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前苏联相机和镜头周烈锭五、六十年代,我国照相机市场差不多是清一色的苏联产品,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出色的镜头成像质量,在年岁较大的摄影爱好者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笔者的一位影友所在的单位于六十年代初购置了一台基辅-II型相机,至今30多年过去了,仍在正常使用。
尽管由于保管不善,镜头表面有不少划痕,但拍出来的片子仍能令人满意。
近几年,通过边贸等各种渠道,不少前苏联相机流入我国,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影友。
但由于大多数影友对前苏联相机不甚了解,只能摸索着操作使用,因而时不时会出现小问题。
笔者将从有关资中获得的对前苏联相机和镜头的认识及使用中的体会整理出来,供影友们叁考。
一、必须仔细研读使用说明书。
这里使用“研读”一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一般的读速不够,必须“研读”,细细品味,切忌浅尝辄止。
二是要读全文,尤其要掌握“结构”和“操作程序”两部分的具体内容。
前苏联相机和镜头的使用说明书写得很详细,有些细节交待得非常清楚,读好了大有裨益。
“研读”要达到什么要求呢?依笔者体会,合上使用说明书,一是能说出此款相机和镜头的性能、特点及用途;二是能依次说出操作程序,每一个程序的操作应如何进行。
对于使用过同一款式相机、镜头的影友,还要特别留意与国产、日产的相机、镜头在性能和操作上的差异。
现在的情况看,要做到这一点困难很大。
其原因,一是有些相机和镜头是二手货,购买时没有说明书;二是即使是全新货并附有说明书,也全是俄文的,时下懂俄文又懂相机的人不一定能随处找到,所以造成我们对相机和镜头的性能、特点不甚了解或使原有结构上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使用中增加了麻烦,要不就是某个非常有用的功能得不到运用,甚至将本来是正常的情况误当作是出了故障。
笔者前些时候就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影友用基辅-4M相机进行闪光摄影,发现不按快门按钮,闪光灯就会自行闪光,可有时候却根本不闪光,而且闪光灯上的充电指示灯不亮,卸下闪光灯试验,却又正常,于是前来询问何处能排除这一故障。
正好笔者为远方的一位影友翻译了此款相机的说明书,于是告诉他,这款相机原文说明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闪光摄影的曝光时应调节在1/25-1/2秒这个范围内。
如果没有上紧快门,相机的闪光接点一直是接通的,而一旦上紧了快门,电路接点就断开了。
所以,如果使用闪光灯,拍完后应当立即上紧快门。
装卸电子闪光灯只能在上紧快门的情况下进行。
”那位影友照此一试,果然如此。
他惊喜地说,好在这里没有修相机的,要不然还不知会造成什么结果呢!随后向笔者要了一份说明书的译文复印件,说是要仔细读读。
因此,笔者奉劝准备购买或手中已拥有前苏联相机和镜头的影友,要尽量想办法找到一份该款相机或镜头的使用说明书。
若自己不懂俄语的话,则应当尽量想办法找到中文的全译本,或请懂俄语的朋友代为翻译二、在了解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掌握灵活的操作方法。
前苏联相机同前东德相机的渊源关系非常亲近,同一类型的相机,其结构同常见的国产、日产相机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用操作国产和日产相机的方法去使用前苏联相机,常不能奏效,甚至拍不出几张曝光正常的底片。
比如泽尼特-122型单反机,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卷片上快门时,扳手的行程相当长;二是即使快门没有上紧,按下快门按钮,也能听到“嚓”的一声,快门释放了,但帘幕未开;三是收缩光圈测光;四是光圈可预先收缩并锁定。
针对此款相机结构上的这些特点,使用中必须注意:1、每次卷片要卷到底,初用时最好分两次卷片,尤其是刚刚将胶卷装进相机时更应如此操作,直到确信快门确实上紧了,才接着进行下一个程序的操作,要不然,有可能一卷胶卷拍不上几个画面。
