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推出英语二三级口笔译试点考试。第一次试点考试参加人数为1682人,2007年达到2.1万人。之后在2004年,法语和日语二三级口笔译考试推出。到目前为止,共进行9次英语二三级口笔译考试、3次英语同声传译考试、4次法语和日语二三级口笔译考试以及2次阿语、俄语、德语和西语口笔译考试。从2003年至2007年底,考生总数6万多人,约9000考生通过7个语种的二三级口笔译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每年五月、十一月,二月、八月报名两周。
同声传译(就业前景)
同声传译是翻译行业的最高级别,由于收入丰厚而被称为“金领”。一个合格的同传平均约为每小时1000元,一天的收入在6000元至10000元之间;交传,一天的收入在3000元-6000元之间。正规翻译机构里的笔译每月的收入大概在8000元左右。翻译行业是座“富矿”高级翻译缺少九成多.目前,全国职业翻译有4万多人,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专业翻译公司有3000多家。其中,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政府部门、对外新闻报道机构、大专院校里。目前全国同声传译的从业人员数目不超过500人,北京优秀的英语同传不超过30名,上海也仅有20名左右,其他城市则非常稀缺。而从翻译领域来看,目前化工、汽车、石油、医疗行业的口译人才十分抢手。
北京目前付给同声翻译的报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币,这是每组三人的平均所得,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独立完成翻译任务,最高的可以达到每天一万元以上。英、日语同声传译每小时1000元—1500元。业内人士称,平均每星期做两次同声翻译,一年下来赚个四五十万元没问题。同声传译(要求篇)
同传机构培训
笔译
报酬:中译英普通类80-170元/千字,专业类120-230元/千字;
英译中普通类60-140元/千字,专业类80-200元/千字
外译外普通类400-600元/千字,专业类500-750元/千字
口译
1、陪同口译:
报酬:英语、日语、韩语约300-500元/半天
要求:陪同口译对兼职人员的英语口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一般口语较为流利,懂得日常通用口语的翻译,有中级口译证书者即可胜任。
2、交替翻译:
报酬:英语、日语、韩语一般会议约为400-1000元/半天,高级会议约为1000-3000元/半天
3、同声传译:
报酬:英语、日语、韩语约为3500元-6500元/半天
要求:同声传译对兼职者的要求最高,一般需要经过特殊训练,长期专门从事外语口译翻译工作的人员才能担当同传工作。通常3小时的会议,词汇量累计达2万多个,因此要求同传具备在1分钟内处理120个英语单词的能力。除了英语功力外,同声传译还要有流利、丰富的中文表达能力,有相当的社会知识和世界知识,对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要有一定的认知度。
外译外(新闻)160余名老外参与奥运翻译奥运会期间将有160余名外籍人士参与到奥运翻译工作中,他们将主要负责外译外的工作。昨天下午,奥运会笔译和口译服务供应商透露,目前奥运会的翻译团队已经基本就位,共有1000余名翻译人员为奥运提供10种语言的翻译工作。北京奥运会翻译团队
本届奥运盛会精彩纷呈,外交盛典令人难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皇室成员……100多位来自五大洲、不同肤色的的各国政要接踵而至。作为各国友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活跃在奥运会现场的语言服务团队功不可没。
据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语言服务处处长张勇介绍,参与奥运语言服务的译员超过1700名,其中专业译员400名,共涉及44个语种。奥运期间,译员们共笔译新闻稿件7800多篇,口译新闻发布会1100多场。
作为2008年奥运会笔译和口译服务供应商,北京元培世纪翻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培”)的奥运翻译团队人数多达1500人,包括160余位外籍翻译员。其中,280位译员在赛时进入各大奥运场馆、奥运村、主新闻中心等地点,提供了数十种语言的翻译服务。奥运期间,译员被分为早中晚“三班”,每组20余人实行24小时运作模式。
笔译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类新闻稿件、官方文件、运行规则、观众指南、安保手册、赛事赛前分析及赛后回顾等文稿和资料进行英译中工作。据介绍,体育翻译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奥运赛事翻译、特别是口译工作时常“险象环生”,一些专业性极强的体育体术语、运动员的现场回答、媒体提问中所涉及的背景信息以及政治敏感话题等均是翻译的难点。
对于一些小语种的外译外工作,据了解,奥运翻译团队通常采用接力的方式,例如从希腊语到法语,会按照先将希腊语译成英语,再从英语译为法语的流程。在接力翻译的过程中,多语种的翻译人员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失真。小语种(就业前景)
小语种也叫非通用语,在不同时期包含不同的品种。在20世纪80年代,英语以外的语种都叫小语种;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语渐渐被人们从小语种队伍里“清理”出去。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大显身手。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有的语种一次性就业率甚至达到了100%,而且都是令人心动眼热的单位。如外交、宣传、旅游、对外贸易、国际广播、电视等国家各部委涉外机构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科研、外企等部门。
