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最近还发现了一个词,名字叫“搜商”。搜索能力被称为人类的第三种能力(与智商、情商相并列的人类智力因素)。高的搜商意味着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用google的人显然要比用百度的人搜商要高咯,呵呵哒~
我主要的工作电脑是一台(几乎)顶配的iMac27”Retina,再接一个27”CinemaDisplay。我也有一台旧的15”RetinaMacBookPro和一台小巧的12”MacBook。除此之外,我也各有一台iPhone6s、iPadAir2、iPadPro,另外还有一些iPadPro用的外接设备。所有这些设备满足了我的工作和个人使用需求,根据所处地点、目的的不同,选择也不同。我还有一只AppleWatch和一台AppleTV,不过这些就只是用来放松娱乐的了。
必然是Ulysses。这是为写作者而生的app,也有中文版,你应该试试看。不管你是在记日记、写博客,是在撰写一部鸿篇巨著,还是在写学校留的作业,Ulysses都能胜任,并且帮助你专注于写作。我们的网站上有免费试用,你没理由不试一把看看;-)
因为比较看重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所以经常用到一些协作工具,如Trello、石墨、teambition;另外,由于会有一些演讲,用Keynote较多;其它就是Clear、Dropbox平常会用到。
为什么会同时用几个功能相近的协作软件?这是因为在公司不同阶段团队使用习惯不同;而且部门内部沟通时使用的协作软件并不完全统一,比如研发部和设计部,他们用到的协作软件不尽相同,而我在管理过程中就都会有所涉及。
阅读常常是差旅途中必备的休闲学习方法,所以我出差可能行李轻便,但一定携带一本会看的纸质书。因为我看书速度比较快,也很喜欢买书,在公司会专门设一个团队成员互享的图书角。
纸和笔,我喜欢收集各种好玩的笔记本。Moleskine、STALOGY书写的感觉都非常好。任何时候,将文字留在纸上,是种习惯,更是让自己静下来的方式。
个人的和公司的事情都在Worktile上面,它代替了邮件、任务、文件。对我而言,Worktile是个人和工作的集合工具。
Dropbox用了很多年,照片都在上面,也会一直用下去。
1Password的想法实在太赞了。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身份管理。1Password向这个目标走进了一步。
产品经理必备工具。作为产品导向的团队,使用Axure也是我的工作的一部分,它能将想法更方便地介绍给团队。那句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非常有道理的。Axure提供的基本组件非常丰富,搭建产品原型的过程,更像一个搭积木的过程。如果想要熟悉Axure,我自己过去的方法是多看其他产品大牛的产品原型,看看他们是如何将产品的想法传达到工具的。
过去PC时代习惯的头脑风暴工具,现在用的少了,但偶尔也会帮助自己树立思路。
移动时代的最爱。最喜欢的是Evernote保存网页的功能,非常适合收集各种随时看到的东西,是收集控的利器。
最好的稍后阅读工具。移动端体验非常赞,拷贝一个地址,打开Pocket会自动解析这个地址对应的内容,并以最好的阅读体验呈现给你。
航旅纵横,出差必备。方便知道航班信息,也可以预订座位。路上跑的人,总少不了这样刚需的东西。
一个非常好的移动扫描工具,可以随时随地将想扫描的东西拍摄下来。Scanner的扫描质量也很好,支持很多保存格式。
推荐一个纸质笔记本的牌子:STALOGY。它的本子比Moleskine便宜很多,但书写感受超级棒。有时我会买来一批,送给同事和朋友。适合随时写写画画,记录想法和灵感。相对笔的律动,纸的静怡更纯粹。
不需要早起,只需要泡上一杯,搭配新鲜水果等,便可轻松完成一顿早餐,也许是上班族值得尝试的早餐备选。
全家FamilyMart在1981年创办,已成为亚洲最大国际连锁便利店之一,目前在中国有超过上千家门店,遍布北上广深、苏光、杭州、无锡、东莞等城市,不仅有许多便民服务,还提供各类鲜食餐饮,支持ApplePay。
选择水位,放入胶囊,合上手柄,轻轻一按,简单四步就可以享受一杯香浓咖啡。一键操作,自打奶泡,也无需清洗。早晨告别速溶咖啡吧.