2、从取景器中观察测光结果的二极管显示时,一定要先半按快门按钮将光圈收缩到预先选定的曝光值上,不然的话,在光线强的地方拍摄,可能取景器中一直显示“曝光过度”。
为使用方便,平常可将光圈设定在5.6,这样,一按快门按钮就知道光圈是否收缩了。
3、使用快门线和自拍机拍摄时,一定得先将光圈收缩并锁定,否则,用快门线一般释放不了快门(快门按钮行程较长),自拍时曝光过度(自拍机只能释放快门,无法收缩光圈)。
前苏联生产的定焦镜头品种规格非常齐全,从鱼眼、超广角到超长焦,可谓应有尽有。
但除了近年来生产的镜头有PK和尼康AI卡口外,大多数是螺口的。
而螺口镜头中几乎又都设计成螺纹规格为M42x1、螺口相机像面定位距为45.5mm的。
掌握螺口镜头结构上的这两个数据,影友们可以购置适当厚度的转换接圈,将其用在自己手中的卡口机身上。
要知道,就总体而言,前苏联生产的定焦镜头尽管其貌不扬,但成像质量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也是变焦镜头所难以匹敌的。
用好前苏联镜头首先应了解自己手中机身的像面定位距。
常见的“理光”等PK卡口机身的像面定位距是45.5mm,尼康为46.5mm,美能达X系列和海鸥DF系列为43.5mm,其它牌号机身的像面定位距可从有关的资料上查出。
根据手中机身的像面定位距,选择适当厚度(指除去卡口部份的厚度,下同)的转换接圈。
只要拟用机身像面定位距加上接圈的厚度等于螺口机身的像面定位距就能正常使用。
比如,将螺口镜头配接于海鸥DF机身上,应当加一个厚度为2mm的转换接圈。
PK口机身的像面定位距同螺口相机的完全相等,所以PK口的转换接环只能平卧在机身卡口内。
而尼康AI口机身的像面定位距比螺口机身要长1mm。
这样,螺口镜头一般就不能直接加转换接环装在尼康机身上,否则拍摄距离稍远就无法对焦。
因此螺口镜头要用在尼康相机上都要进行改制。
螺口镜头加上转换接圈配接于机身上之后,镜头上原有的光圈自动收缩装置就不再起作用了(实际上,前苏联的螺口镜头的光圈自动收缩装置同国产、日产镜头也不一样)。
调焦时为求增加取景器的光度需全开光圈,拍摄时又必须将光圈收缩到一定的值,这就需将相机从眼前移开,而重新取景时,取景器的亮度就降低了给使用带来了不便。
但只花日产镜头几分之一的价钱就能购置一只拍摄效果几乎相同甚至更好的前苏联镜头,对大多数手头不宽裕的业余影友还是值得的。
三、了解、掌握每一个附件、部件的功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充分发挥前苏联相机和镜头各项功能的作用。
前苏联相机由于种种原因,有的部件虽具有国产、日产相机的名称,但内部构造却不完全一样。
若用操作国产、日产相机类似部件的方法去操作前苏联相机的某些部件,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基辅88和基辅60两种型号的120单反相机,是价格最便宜的两款中等画幅的单反机。
有的影友购后,发现测光不准,误差很大。
前两年,笔者受远方一但影友的委托翻译这两款相机的说明书,特别注意了棱镜取景器上所附有测光表的用法。
后来,对照某影友在杂志上介绍这两款相机上的测光表的用法,发现同原说明书上的斜述有很大出入,揣测造成测光误差大的原因有可能是不会使用及操作不当造成的。
这两款相机棱镜取景器上所附测光表的原文说明书是这样讲的:1.转动中央的胶卷感光度调节钮,使所用胶卷的感光度值出现在显示窗中。
2.转动光圈刻度环,使所用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对准标志“▲”。
选取任意一对组合都能得到曝光正确的底片。
不少影友操作失误是在上述的第二个操作程序上。
因而对这个操作程序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笔者以为,造成对这两款基辅相机棱镜取景器上所附测光表操作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将这个部件混同于常见的国产和日产相机上的测光表。
尽管转动中央的胶卷感光度调节钮和光圈刻度环不能改变测光结果的显示,但对于曝光量的计算,胶卷感光度值和镜头最大光圈值都是最重要的参数,因此这两个调节装置(胶卷感光度调节钮和光圈刻度环)绝对不会是“虚设”的。
本文第二部分谈到,螺口镜头配接转换接圈后,无论镜头原来是否具有光圈自动收缩装置,此时只能手动收缩光圈,造成使用不方便。
