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的学生刘嘉慧
和奉贤区塘外中学的学生唐莺
就发现了不少问题
作业都是√,考试都是×
一张有关数学实数计算的练习卷,每道计算题的步骤无可挑剔,也让看到这张练习卷的刘嘉慧十分赞叹。但在数学考试中,做出完美练习卷的这名同学得分却并不高。
探究了背后原因,原来,不少同学在遇到作业难题时,不是先自己思考如何解题,而是习惯性打开网络搜题软件查答案,通过一些软件的拍题秒出答案的功能,轻松做出满分作业。
唐莺也发现了“作业都是√,考试都是×”的现象,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实现了作业完成的加速度,但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能力却受到了极大影响,考试时只能连蒙带猜,错误率直线上升。
那么,到底有多少同学在用搜题APP完成作业呢?
两位小代表通过各自的问卷调查发现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超过半数的同学曾使用过类似方式完成作业
刘嘉慧的调查显示↓
85%的同学是在“遇到难题”时会使用搜题软件
70%的同学有靠软件做出优秀作业的情况
55%的学生认为搜题软件是自主学习平台
34%的学生觉得是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的工具
18%的学生觉得这是抄作业的工具
唐莺的调查显示↓
超过90%的同学都知晓如作业帮、小猿搜题、百度拍题等作业搜索软件或渠道
其中50%以上的同学曾经使用过该类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或完成作业,包括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
唐莺说
“这其中有些队员是为了寻找解题思路,
也有部分是直接抄答案,
只求尽快完成作业。”
除此之外,搜题软件还有不少弊端
有些题目的答案甚至都是错误的……
刘嘉慧使用了软件进行试验,发现有一些题目会同时出现正确答案和两三种错误答案。“原本就是解不了的难题才想查找,再给出错误答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更会误导查题者。”
部分家长还会主动让孩子使用这类APP
奉贤区塘外中学的同学们表示:
不会做的题目我有时候想问爸爸妈妈,但他们总是忙着看手机,让我自己上网去查答案。
爸爸妈妈会看一下我遇到的难题,结果发现他们也不会做,最终还是上网查。
对此,奉贤区塘外中学大队辅导员顾蓓表示:
学校并不提倡使用网络搜题软件,但也看到了搜题软件的需求十分大,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明白使用软件的“初心”是什么,是帮助自己学习解题思路还是只为偷懒、玩乐。
“00后”小代表们的提案来支招:
“限制”使用权限、
“限制”每天查题数
对于这一能引发队员们共鸣的现象,小代表刘嘉慧觉得,可以让搜题软件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平台,但需要“限制”每日查题数量,“我认为每天的查题数量限制在10次以内比较好,在实在不会的情况下再参考。”此外她觉得,软件使用时最好可以实名制,一名学生只能申请一个号,软件也要定期检查题目答案的正确性。
来自上海市青浦区尚美中学的小代表蒋辰玥则提出,可对软件的使用权做“限制”,“比如所查题目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出解题思路,让我们自行动脑筋解决。”
小代表唐莺提出,若要队员减少搜题软件的使用,学校里的学科教师可以进行难题解析录制,上传到校园APP,为队员的学习提供解题思路,队员通过学习视频,打卡积分,激励队员们多看看、多想想、多比比。中队里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设置学习小组制度,在课间、放学后进行共同学习。“家长也千万不要图省事就把我们扔给手机和电脑,可以和我们一起看网上解题思路,一起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