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D驾驶证,老年人青睐的电动三轮四轮车都能开吗?答案来了

交通工具现在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出行效率变得更高了,但一般出行效率高的交通工具,都是机动车,根据道交法规定,需要持有驾驶证上路,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持有的驾驶证,主要以汽车的C1和摩托车的D证为主。

C1驾驶证大家都很熟悉,家用的私家车是它的准驾车型,而D证相对陌生,总有车主在问,有了D证之后,老年人青睐的电动三轮、四轮车都能开吗?它可以开哪些车型?小行家今天一次性说清楚,希望给大家做个参考。

D证驾驶证是摩托车3大等级中最高的驾驶证,但即便如此,电动三轮车、四轮车,它也不是说开就能开,根据规定,电动三轮车需要D证驾驶,电动四轮车则是需要C1或C2驾驶证。

这主要因为,电动三轮车属性属于“摩托车”,它在D的范围之内,而电动四轮车则不一样,它是悬挂汽车车牌的车型,必须要考取汽车类驾驶证,所以,D证不在准驾驾驶证之内。

D证虽然不能驾驶电动四轮车,但千万别小瞧了这类驾驶证,它可以驾驶的车型其实一点也不少,仅可以驾驶的摩托车类型的车型,就包括:三轮摩托车、边三轮、倒三轮、大排量摩托、踏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这7种。

除了摩托车之外,我们常见的电动自行车、超标电动自行车,D证驾驶人同样可以驾驶,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摩托车还是电动车,无论两轮还是三轮车,无论是非机动车还是机动车的电动车,D证属于“通杀”,全部都能驾驶。

如果准备考摩托车驾照,通常都会得到建议,考取D证,那么,为什么大家都青睐选择D证,行内人建议考D证,小行家下面来分析给您看,让您心中有数。

首先是因为D证可以准驾的车型多,尤其是可以准驾电动三轮车,对于老年人而言,三轮车平衡性更好,不用担心摔倒,实用性更好。

其次是D证考试简单,拿证快速,科目一一共50道题目,错题控制在5道以内即可,科目二和科目三一般都直接连考,一天就都能考完,而全程只有坡道需要加油门,全程都是一档慢速行驶,只要有一点骑行三轮车经验,基本都能通过,合格率比较高。

最后一点,对于老年人来说,电动四轮车即便是低速车型,以后都会全面规范化,也意味着,车辆将会按照汽车标准管理,要保险、保养、年检,对于老年人而言,考取汽车驾照难度大,实用性不高,而且用车成本高,D证相对会更有优势。

结合这3点分析,小行家认为,D证是比E证或C1驾驶证,都具有优势,当然,具体的还要因人而异,毕竟D证也有考试年龄限制的缺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实用的。

总结:

现在驾照越来越普及,但我国的驾照种类众多,大家在选择考取驾照的时候,一定要挑选自己实用的,以老年人青睐的电动三轮车、四轮车为例,如果经常开四轮车,明显考取D证是不够的,相反,如果自己经常开的是电动三轮车,那么,就没有必要考取汽车C证,只有我们足够了解驾驶证对应的准驾车型,才能考对驾驶证,开对车。

THE END
1.三轮车和摩托车驾驶证一样吗摩托车驾驶证通常分为D、E、F照,而不同类型的摩托车需要不同的驾照。D照可以驾驶普通三轮摩托车,也是最高级别的摩托车驾照。此外,D照还可以驾驶普通两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但是,F照只能驾驶轻便摩托车,不能驾驶普通两轮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需要注意的是,摩托车的牌照类型也与驾驶证类型相关,普通两轮摩托车、https://www.autohome.com.cn/ask/513129.html
2.三轮摩托车考试扣分标准建议考生在考试前一定要熟练掌握驾驶技巧,遵守交规,注意安全,保证自身安全以及交通安全。总之,三轮摩托车驾照考试是一项严格的考试,考生需要认真准备、熟悉考试项目及扣分标准,才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合法驾照。 总分100分(90分过关) 好消息:已全部更新为元贝驾考2025年最新题库,请多帮忙宣传或转发!https://www.ybjk.com/ks/rghqgm.htm
3.电动三轮车上路需不需要摩托车驾照?尊敬的领导,你好,请问现在国家有新规定在4月1日起执行,规范了对电动摩托车有要求驾照,请问永州的冷水滩是否执行,什么条件的电动摩托车要求驾照:电动自行车,电动2轮摩托车,电动3轮摩托车等。谢谢! 尊敬的网友: 您好!您所反映的问题我大队已收到,电动自行车不需要驾照,电动二轮摩托车分为轻便二轮摩托车(F照)和普通https://wz.rednet.cn/front/messages/detail?id=571319
4.b2驾驶证能开三轮车吗?对于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可以,三轮车需要c4证才可以开,而B2包含c4证准驾车型。去办理增驾后,有专门的三轮车驾证也就是平时所说的D证,办理了增驾后,你的驾驶证上面会显示两种准驾车型即B2、D,C4证可驾三轮汽车,D证可驾普通三轮车。B2驾照可以驾驶的车型为重型、中型载货汽车或大、重、中型专项作业车,重型、https://mip.64365.com/question/2199935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