由于需要何种小语种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取决于当地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取决于当地引资的对象国,因此,各小语种的需求量伴随着各地合作对象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西北地区需求阿拉伯语多;西南地区需求越南语、泰国语多;东北地区需求俄语、韩语多;上海需求法语、德语多;而北京由于有新华社、外交部、国家安全局、国际广播电台、商务部等政府机构,需要的语种很全,基本上吸纳各个语种。
据北京市旅游局透露,2005年7月份北京市接待海外旅游者30.8万人,平均每天接待上万人。其中欧洲游客数量突飞猛进,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西班牙游客,比6月份增加了一倍多。另外,意大利游客、俄罗斯游客数量增长也非常快。由于近年来海外游客人数骤增,意大利语以及俄语等“小语种”导游告缺。
与日本语能力测试不同的是,BJT更加重视考生日语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在商务领域的日语运用应对能力——不过分重视商务知识本身,而更将焦点放在进行实际商务活动时的交流技巧,以此客观评价母语非日语人士商务日语的水平,为日本国内外企业录用、使用优秀日语人才服务。因此在日本企业中获得高度认可,具有较高的公认性和可信性。对有志于从事对日商务活动的人员来说,通过这一考试,对于就业、营业活动和未来的晋升都将很有帮助。
韩语:为了“生存”势在必行
很多韩资企业的产品主要以韩国人为服务对象,这些韩资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使用韩语的机会较多,既懂韩语,又懂技术的人员更是受到韩国企业的热烈追捧。本市某韩资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表示,由于大部分企业管理层都是韩国人,他们希望员工在沟通时能够迁就他们的母语,而韩资企业文化又非常接近日企,要求员工绝对服从,所以为了要在韩企生存下去,学习韩语势在必行。
考试宝典:
眼下,韩语方面的考试有以下两种:一是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它是由韩国政府主管、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主办,考试对象为希望到韩国留学及有在国内外韩国企业就业意愿者,通常前往韩国大学留学需要这个成绩。二是韩国语水平考试(KLT),它的针对人群是学校的学生、公司职员、准备到韩国留学、希望进入韩资企业工作的各方人士,可作为入学、入社、进修等的评定标准。德语:技术人员应该掌握近年来,中德贸易稳步增长,给德资企业带来了商机,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如以制造业为主要业务的科德宝公司、西门子、巴斯夫、拜耳等知名德资企业每年的招聘量都很大。尽管流利的英语能让员工在德企沟通无阻碍,但想升职加薪或在面试时赢得好印象,还是得会说德语,双语能力更受外企欢迎。某德国知名汽车公司HR坦言:“技术人员经常要看德语资料,假如你本身精通德语,就能为企业节省技术翻译的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考试宝典:
现在德语等级考试最为常见的就是德福考试(TDN)以及DSH考试。德福考试的对象是以赴德留学为目的的外国学习德语者或一般只想证明自己德语语言水平的人。而DSH考试是德国大学对于入学者德语水平的一个标准化考试。以往只在德国举行该考试,为了方便更多想去德国留学的人,现在国内一些高校也与德国合作开设了DSH项目。
西班牙语:南美贸易必备
西班牙语的等级考试,我国从2004年才开始组织,而且考试对象仅限于在校西班牙语系本科生。阿拉伯语(详细版)阿拉伯语是近两年火起来的“新秀”。北大、北外等阿拉伯语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还没等到毕业,就被央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石油、中海油等非常有“钱”途的单位预订一空。
张朝200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现在是央视的台聘驻外人员,工作令人羡慕。说起去年找工作的过程,张朝一脸轻松。“当时我们班平均每个同学手里都拿着两个offer(意向书)。除了外交部、驻外使馆、新华社、央视等等,还有一些和非洲、中东做生意的中国大企业。”
到央视工作后,张朝发现,他们那一拨大概招了20几个人,“除了我是小语种的‘小本’以外,其他都是硕士、博士。”因为供不应求,完全属于卖方市场,一些单位根本顾不上左挑右拣。张朝的一名同班同学当时学分没有修够,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却依然被一家企业追着签了约——替这家企业驻阿语国家,待遇超好。一些单位因为来晚了一步,没能抢到应届毕业的小语种学生,就把目光放在了低年级的学生身上。对看上的学生许以优厚的待遇,先行达成协议,说好等到毕业后立即去工作。不仅在毕业时很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在上学时,小语种的学生在经济方面至少也算得上是学生中的“中产”。在西南大学日语系读研一的胡力加,刚上学没几天,老师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在别的学校代课的工作,课时费一节30元,一周上6节。光靠这份兼职,他的生活费用就完全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