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儋州市排浦镇政府与该镇瓜兰村、镇远村4户村民签订了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标志着排浦镇瓜兰、镇远和黑石3个村庄搬迁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瓜兰、镇远和黑石3个村庄位于儋州滨海新区第一片区,属于环新英湾新城起步区建设范围。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环湾新城城市基础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环湾区域经济发展,儋州市决定启动上述3个村庄的搬迁工作,共涉及安置村民户数1000来户,房屋1700多栋,面积1166.525亩。
“我们测量好村民的房屋和土地面积,当场就跟村民算明账,他可以拿到多少补偿款,如果在政府要求的限期内签约的,政府还给予奖励,这样村民拿到的钱更多。”儋州市土地和房屋征收服务中心副主任夏杏芳说,此次搬迁,市里除了提高补偿和奖励标准外,安置的方式还更灵活,比如搬迁村民不想购置政府指定的安置房,其在全市范围内购买一手商品房的,每平方米补偿3000元,真正让利于民。
“政府工作人员给我详细讲解了补偿方案,我也去察看了未来社区项目。那里位置好,生活会很方便,而且提前签约的话,还有奖励,所以我就签了。”镇远村村民老张是10月18日与排浦镇政府提前签约的4户村民之一,经测量,他家宅基地175平方米,房屋面积约200平方米。根据《补偿安置方案》规定,补偿内容包括宅基地补偿、房屋补偿、搬迁奖励等,他家可获得一笔不菲的现金补偿。
据儋州市委环湾办常务副主任李慈明介绍,截至目前工作组已完成了900多户村民登记、320多栋房屋的丈量测绘工作。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如期完成征收目标任务,为环湾新城建设打好基础。
(海南日报那大10月22日电)
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和产业进驻,儋州环湾新城已初具雏形
在儋州市委推进环新英湾港产城一体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儋州市委环湾办)办公楼一楼大厅,摆放着数块展板,其中注明为“环新英湾自贸港新城规划建设情况”的展板内容尤其引人注目,规划的愿景令人憧憬——未来,这里将建设海南自贸港区域中心城市。
而与儋州市委环湾办一墙之隔的滨海未来社区项目施工正如火如荼。这个项目正是环湾新城规划图里的安置房民生工程。“目前项目正在进行管桩和基坑支护施工。”10月20日,建设单位项目经理吴小进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不只是滨海未来社区,一个个项目正不断地从环湾新城规划图里“走”出来,随处可见的工地,将规划图里的愿景逐渐变成实景。
环湾新城初具雏形
在儋州市委环湾办常务副主任李慈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环湾新城土地信息图,上面用红黄绿等多种颜色来标注不同地块及项目用地,国潮水街、湾区科技馆、环球商贸中心、数字经济总部园区……宛如一个个斑斓的按键,弹奏着新城建设“进行曲”。
“这是环湾新城的起步区,面积13平方公里,环湾新城未来的中央商务区、城市会客厅等都建在这里。”李慈明指着规划图上的地块说,“你看,这里是未来社区,已于今年7月底动工,那里是国际信息港产业园,计划今年12月动工。”
2021年,海南省委作出推进儋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作为儋洋一体化发展核心区的环新英湾地区(以下简称环湾区)承担着建设海南自贸港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规划以新英湾为轴心,将洋浦及周边的白马井、排浦、王五、新州、中和、木棠、峨蔓“一区七镇”纳入版图。
如何建设一座新城?儋州以点带面,在白马井滨海新区划出13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环湾新城的起步区,先行建设,进而带动整个环湾区协调发展。
为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城起步区,儋州邀请世界顶级设计机构进行规划设计。未来,通过起步区的聚合效应带动,将环湾区打造为生态、宜居、创新和智慧之城,建设“港产城科一体化”复合型城市。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和产业进驻,环湾新城已初具雏形。
城市路网不断完善
市政道路是城市建设的骨架,也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在另一块展板卫星图片上,画着一条条红线,这是环湾新城起步区规划的14条市政道路位置图。
“儋洋一体化以来,我们在起步区现有的路网基础上,规划建设30条市政道路,其中16条已开工,另外的14条也将陆续开工,2025年前全部投入使用。”儋州滨海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黎安告诉记者。
在滨经二路项目工地,记者看到,路面已完成沥青铺设,工人正在进行人行道、绿化带施工。作为城市主干道的滨经二路,采取双向六车道设计,全长约6.74公里,南起中心大道,北至观海大道,几乎贯穿了整个环湾新城起步区。目前该条道路已完成进度98%,预计今年底实现功能性通车。
据了解,在新建的16条市政道路中,中央西路、友谊路和滨纬二路已建成通车,东二直路项目已完成竣工初验,预计今年底通车。目前起步区南片区在建的市政道路有7条,分别为滨经路、滨经二路、滨纬二路北段、滨纬三路、滨纬六路、滨纬七路和滨纬十路,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4.13%。
“待这30条市政道路全部建成后,整个环湾新城起步区的路网结构将得到极大的完善,形成高效通畅的城市道路系统,吸引项目及产业入驻,带动环湾新城发展。”黎安说。
最好地段留给民生工程