但笔者发现,近年来独联体的镜头生产厂家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一些螺口镜头上安装了可以预先调节好光圈的装置。
这样的装置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单环操作的光圈锁定装置,比如:MC尤比切尔(юпи-TEP)-37AM135/3.5中焦头和因度斯塔尔(индуCTAP)-61JI/3-MC50/2.8标准镜头,另一种是双环操作的光圈制动器装置,比如MC尤比切尔(юпи-TEP)-985/2中焦头,单环操作的光圈锁定装置的具体使用方法是这样的:--转动光圈调节环,将光圈收缩到最小。
--捏住光圈调节环,用一定的力压向调焦环,同时转动光圈调节环,使所选定的光圈值对准镜筒前端的标记。
--松开手指,让光圈调节环弹回原位。
若光圈调节环不回位,则只需稍稍转动一下光圈调节环即可。
这样,光圈就在选定的值上被锁定了。
此时光圈调节环就只能在最大光圈与选定的值之间转动。
若要从一个锁定位置调节到另一个位置并锁定,只需重复上述二、三两个程序操作即可。
若要解除锁定,则必须捏住光圈调节环压向调焦环,同时转动光圈调节环将光圈收缩到最小,然后松开手指就行。
双环操作的光圈制动器装置与上述锁定装置的结构不一样,它是用光圈刻度环控制光圈制动器的位置,用另一个环--光圈调节环收缩光圈。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光圈调节环逆时针方向(从机身方向看)转动到底,将光圈调节到最大。
--转动光圈刻度环(位于镜头前端),使所选用的光圈值对准镜筒上的标记,这时应听到光圈刻度环被锁定的声音,但光圈并不收缩。
--拍摄时对准焦点后,将光圈调节环顺时针方向转动到转不动的位置,这时光圈便收缩到预先选定的值上,接着便可按下快门按钮进行拍摄。
必须记住:每次改变光圈之前,千万不要忘记一定得将光圈调节环逆时针方向转动到底,将光圈调节到最大,否则将损坏光圈调节装置。
根据手中相机的功能,熟练而又灵巧地运用这两种结构的光圈装置,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螺口镜头手控收缩光圈使用不方便的缺憾:取景调焦时将光圈开至最大,拍摄时只需将光圈调节环转到转不动的位置,便可按下快门按钮释放快门,眼睛也不用离开取景器。
尽管前苏联的相机和镜头用起来还不够方便,但只要多用几次就会得心应手了。
浅谈前苏联俄罗斯乌克兰镜头浅谈前苏联俄罗斯乌克兰镜头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攻占德国,在其占领的境内拆卸所有的工业设备运往苏联(在中国东北作同样的事),其中包括著名Jena的Zeiss厂。
部分运往现在的乌克兰基辅,部分运往现在的俄罗斯。
冷战时期为了其军事需要在光学工业也投入很多,现代的折反镜头就是俄罗斯的光学设计师D.D.Maksutov发明的。
虽然其间谍也窃取不少先进光学技术,但俄罗斯人也不是笨蛋,否则也不会有载人飞船登月,先进的Su27/30战斗机与美国F16对抗。
前苏联的光学镜头多拷贝蔡斯,基辅88的镜头对业余来说是很好的蔡斯替代品,基辅88也是前苏联专业摄影师的装备,有些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使用基辅60。
配备基辅88/60的镜头可与哈苏的镜头一搏——如果那天装配线上的工人心情很好,整体质量控制没法与西方相比,但他给业余摄影者提供了廉价的照相设备。
基辅88的机械质量不好,制作粗糙在我看来好象我们的老大哥用镰刀和锤子手工打制的,但基辅88/66的镜头制造质量很好,虽然比哈苏的镜头的机械质量还差的多。
基辅88是拷贝哈苏的1000F,五十年代哈苏生产了焦平面快门1000F,因快门的问题哈苏改用镜间快门,基辅改进了焦平面快门得以生产至今,但快门锁住仍是基辅88的一个主要问题。
其它的象漏光,机身内反光的小毛病自己都可修理解决。
使用基辅88一定要遵守它的装片上片顺序否则易快门锁住。
基辅60是拷贝Praktisix/Exakta66,它改进了卷片系统,比基辅88机械上故障少,但不可更换后背。
基辅88的取景器可与哈苏互换,许多人把基辅88的五棱镜取景器用在哈苏上,比哈苏便宜多的多。
除了中幅相机,35mm相机的镜头也不坏,接口有39mm莱卡螺纹型,42mm螺纹型和Nikon卡口。
35mm相机的机身是很落后的,有的还用晒光电池。
39mm莱卡螺纹型有85mm/2,55mm/2.8,35mm/2.8和20mm/5.6。