其他:另外还有一台看片娱乐的iPadmini4,个人认为mini的大小正好,再大出门就不好拿了。一台KindlePaperwhite2,坐飞机专用看书工具。一块AppleWatch和一块西铁城光动能手表,平时带AppleWatch,出远门换西铁城,在外面手表没电了也是挺别扭的一件事。还有一个Cote&CielLaptopRucksack的经典款电脑包,很大很结实很贵,买来就是装X用的,当时觉得太大了,现在总是贵阳北京成都来回跑,体会到了大包的好处,不管是短期出差的换洗贴身衣物、剃须刀、洗漱用品,还是MacBook、iPad等电子设备统统都能放下,完全不需要旅行箱。另外还有一个Anker的六口充电器,出门拿一个就够了,同时充六台设备,不用担心咖啡厅宾馆插头少。还有移动电源,硬盘啥的。
iOS平台:
这是一款iOS平台少有的优秀Evernote第三方笔记应用。Evernote应用越来越臃肿,找一个小巧的替代品迫在眉睫。Matcha3不仅基本功能齐全,还有很多快捷手势操作,快速插入表格等小功能,非常好用,就是图标有点呆萌。
应该目前最好的截图标注应用,小巧高效免费,功能全面,箭头,方框,文字,打码都可以,做出来的效果还很漂亮。唯一的不足就是只支持截图,普通照片不支持,在圈点停止维护以后,目前标注照片只有小Q画笔还凑合可用,实在是蛋疼。
长图工具,也应该是目前最好的。长图识别准确,性能好,操作简单,还可以横拼,比同类Piiic2好用,是个完美的小工具。
这款应用是LightScreen同一个开发者做的应用,一个极致简单的词典应用,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功能,进去就是查单词,同时还支持iPad分屏时一侧复制单词,另一侧的Dictionary直接读取剪贴板给出单词释义,很适合英文阅读时使用。
这是一款计算器,但是很特别的是,计算时实时显示算式,并支持随意打字写注释,还可以保存当前计算内容。这样在以后翻过头来查看的时候也知道当时是怎么算的、算的是什么。另外计算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检查,特别是算发票的时候,不会因为加着加着就不知道加到哪了。
其实还好多好多,不少应用大家都知道,再说也没意思。像1Password、Clear、Spark、豌豆荚一览、即刻、DayOne、Instapaper、VSCO、Fantastical、Vidyo、Copied、Stacks,还有我推荐过无数次的第三方微博客户端墨客,太多了,说不完,不说了。
前面还是说的有点多,其他设备的应用我就提几个值得推荐的吧。
OSX平台:
Windows平台:
Android平台:
Chrome插件:
在笔记本上常用的还是Office365,用的是学校的licence,以前偷懒的时候会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装了RealStatisticsResourcePack,效果和SPSS差不多。但是现在逐渐在往R和TeXStudio+MiKTeX转型,毕竟R的输出效果还是很出众的,比起Excel来说更适合批量的统计处理,并且也有利于我继续假装自己还会编程。
在iOS上的话,我一向的想法是能用原生软件就用原生/本厂的,也算是比较偷懒吧,大概唯一不用原生软件的地方就是谷歌地图了。工作用Pages+Keynote+Numbers,直接通过iCloud来和笔记本上的版本进行同步,这也算是一个习惯了,想换也换不过来。需要说的是,Numbers不适合进行统计计算,但是很适合筛选语料库里的材料,对于需要用表格处理文字的人来说还是很合适的——虽然我觉得这样的人应该不会很多。
Evernote用来记笔记和写小说,现在还有了绘图功能,所以在听句法学的内容的时候不需要单独想办法画树图了。iBooks用来看书和文献,基本都是PDF的,不过我从小的习惯是看书从来不在书页边上涂写,所以就iBooks没有PDF批注功能这一点我并不觉得很难受。在iOS系统上的电子词典是欧路和MerriamWebster,前者是英汉后者是英英。画画的时候会用Autodesk的SketchBook,记谱则是用ScoreCloud,直接对着唱出来就可以自动记谱,虽然精确度有些时候并不如意。
闲时听歌会用多米和UKRadios,前者几乎是专门用来听J-pop,后者主要是用来听这边古典FM的。因为平时有喂饱自己的需求,所以在手机和iPad上都装了下厨房,iPad上还在用一个比较偏向于西餐的app,叫KitchenStories;由于开发团队是德国的,所以比较适合欧洲地区的做饭需求,而且他们的厨具用的都是LeCreuset,真是美得赏心悦目。我很少在手机上玩游戏,手机上只装了ねこあつめ和Ingress,不过这两个游戏真的可以玩一年都不腻。
我其实是个不太讲究环境的人,很多时候窝在被子里就可以把草稿写完,或者是坐在走廊里就可以看文献。不过如果真要说理想的工作环境的话,首先要有可以接入大型文献数据库的网络,JSTOR、Elsevier、Taylor&FrancisOnline、WalterdeGruyter、SAGE这些能随便看是最好的,附近最好能再有一个大型图书馆或者专业图书馆可以借出有关的书籍。然后就是可以(大声)听音乐、允许喝茶,并且附近有食堂或者便利店可以拯救犯懒不想做饭时的我,如果有猫的话会更好。如果能有一个心理学实验隔间和很多愿意来做实验的被试,那么我大概真的会在梦里笑醒吧。
一件能极大提升生活质量的居家利器。达到吃饱喝足人生巅峰的状态后,就不会想洗碗。潜在的危险还有为了不洗碗,互相甩锅,更有甚者竟然来到家庭破碎的边缘...可见一件好的洗碗机是多么重要。
有了NAS网络存储服务器,就无需再使用移动硬盘或U盘存储你的本地文件了,也无需担心空间不够还的再买一个硬盘。有了NAS,你能集中管理所有资料,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取得你需要的文件,还能多人一起使用存储空间。
原始旋转伏地挺身运动,旋转处理有助减少关节压力,把身体降的更低,使胸肌得以充分拉伸,胸肌外侧得到更强的刺激。居家健身神器,安全无害。
小户型空气净化解决方案,静音,简洁,无多余设计。推荐环境:卧室、小客厅、书房、办公室。使用面积17-30㎡.
