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知到《逻辑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A: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B: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答案: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2、与“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具有共同形式结构的是
A:甲不出国而乙出国
B:将在于勇也在于谋
C:甲出国而乙不出国
D:将在于谋而不在于勇
答案:甲不出国而乙出国
3、在司法审判制中,所谓肯定性误判是指把无罪判为有罪,也即错判,否定性误判就是把有
罪者判为无罪,也即错放,而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
某法学家认为,目前,衡量一个法院在办案中对司法公正的原则贯彻得是否足够好,就看它
的肯定性误判率是否足够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最有力地支持上述法学家的观点
A: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B:错放,只是放过了好人,错判,则是既放过了坏人,又冤枉了好人
C:宁可错判,不可错放,是“左”的思想在司法界的反映
D:各个法院的办案正确率普遍有明显的提高
答案: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4、逻辑学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有三段论逻辑、模态逻辑等。A:正确
B:错误
答案:正确
5、“啊!祖国!”是一个命题。
A:正确
答案:错误第
二章
1、“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和“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这一对陈述,其中的“及格”与“不及格”两个概念之间
A: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B:都是矛盾关系
C:都是反对关系
D:前者是矛盾关系,后者是反对关系
答案: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2、把“《三国演义》”限制为“温酒斩华雄”,概括为“长篇历史小说”,则
A:概括正确,限制不正确
B:概括不正确,限制正确
C:概括、限制都正确
D:概括、限制都不正确
答案:概括正确,限制不正确
3、“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
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这几个判断对“国家”这个概念是()来说明的。
A:先外延,后内涵
B:仅从内涵方面
C:仅从外延方面
D:先内涵,后外延
答案:先外延,后内涵
4、若用“DS就是DP”表示定义公式,则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是指在外延上
A:DS真包含DP
B:DS等于DP
C:DS真包含于DP
D:DP真包含DS
答案:DS真包含DP
5、某企业需要对职工的年龄做一个统计,为优化劳动组合提供参考。小张、小李和小王各设计一张
统计表格。小张把职工年龄分为10-20岁、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
小李的表格把职工年龄分为20(不含20)以下、20-34岁、35-54岁、55岁以上。小王的表格把职
工的年龄分为20岁以下、20-29岁、30-39岁、40-49岁、50-60岁、60岁以上。他们设计的表格,正确的结论是
A:小李的表格正确
B:三人的表格都正确
C:小王的表格正确
D:小张的表格正确
答案:小李的表格正确
6、“某县去年非计划内新生儿占新生儿的五分之一”,其中“某县去年非计划内新生儿”属
于
A:单独概念、集合概念
B:单独概念、负概念
C:单独概念、非集合概念
D:普遍概念、负概念
答案:单独概念、集合概念,单独概念、负概念
7、若A和B都是单独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可能是
A:同一关系
B:全异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真包含于关系
答案:同一关系,全异关系
8、“文学作品的叙述方法,不是顺叙,就是倒叙”,这一议论存在的逻辑错误有A:误把反对关系当作矛盾关系
B:划分不全
C:误把矛盾关系当作反对关系
D:子项相容
答案:误把反对关系当作矛盾关系,划分不全
9、“如果所有的a是b,那么a与b的外延关系可能是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D:交叉关系
答案: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10、
“机会主义者就是看机会而采取行动的人”是一个正确的定义。
A:对
B:错
答案:错
11、
这个罪犯的罪行,既不是故意犯罪,也不是过失犯罪。
第三章
1、在S与P可能具有的五种外延关系中,下列命题形式真假情况为三真二假的是
A:SOP
B:SAP
C:SEP
D:SIP
答案:A
2、已知“甲班有同学不是党员”,可必然推出2、已知“甲班有同学不是党员”,可必然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