85mm/2是拷贝蔡斯Sonnar,这些镜头光学质量都很好,尤其20mm/5.6超广角镜头光学质量为很多人称赞,许多莱卡使用者买不起莱卡蔡斯的超广角镜头转而购买此头。
42mm螺纹型的镜头很多可用于PentaxSpotmatic、Yahsica等42mm螺纹型相机。
美国的大众摄影曾比较Nikon卡口的俄罗斯镜头300/2.8Yashmer,100mm/2.8Kaleniar微距,35mm/2MIR,35mm/2.8MIRShift,与相应的Nikon300/2.8,105mm/2.8微距,35mm/2,35mm/2.8Shift。
结论是除了最大光圈解像力对比及色彩还原比Nikon差一点,其它光圈不输于Nikon。
我认为俄罗斯镜头物美价廉,为业余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中基辅60还可以用前东德的ZeissJena和现代的德国Schneider镜头。
从我使用六十年代的东德ZeissJena镜头(Exakta卡口)经验看,这些东德Zeiss镜头光学质量都相当好。
前苏联的尼康接口镜头作为世界公认的光学器材产品生产大国,前苏联以及现在的独联体在发展传统相机产品的同时也生产了几种型号的基辅系列尼康口单反相机和为数不少的尼康接口镜头产品。
关于这些镜头的光学素质和成像质量国内业界人士及各类专业媒体都曾发表过众多不同的观点,总体来说还是褒大于贬,排除个体差异的因素,绝大多数产品还是具有极高的性能价格比,这一点从上述产品在国内摄影者中受欢迎的程度上就已经完全显示出来。
尤其对于一些喜欢古典风格镜头的摄影者来说,这些产品沿袭传统德国镜头的制造工艺以及与之相近的成像风格也是其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早期的的尼康接口镜头可以推溯至70年代,如尤比杰尔135毫米F4、吉姆500毫米F8等,由于可以直接更换后口法兰而无须接环或改口,可视作尼康F接口,但由于这部分镜头并非AI接口(无暴光联动拨杆和测光联动凸棱)。
这些产品大多数为无膜或膜单层镀,后期也有不同镜组采取不同颜色镀膜的的镜头产品,由于光学玻璃材料优异(有说来自当时的东德),用今天的标准衡量成像质量也相当不错。
工艺上为全金属结构,所以坚固耐用。
缺点是光圈无法与快门联动(完全手控或半自动快速收缩光圈),只能手动收缩光圈测光,不利于抓拍,但习惯之后使用上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80年代不少尼康接口镜头直接做成了与尼康镜头一样的接口,有的仍不能光圈联动(无暴光联动拨杆),有的已经与尼康的镜头接口没什么两样,现在市场上常见的20毫米F2.8、35毫米F2、50毫米F1.4更是标准AIS。
与尼康镜头的情形相似,早些生产的产品为全金属结构,连调焦环亦为金属冲压而成,后期则改为橡胶制作,不过依然金属感十足。
近两年随着尼康口镜头市场需求的增大,一些造价较高的镜头产品如16毫米鱼眼也增加了尼康接口,加上国内也加工了各种接圈并出现了部分改口镜头就更无法一一列举了。
以下就将市场上可以见到的产品做以简单的介绍。
光圈设计为传统的半自动快速收缩控制,虽然不如自动光圈,但作为大视角、高亮度的超广角镜头使用上不是什么问题。
尤比杰尔135F4最传统的前苏联制造蔡司松纳结构镜头,尽管为单层镀膜,素质却一点也不含糊。
全金属结构,但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从镜头后端望去,镜片极为清澈,可见光学玻璃材料的优异,无论是否来自当时的东德,都是难得的镜头精品。
尤比杰尔-37A/135F3.5最常见的135毫米镜头,4片3组,分辨率中心45/边缘30,至今仍在生产。
市场上销售的有多层镀膜和无膜的两种,多层镀膜带绿色,成像质量优异,喜爱者认为与尼康定焦可有一比。
外观与最大光圈为F4的接近,做工也比较精细。
由于不是自动光圈(但有特殊的光圈锁定装置),所以售价一直不高,可以说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塔伊尔-11A/135毫米F2.8比上两款镜头重量和体积都要大许多,成像较为柔和,但作为大光圈的人像兼远摄镜头还是较受欢迎。
镜头为4片3组结构,光圈20片,收缩过程中始终呈正圆形,这在同类镜头中是不多见的。
该镜头做工精细,自带推拉式遮光罩,由于已经停产,只是在俄罗斯器材店里偶尔可见。
姆托-11CA/1000毫米F11早期的吉姆和姆托折反镜头都可以更换后口为尼康接口,如今市场常见的尼康口折反却只有这一款了。
多层镀膜,带两组不同规格的三脚架接孔,重量达2500克。
