎样掌握这个“度”!这就需要你的身体不断体会以及练习了。
如果你还是看不明白,好吧,再看视频
注意这3个画面
前面蓝色YAMAHA车手使用的是正常弯道技术,后面桔黄色HONDA车手使用的是V型弯道技术,细心对比他们有趣的分别。
如果以HONDA赛车当时的行车线和车速分析,他的正常弯道轨迹很可能会冲出赛道了。而他恰恰使用了V型弯道技术,不但收窄了弯道轨迹,而且还可以大油门迅速逃离弯心。
HONDA赛车过弯后留下了清晰的轮胎打滑痕迹
最后定义:从刹车反肽入弯,到出弯时动力滑胎的一气呵成,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比常规弧度更锐利的V字型转向角度,这就是V型弯道技术。
如果你是赛车爱好者,同时渴望提高圈速,这种技术确实可以帮到你,迅速逃离弯心。
怎样练习?
当然学习这一个高深的技术,最好是循序渐进,先从一辆越野车或滑胎车开始练习。香港著名车手张炜安就是如此。
纵观现代的公路摩托车手,单一领域的驾驶技术已很难有立足之地了,必须综合越野、滑胎、泥地赛车等驾驶技巧,方可保持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罗西和马奎斯也是越野滑胎高手的原因了。
可能有人会问到,现今的车手已把这个技术交给电脑了吧?我可以说,不全对。今天我们只讨论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至于现代车手怎样配合赛车先进的电脑提高圈速,我们下回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