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全异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其中,全异关系是指对任意的两个概念A、B,如果A的外延与B的外延完全不相同(即所有的A不是B,所有的B不是A),就称A和B之间是全异关系。题干中,行星绕着恒星转,两者之间是全异关系,同时,行星和恒星都属于星体的一种。B项中,“帽子”和“手套”是两种物品,属于全异关系,并且帽子和手套都属于装饰物品的一种,与题干表述一致。B项正确。
A项:包含关系亦称属种关系。对任意的两个概念A、B,如果B的外延完全在A的外延之中,而A的外延只有部分与B的外延相同(即所有的B是A,而且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就称A与B之间是包含关系。选项中,“音乐”包含“古典音乐”,两者之间是包含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所以本题选B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逻辑推断能力。包含关系亦称属种关系。对于任意两个概念A、B,如果B的外延完全在A的外延之中,而A的外延只有部分与B的外延相同(即所有的B是A,而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就称A与B之间是包含关系。题干中,“中国人”相当于A,“中国工人”相当于B,即所有的“中国工人”都是“中国人”,有的“中国人”是“中国工人”,有的“中国人”不是“中国工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包含关系。B项中,“军人”为A,“军医”为B,所有的“军医”都是“军人”,有的“军人”是“军医”,有的“军人”不是“军医”,两者之间存在包含关系。与“中国人——中国工人”逻辑相同的一项是“军人——军医”。B项正确。
A项:全异关系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概念A、B,如果A的外延与B的外延完全不相同(即所有的A不是B,所有的B不是A),就称A和B之间是全异关系。选项中,“教师”和“助教”是两种职业,属于全异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农民”属于行业概念“公民”属于法律概念,“农民”为A,“公民”为B,所有的“农民”都属于“公民”,有的“公民”属于农民,有的“公民”不属于农民,即所有的A是B,而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与题干表述相反。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法官”和“警察”是两种职业,属于全异关系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选项。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数字推理。根据题干:第一项乘1加2等于第二项;第二项乘第一项加2等于第三项;第三项乘第二项加2等于第四项。即1×2+2=4;2×4+2=10;4×10+2=42。那么10×42+2=422;422×42+2=17726。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基本能力中的逻辑推理能力,重点考查数字之间的推理关系。前两位数之和减2得到后一位数:1+6-2=5,6+5-2=9,5+9-2=12,9+12-2=19,因此空缺处应为9+12-2=19。故正确答案为D。
科目二(5-10)
A项认知失调,即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使得人产生不舒服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B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题目中学生如果学习成功会产生积极态度,学习失败会产生消极态度,成功和失败就是对学习行为进行的或正或负的反馈,体现了效果律的特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6.【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题目中通过观察他人实施某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表述符合替代强化的概念,故此题选D。
7.【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题目中王老师通过不理睬的方法,降低学生扮鬼脸行为出现的概率,运用的是行为的消退原理。
8.【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
A和C选项,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B选项,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D选项,知行统一原则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题干中召开主题班会是进行理论学习,而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行为锻炼,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因此答案选择D项。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育原则。
A项,方向性原则指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班级工作坚持思想领先。
B项,正面引导原则强调要给学生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C项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D项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教师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地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题干中强调教师要联系教师与领导共同配合发挥作用,体现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故选D项。
10.【参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1)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