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标准模糊恶性竞争严重驾考培训怎个乱字了得

收费标准模糊恶性竞争严重财务管理混乱

●互联网驾校“猪兼强”破产暴露了驾考培训行业收费标准不透明;以低价为噱头盲目营销,恶性竞争严重;财务管理体系混乱等乱象

●低价报名费只是驾考机构在招收学员时的一种营销策略。学员为了顺利拿到驾照,交“保过费”已成为普遍现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培训和收费标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当地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交通主管部门核定,如果认为价格不合理或者存在乱收费现象可以到当地交管部门进行投诉

近日,互联网驾校“猪兼强”因资金被冻结、融资增资未到账等原因,无力负担高额的运营成本,不仅导致学员无法正常练车,更因拖欠员工、教练工资,最终被走投无路的员工向法院申请破产。

这一事件再次将驾考培训行业存在的乱象曝光于镁光灯下。《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为了顺利拿到驾照,学员交“保过费”已成为这一行业的普遍现象。

交保过费成为常态

教学态度频遭吐槽

据知情人透露,“猪兼强”利用网络招生,将学员引流到线下直营或合作的学校进行培训,直接打通线上线下,免去中间商赚差价,并且得益于其线上招生优势,使之吸金能力极强,一度获得数轮融资。

“猪兼强”之所以吸引那么多学员,和其打通线上线下免去中间商赚差价的价格优势是分不开的。

据《法治日报》记者了解,目前驾校收费标准不一,驾校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学员交了4800元学费,驾校承诺保过,由于一次性通过四科考试,所以中途没有被收取任何费用;有的学员交了2300元学费,如果考试不过,需另交补考费,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其在考科目二和科目三前各交了1500元“保过费”;还有的学员交了2000元学费,科目二和科目三各交了1500元的考前跑场费和“保过费”。

有学员透露:“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交‘保过费’,考科目三时,旁边的安全员会‘使坏’,在变速直线行驶的项目中,我确定自己挂的是四挡,但是安全员故意踩了刹车,导致车速与档位不匹配,所以第一遍考试没合格。第二遍考试开始时,安全员没有将所有灯光调回原位,我当时紧张没注意,于是第二遍也没合格。当时考完特别委屈,也不知道找谁说理去,最后听了教练的话交了‘保过费’,就顺利通过了。”

某驾校一位姓刘的教练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现在市面上的驾考收费一般在5000元到6000元不等。我们驾校的收费是5500元,这5500元是这样划分的:2500元是报名费,给车管所缴纳800元,剩下的1700元作为我们的培训费,每天从早八点带到晚七点,甚至有时候到晚上九点,场地费、油费、维修费等都得我们自己掏腰包,一个学员快的话所有科目一遍过,慢的有些人科目二科目三要考三四遍,第一遍的补考费也都由我们承担。”

“考科目二和科目三的时候学员自愿各交费1500元,这是考前练圈的费用,科目二科目三可以各练10圈,如果某些学员练得不好,教练会在他们10圈练完后继续用自己的车给他们陪练;学员也可以选择不交这个费用,科目二每小时收费450元,科目三每圈收费300元。交了‘保过费’的特权主要体现在科目三上,考场安全员会在摄像头看不见的地方打手势指导考生行车。除此之外,也表现在合格率上,每科考试,车管所都会给出合格率,考场会率先对没有交费的学员设卡。”这位刘姓教练说。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低价报名费只是驾考机构在招收学员时的一种营销策略。学员为了顺利拿到驾照,交“保过费”已成为普遍现象。

此外,教练的教学态度也被不少学员吐槽。据某高校大学生李力(化名)介绍,他于今年4月在老家某知名驾校报名学车,报名前教练特别热心,跑前跑后地帮忙处理各项报名事宜,但等到科目一笔试内容考完后,态度就大变样了。

“还有的教练急于求成,还没怎么练熟就催着你报考科目。”李力说。

据了解,面对一些教练的言语及行为,很多驾校学员表示很无奈而又无法反驳。学员多半不满意教练的教学态度,表示教练没有耐心以及较为粗暴的教学方式会挫伤自信心。还有不少教练因为想要招收新学员而催着老学员赶紧考试,从而出现技术不达标但拿到了驾照的情况。

随带随学白日做梦

请吃请喝司空见惯

“我学个车被套路惨了,报名费2000多元,可真正学完拿到驾照,一共花了近万元。”“报名费确实只要2680元,可练习科目二时,驾校里面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开始暴露出来。”“我们学员现在已经成了驾校和考场的‘摇钱树’。”不少驾校学员向《法治日报》记者吐露心声。

公安部交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机动车驾驶人4.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亿人,占驾驶人总数的90.9%。上半年新领证驾驶人728万人。尽管受疫情影响,相比往年有所下降,但驾校生意仍然火爆。与此同时,驾校通过各种套路,收取超过正常培训费用之外的额外费用现象仍然存在。

