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8年修订版)中为人师表的概念和表现。为人师表要求老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该老师收受家长的礼物,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违反了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教师道德规范。因此,选项A表述正确。
选项B,老师收礼给个别学生换座位,老师只针对了个别学生。而关爱学生要求教师是关心全体学生,因此选项B表述错误。
选项C,为人师表要求老师尊重家长,与家长合作,做到家校共育。但是老师收下家长礼物,违反了清正廉洁的要求。因此,选项C表述错误。
选项D,老师的做法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都是不可取的,欠妥当的。因此,选项D表述错误。
综上所述,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对教师的特殊规范,它有自己独具的特征。另外需要注意一个易错点就是教师职业区别与其他职业根本特征是教书育人。
A选项,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B选项,团结协作要求教师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C选项,爱岗敬业要求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D选项,清正廉洁对应的是廉洁从教,即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根据题干描述,A选项正确。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包括教师思想行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仪表行为规范和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选项A,教师与家长保持联系能够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符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的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选项B,教师不从事有偿家教体现了能够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符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的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选项C,教师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用心编制练习题,把握好指导学生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改正学习上的错误,包括态度、方法等,符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选项D,教师使用方言进行授课违背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中要求教师要使用普通话,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要通过媒体及其他途径练习普通话,力争发音标准。
题干中强调不符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言授课不符合规范,故本题选D。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选项A,“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关爱学生应贯穿教师工作所有环节和细节。
选项B,爱国守法是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纪守法,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选项C,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是为人师表的内涵。
选项D,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勤恳敬业,志存高远;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对公作高度负责,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是爱岗敬业的内涵。
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A。
科目二(5-10)
5.【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地位。
选项A,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项B,实践活动指的是实际参与的而非理论上的的活动,实践活动注重的就是实践,强调的就是参与性,必须亲身体验。
选项C,教学活动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选项D,班主任工作中包含八个方面: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依赖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是教学,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引发学生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A选项,领会知识。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一方面,所谓感知教材就是通过一些直观的教具去感知教材的大体框架,例如挂图之类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将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
B选项,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联系或有组织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C选项,巩固知识。巩固知识也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D选项,检查知识。最后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检查,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给予一个结果反馈,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题干中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综上所述,故此题选A。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贯彻要求。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贯彻要求包括:(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根据题干,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故排除ABD,本题选C。
8.【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条件活动概念的理解。一般的反射活动(条件活动)包括三个环节:开始环节、中间环节和终末环节。反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
A选项,完成反射需要反射弧,只有高级生物才有。而草履虫只是单细胞生物,一个反射弧就不止一个神经细胞,草履虫的这种表现属于细胞的应激性。不是条件反射。
B选项,人的手被烫立即移开这种现象属于人的本能反应,因此属于一种无条件反射,也需要借助反射活动来完成。
C选项,望梅生津是指看到梅林口里流口水,这属于一种条件反射。“梅”属于条件刺激。
D选项,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铃声属于一种条件刺激,引起学生的条件反射。
综上可知,选项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A。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中的强化分类。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指的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选项D,秦老师向其他同学表示喜欢小明发言前举手,其他同学受到了替代强化。故本题答案为D。
A、B、C三项描述的是直接强化。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D。
10.【参考答案】
(1)案例中的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的音乐老师鼓励小刚参加学校的乐队来发扬他自身节奏感好的积极因素,同时通过此举来帮他克服上课不听讲捣乱的消极因素,帮助小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作为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