拥有1600万种颜色,让卧室颜色千变万化。还可以自动调节亮度,让你睡得更放松。睡前点亮一盏灯,就有一整夜的好梦。
我和老公都上班,平时都照顾不太好自己。然后妈妈来我家帮忙照顾我俩。我才发现什么其他的电器都是扯淡。一个妈妈顶上一屋子的电器了。
出行时我会带KindlePaperwhite、iPhone5s和一副配合Comply海绵耳塞套使用的小米活塞,重点是最后这个。多年来我在高端入耳监听耳塞上花了几千美元,现在我出于音质和便利的考量而听这15美元的耳塞。Kindle和我手机里的播客填充了我一天大部分的空隙。
完成设计工作时我会用Photoshop和Keynote。项目允许的时候,我会直接用HTML/CSS里做原型和设计(用MacVim和EthanSchoonover的Solarized配色方案)。对于软件来说,设计是个持续的过程,我一直认为尽量参与其中比较好。
做团队项目时我们用Trello,也用Slack沟通。我们试着把干扰减到最小。但也没什么能替代面对面交流就是了。
买过日本女星广末凉子写真。除了写真,各类明星题材的明信片,作品集,纪念品等都能够在淘宝找到。
采用高密度无发炮孔设计,韧性大,可任意切割。让海绵吸水后,挤出多余水分,即可擦拭污垢油渍处,去污能力强,纯物理去污,一冲即净。大扫除专用,居家清洁必备。
Kickflip可以把你的笔记本提升到一个理想的角度,最大限度保护用户颈椎。同时Kickflip底部的微吸技术,可随意粘贴拆卸,也不会在笔记本处留下任何残胶。功能和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实用性佳。
摘录部分点评看看:「什么五字好评,店主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说一百个字都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激!」、「说真的太敬业了」、「非常棒,真爱啊,这美女如果娶回家更好」、「真心赞,每天都准点被弄醒」
键盘的唯一槽点在方向键,不过也已经习惯了。触控板面积比MacBook自带的大了很多,感觉可以在上面跑马。
拯救你的颈椎。搭配MagicKeyboard和MagicTrackpad效果极佳。
外星人出品的迷你主机,用最乞丐的版本换了SSD以及加装了内存。虽然主要用苹果的产品,但觉得作为科技媒体从业者需要了解其他平台的生态。
目前的主力事项管理应用。2016年正式从OmniFocus转移过来,目前感觉非常良好,名气不大,但很多功能都切中了我的需求。最新推出的增值服务Emailto2Do是一个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大利器。
搭配2Do使用,一个非常好用的提醒工具,特点就是会不断地提醒你直到完成。我会用它来提醒一些绝对不能忘或者忘了后果比较严重的事情(比如信用卡还款…),已经到了没有它生活就不能自理的地步(玩笑话)。
有了它之后再也不操心密码的问题了。
不仅是我的主力云盘,也是我的主力同步方案。在iCloud和Dropbox两种同步之间,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用于团队内部的项目管理。
用于团队内部的协作沟通。
两大主力邮件客户端。Outlook胜在速度,Spark胜在功能。看心情换着用,最近主要用Outlook,同时等着Spark的iPad(已出)和OSX版本。
两大主力音乐客户端。AppleMusic跟iOS的系统整合无疑更好,iCloudMusicLibrary可以让我同步在网易云音乐上找不到的歌,缺点是不用Surge的话流畅度很差;网易云音乐用了很久,推荐的歌单比较对胃口,设计、体验也比较让人满意,最近开了定向流量包,会在上班路上直接听私人FM/随便一个歌单/播客。
N个RSS阅读器的出现也没撼动它的地位。一个刚刚好的产品,用着就是舒服,一种用了其他客户端才会感受到的舒服。
我的主力日记app。其实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已经有无数次尝试失败,我拥有一种一打开日记app就不知道写什么的神奇能力),用Momento更多是把它当一个人的朋友圈/微博,发点只想给自己看的状态。此前充当这个角色的是Path,不加任何好友。
我的主力记账app。因为强迫症太严重,用大而全的工具总会因为对不上账而抓狂……Next只记支出不记收入,用起来极其轻松,可以很好地让我知道「钱到底花哪里去」就够了。