《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驾校在招生及教导学员方面惯用的套路可谓花样繁多,如本校名额充足,保证30天快速拿证;超低报名费,绝无二次消费;随带随学,一人一车等。

除了练习时有一些“潜规则”以外,考场上也有不少猫腻。

“考科目三时,教练让我们先给安全员买包烟,放在座椅的背后,别当面给,另外考试交身份证时,可以把钱折起来,放在身份证下面一起递给安全员……”某驾校学员说。

某驾校一名李姓教练透露,考场安全员很多都是“老油条”,其中很多人也有一些关系,尽管现在是电子监考,相应管理较过去规范了许多,但其中也不乏暗箱操作,对于整个驾考培训行业来说,这也不是什么秘密。

“礼到位了,驾校、考场好过,学员也就‘好过’了。”这名李姓教练说。

THE END
1.驾校费用都包括哪些项目?2、从科目二开始,学员需要根据学时收费标准支付相应的费用。通常,周一至周五的每小时费用为150元,而周六至周日的每小时费用则为180元以上。两个科目的总学时不得少于48小时,否则学员将无法预约考试。 3、如果学员需要重新参加考试,那么他们必须重新接受培训。重新培训的费用大约为1500元,时间不得少于10小时,按每小时https://www.autohome.com.cn/ask/11457091.html
2.关于驾考科目三考臣前训练收费标准机动车驾驶员科目三考试场考前训练收费标准(自愿在考试场缴费)1、300元/次:考试车考试场模拟一圈,当次有效。如多交200元,当天可多模拟一圈。2、500元:考试车考试场模拟一圈讲解并规范考生动作;考生5次预约考试,考前训练有效。如多交200元,当天可多模拟一圈。3、1000元:分三阶段培训一车2人(考生5次预约考试http://m.sjzxc.net/news-2117.html
3.关于反映海东驾考中心场地不规范和乱收费的问题2020年7月15日,我在乐都宏达驾校练完车以后,去海东驾考中心考试,7月14日到驾考中心看考场,驾考中心考场工作人员向每个考生收取100元(不开发票和收据),属于乱收费,再一个问题是考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考试中心考场与驾校练车考场尺寸不一致,多数学员考不上,再次考试再次收费,驾考中心场地工作人员不应该收这个钱,考场http://www.haidong.gov.cn/webaspx/view_ly.aspx?id=3971
4.驾考考场训练费将实行政府指导价本报讯(记者 陈暄)为应对科目二、科目三的考试,考驾照的学员们通常会在考试前一天前往考场练习以熟悉场地。以前,“考场训练费”该如何收费并无明确规定。日前,湖南省发改委发下《关于规范机动车驾驶员考场训练服务收费的通知》,对市民反映较大的考场训练费收取进行了规范。该通知将从2014年12月1日起执行。 https://xingshashibao.icswb.com/newspaper_article-detail-225818.html
5.宁夏明确C6车型驾考收费标准公安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将于4月1日起施行,其中新增“轻型牵引挂车”C6车型。3月17日,记者从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为做好我区C6准驾车型驾驶许可考试工作,综合考试车型、考试内容和考场要求等因素,经研究,宁夏C6准驾车型驾驶许可考试收费标准自4月1日起执行。 https://www.nxnews.net/sh/shwx/202203/t20220318_7485059.html
6.580元,昭通驾考收费标准出炉~昭通驾考收费标准 ↓↓↓ ■ 驾考过程中,除正常收取考试费580 元(其中科目一60元、科目二240元、科目三270元、工本费 10元)外,交警部门不会再向学员或部门另行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据了解 目前昭通共有 科目一、二、三考场 38个 大家可自行下载“交管12123”手机APP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84891
7.广西柳州有人涉嫌垄断驾培考场违反驾考规定考试驾校贝诺图3非中标方柳州市日通实业有限公司收费明细公告。 作为主管部门交警支队副支队长佘桂松人为干预垄断驾考市场。公开招投标是为了体现公平公正,但是中标的社会考场可以每天容纳200-300人考试,交警支队佘队长只给社会中标考场最多150人/天的名额。佘副支队长却每天给上雷考场300多人的名额,一边是社会考场经过上千万投资建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MMBC1K05533I9C.html
8.九江群众反映车管所强制要求驾照考生参加收费模拟考试江西省政府约谈了全市各驾考考场,严禁以考试或考场的名义,蒙蔽、欺骗或强迫考生交纳模拟考试费用;九江市交通运输部门发文要求全市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及驾培机构必须规范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相关内容开展培训教学,严禁推荐、引导、强制驾培学员参加与《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无关的收费训练项目,对校外设https://news.hexun.com/2020-10-30/202338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