市政道路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医院和学校则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10月13日,位于滨海二道的滨海新区医院(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滨海院区)揭牌,计划今年12月底投入使用。这是环湾区首家三甲医院,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管理,未来服务环湾区百万人口。
细观环湾新城土地信息图,除滨海新区医院外,还预留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完全中学、黄冈高中等教育项目用地。从项目用地位置上看,均属于黄金地段,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滨海新区第一组团,完全中学位于滨海新区第二组团。
“用最好的地段来建设民生工程,充分体现了儋州市委、市政府在新城的建设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儋州市规委办专家委员刘海峰说,以安置房项目未来社区为例,马路对面就是环湾服务中心、城市会客厅、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等,离滨海新区医院也很近,生活十分方便。
实际上,拥有1864套保障性安置房的未来社区,本身就是一个配套齐全的生活区,建有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公厕等,能完全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配套功能可以媲美大城市成熟的居民小区。
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只是民生工程的选址上,还体现在征地搬迁的补偿上。眼下正在开展的排浦镇瓜兰、黑石和镇远3个村庄搬迁工作中,政府除了提高奖励外,对于搬迁村民在全市范围内购买一手商品房的,每平方米补偿3000元。
再把目光从起步区规划图转到整个环湾区规划图,会发现很多民生工程同样位于黄金地段。比如,洋浦产城融合安居工程、洋浦安居房二期工程等,周边还配套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教育资源,以及商超、医院、文化广场等,极大满足居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儋州探索年轻干部培养机制,培养儋洋一体化发展所需人才
“村民不配合工作怎么办?”“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怎么办?”近日,儋州举办了一场“接地气”的驻村工作交流座谈会,现场座无虚席。台上,村支书传授着与基层群众打交道的要领;台下,即将到村任职的选调生代表边听边记,踊跃提问。
这是“东坡青苗”培养体系中的一课,帮助选调生做好下一阶段到村任职的有效衔接。作为儋州市录用5年内的选调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东坡青苗”。
近年来,儋州针对不同层级年轻干部采取个性化培养策略,重点实施了青年干部“东坡壮苗”培养计划、选调生“东坡青苗”培养计划、新录用公务员“东坡新苗”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与海南自贸港和儋洋一体化建设相适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分层分类
个性化培养促成长
其中,对于新录用公务员及选调生,廉政教育是重点。近日,儋州市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陈某某涉嫌受贿罪一案,与往常不同的是,本次庭审现场坐满了选调生——在儋州市委组织部的组织下,“东坡青苗”全体学员以案为鉴,认真旁听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庭审。
“通过今天的警示教育,我深刻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必要性,更坚定了构筑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的信心和决心。”选调生李钟霖表示,以案为鉴,受益匪浅。
创新形式
让培训摆脱枯燥
谈起“东坡新苗”培养计划,新州镇党建办副主任郑美楼印象最深的是“我是红色讲解员”系列服务活动。穿上统一的志愿者服装,戴上麦克风,在儋州市委组织部的组织下,多名儋州市新录用公务员走进那大镇石屋村,为游客讲红色故事,弘扬胡松精神。
郑美楼回忆,为了当好“红色讲解员”,她先是与小组成员多次沟通、结合现场图片优化讲稿,再经过多次练习后熟悉讲稿、熟练背诵。“通过这次讲解活动,我对胡松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郑美楼说。
“我是红色讲解员”系列服务活动是儋州年轻干部培养计划中的重要部分,主要组织新录用公务员和选调生入驻全市各红色教育基地为市民游客进行讲解。此外,干部夜沙龙、专题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陆续举办。
“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收获满满、备受鼓舞,今后工作中我也将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探索发展新途径。”选调生常雨表示。
配备导师
手把手教学助成才
与之相似,儋州市委督效办的武睿也感激于组织部搭建的“导师传帮带”平台,在市委督效办主任谢华雯的带领下,他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谢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手把手教学,让我能够迅速掌握工作技巧,还时刻关心着我的生活,让远离家乡的我感受到温暖。”武睿说。
为此,儋州采取“单位推荐,组织把关”的方式,为41名新录用选调生选聘了37名“政治过硬、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优秀导师。导师根据选调生的特点,传授实践经验和方式方法,切实帮助新录用选调生尽快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