作为当年国际金奖获奖产品,素质勿用质疑,如需此焦距的折反镜头,质有优价廉非此莫属。
自动光圈系列:泽尼塔尔16毫米F2.8尼康原口的16毫米俄罗斯鱼眼近年才大量出现,恐怕只是因为国内的需求猛增的缘故。
这种闪亮的金属接口已经做得与尼康相差无异,价格也自然比罗口的那种高些——当然仍不足尼康的1/3,素质却绝对差不了这么多。
分辨率为中心60/边缘23,已经非常可观了。
除了部分产品镜桶内略有灰尘,应该说外观做工和光学素质都是没什么可挑剔的。
如果真的需要鱼眼镜头,这一款产品只是一个“值”字可以形容。
国内有人还特别设计了一种尼康口法兰,卸下原来的罗口法兰,就可以原位安上,只是无法使用自动光圈,不过却是更经济的选择。
阿萨特H/20毫米F2.8小巧的尼康口超广角镜头,10片8组结构,镀膜很精细也很漂亮。
与尼康的20毫米F2.8相比,除了镜头口径大些(62毫米,尼康为52毫米),可以说是非常接近了,并且近年来的产品都是标准的AIS,而且同样价格不足尼康同款镜头的三分之一,如果只是以影象素质和实用为原则不一定非要尼康配尼康的话,这一只超广角已经足够了。
和平24H/35毫米F2大口径的标准广角镜头,8片7组结构,多层镀膜带绿色,甚至比一些尼康镜头还要漂亮。
F2的大口径适合弱光摄影,中心分辨率达到50,而且现在出品的接口都是AIS,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
也能见到没有光圈拨杆的,应该是早期的的过渡产品。
阿萨特H/50毫米F1.4大口径的尼康口标准镜头,7片6组结构,最近对焦距离0.45米,重量为250克。
有烧友在网上宣称“即使有了尼康50F1.4,也要再买这一支”,原因是味道不同,看来果然是有独到之处。
阿萨特50毫米F2基辅19的标准配备,6片4组结构,分辨率为中心53/边缘37。
这款镜头售价很低,加在套机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素质却是毫不含糊。
卡列那尔-5H/(阿萨特)100毫米F2.8早期为卡列那尔,近期改名为阿萨特。
出色的尼康口人像镜头,5片4组结构,分辨率为中心50/边缘30,自带金属可伸缩遮光罩,大光圈兼有德镜的风味,自然是业余烧友物美价廉的选择。
本人有一支80年代的产品,调焦环也是金属压花,塑料镜头盒的接口竟是一个漂亮的尼康金属卡口,真实令人惊讶。
只是有90年代生产的不少产品外观粗糙,内部洁净度不高,购买的时候应该认真挑选才好。
杰列尔H/200毫米F3.5对于200毫米的长焦镜头来说,3.5已经是不小的光圈。
尽管也是自动光圈,但是少见有多层镀膜的产品,外观又不是太精细,尽管分辨率也不低(中心50/边缘34),受欢迎的程度要差一些。
也有人将200毫米F2.8PK口的多层镀膜前苏联镜头奥伯龙-11改为尼康口,估计更理想些。
雅诗玛-4H/300毫米F2.8APO大光圈远摄镜头,8片7组结构,重达2500克,在前苏联镜头产品中售价最高。
采用了超低色散玻璃,分辨率很高,而且是AIS镜头。
全世界能做出这样大光圈的长焦镜头的厂家屈指可数,产量当然也不会很多。
估计国内使用过这款镜头的人不会太多,如果肯花这样的价钱怕就可以考虑购买尼康原厂镜头了。
阿萨特35毫米移轴镜头AIS7片6组结构,适合风光和特殊建筑摄影的透视调整镜头,外观看上去就象一只28-85的尼康变焦镜头。
就性价比来说,这只镜头应该是全世界最物美价廉的的移轴镜头了,并且还有佳能FD以及PK接口的产品,生产这样的专业产品绝不是一般的镜头厂家能做到的。
格拉尼特-11H/80-200毫米F4.5目前唯一能见到的尼康口独联体变焦镜头,光圈恒定,10片9组结构,80端分辨率为中心50/边缘20,200端分辨率为中心45/边缘20,重量850克。
多层镀膜、恒定光圈,又有不错的成像效果,因此深受国内业余摄影爱好者欢迎,成为不少尼康用家在这个焦距段的首选镜头。
但不管什么派别,只要你会照相或者说懂点照相的话,那么你身边的领导、同事、朋友、同学、家人等等扯得上关系并用得上你的人自然不会放过你,有点什么事都得找你照相;而且我单位每年都得出门旅游一次,对我来说正好出去“采风”一回;而且,自己不一定那天来了兴致,要拍几张片子玩玩,体验一下“家”的感觉,并学一学摄影杂志上靓片是怎样产生的。
所以配一套价廉且物美的器材是我这个浊衣派必备。
为什么要配价廉的呢?理由如下:1.我不是专业搞照相的,没必要配置价格太高、成像特好的器材。
我只是业余玩家,平时拍片顶多放到10几寸就到头了,配置那么高的器材除了亮骚以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