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有文字记载的题壁诗,最早出现在汉代。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
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所题咏,叫人目不暇接。
题壁诗看似即兴之作,其实,也是诗人的呕心之作,因而,流传下来的题壁佳作并不鲜见。
1、《题鹤林寺僧舍》
李涉〔唐代〕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在在遭遇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写下此诗。
诗人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2、《题长安壁主人》
张谓〔唐代〕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诗题中的长安壁主人,是典型的市侩人物。作为大唐帝国京都的长安,是中外交通的枢纽和对外贸易中心,“丝绸之路”的集散地。
《题长安壁主人》即作于中唐以后时期,是张谓在长安的一人家中做客时题于壁上的。
以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例,非常通俗却极其深刻地揭露了中唐以后,见利忘义的社会风尚。诗人把长安壁主人的包藏在笑脸下边的铁石心肠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3、《题青泥市萧寺壁》
岳飞〔宋代〕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高宗绍兴三年,题于青泥市(今江西新干县境)萧寺壁间。此时,抗金局势一派大好,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正加紧与金议和。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丧地辱国之恨,而以其英雄之气感人。读这首诗,也如读作者的《满江红》词一样,激昂壮烈,凛凛然有生气。
4、《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公元1084年五月间,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这首诗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深入浅出的哲理诗。
诗人不仅把庐山的绵延逶迤、峰峦起伏、郁郁葱葱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而且把诗人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的真面貌产生的不同的感受表达的富含哲理。
5、《题临安邸》
林升〔宋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靖康元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诗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6、《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宋代〕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字石晚居金陵时的一位邻居杨德逢,号湖阴先生。杨德逢性情高洁,隐居不仕,他居住的环境也洁净清幽,纤尘不染,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这首诗写在杨德逢家的墙壁上。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7、《狱中题壁》
谭嗣同〔清代〕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公元1898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8、《湖楼题壁》
厉鹗〔清代〕
水落山寒处,盈盈记踏春。
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
乾隆七年正月三日,厉鹗爱妾朱满娘因病去世,当年冬天,厉鹗登上湖畔楼亭,伤心悼念之情油然而生,在湖楼墙壁上题写了这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的前二句由当前的凄清景色,勾起往日美好记忆。后二句由眼前所见的湖楼朽败,以景托情,道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表现了世事盛衰,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诗中用典无痕,使小诗寓以哲理,又显现出一片真情。
9、《题壁》
佚名〔宋代〕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这首诗的作者无可考。据《贵耳集》记载:嵩山极峻法堂壁上有一诗,即此诗,大约成于北宋年间。
此诗用朴素粗犷的笔调,逼真地刻画出了茅草和榾柮两个生动的形象:一个风风火火,张牙舞爪,却无所作为;另一个不慌不忙,扎实行动,使人受益。全诗语言浅显,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尽管带有打油诗的意味,却风格朴拙,意蕴深远。
10、《题壁》
佚名〔清代〕
人生七十强支持,帘卷西风烛半枝。
传语儿孙好看待,眼前光景不多时。
这首《题壁》诗产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是年迈父亲题写给不孝的儿子的。这首诗写的是自己已年过七十,年老体衰,勉强支撑着活下去。就好像帘卷西风,深秋已至;烛已烧残,只剩不到半枝。在此给儿孙传话,请好生看待我,因为我生命中剩下的时光已无多了。
金埴《不下带编》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长洲有一老翁,他的儿子不愿奉养他,便在墙壁上题了这四句诗。他的儿子见了,怕被人说成不孝、忤逆,很是害怕,央求父亲把这首题壁诗洗掉。从此,这个儿子再也不敢怠慢,而是对父亲分外孝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