懂的人都懂的,2015年最值当的一笔app投资。
Moke用来刷微博,Tweetbot用来刷Twitter。因为太好用了,所以用其他客户端就浑身难受。唯一的缺憾就是因为接口限制,拉取的微博/Tweet有时候会不全,我只能当作是减轻自己的信息压力了。
特意把它拿出来说是因为,在改变生活的O2O服务里,它是最优雅的一个了,其他吃相都或多或少有点难看。
用来管理我追的美剧,主要原因就是颜值高。
我最喜欢的图片社区。每天更新,质量很高,没有自拍。
我的主力日历app。喜欢它的设计、自然语义识别、和iOS提醒事项的整合。
目前是我的主力相片备份方案。最近把散落各处的老照片都传了上去,自动整理、智能搜索、智能相册等功能都相当棒。如果忽略墙的存在,它应该就是最完美的了。
同一个独立开发者出品,实测好用。前者用来计步,号称有比Apple更合理的算法;后者给AppleWatch加上了睡眠状况监测的功能。
多屏工作者的利器,让iOS设备成为可以随身携带的外接屏幕。
李笑来老师的新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只有电子版,免费且不断更新。里面有很多极其简单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个同城送货用的app采取专人直送的方式,能够在短短数小时(官方号称1小时)内就将包裹送至客户手中,相对的,费用较高。使用时,先在网上填好取货、送货地址、货物重量后,所需费用就会显示出来,之后就可以选择等待取件了。目前已开通了包括北上广、成都、深圳在内的约30个城市的服务。
由日本JR集团推出的火车套票,一张五份,每份可供一人一整天无限乘坐。也就是说在有效期内,它既可以一人独享最多5天的无限乘车,也可由最多5人共享一整天的随下随上。比起确定了计划之后就难以更改的完美行程,随时随地可能为风景驻足的旅途更叫人期待呢。
戴森这款加湿器个头不算太大,580mm的高度甚至可以放在桌面上使用。无扇叶设计,中低速送风时相当安静,同时附带了紫外线杀菌功能,避免了水中的细菌给洒得满屋子都是的隐患。另外,在不加湿的时候还能充当风扇的角色,只是尚不具备加热功能。磁吸附的遥控器非常方便。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知何时中性笔也可以擦写了。不过这原理也许你还想不到——采用温控墨水,当磨擦温度超过60度以上,字迹会消失;当温度低于-18度,字迹重现。另一个重点是,虽然只有0.38mm,但顾惜朝说,手感好极啦。
听说,把采访录音整理成文字曾是新闻行业实习生的专属工作。也许录音宝能拯救他们。
ICELIGHT是一款摄影专用的LED手持灯,光线稳定,能调亮度。充1次电能在最大亮度情况下使用1个小时。
马婧在拍摄《从黑夜到白天》时就用到了它:「ICELIGHT+反光板。可以成为很好的视频采访光源。」
播客是在互联网上提供的一系列单集节目。播客通常是原创录制的音频或视频,但也可以是录制播出的电视或广播节目、讲座、表演或其他活动。
这里的Podcast指代的是Apple的播客服务。你可以通过iOS版播客app订阅播客,也可以使用通用性播客客户端,比如iOS的Castro、Android的PocketCasts来收听。优秀的播客节目有很多,利器往期嘉宾,比特新声主播有才也曾推荐过许多不错的节目。
利用RSS聚合服务,你可以在任意RSS阅读工具上订阅你喜欢的网站,新闻站点等,在一个App里获取所有网站的内容。而ReederforiOS就是一款杰出的阅读器应用。由瑞士开发者SilvioRizzi独自开发,简单的界面设计和独到的用户体验,加上全面的第三方服务接入,备受朋友喜欢。
Blinkist是一个手机阅读应用,你可以在这里获得海量电子书籍,涵盖小说、科普、商业、历史等领域。区别于其他阅读应用,Blinkist会对内容进行精简提炼,用户就能在15分钟内阅读完一本书。
不止一次出现在大家推荐的清单里。地铁再喧闹,你也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于阅读。
是我尝试过的第三种Linux发行版,也最终让我留了下来,主要原因就是Pacman+AUR很好用,社区活跃,文档丰富,软件更新快,我觉得有人说的所谓「折腾」其实也是选择自己需要的一个过程,是有回报的。
虽然是Firefox把我真正带到了web的世界,但当Chrome发布的时候,我还是被一些新特性和速度所吸引,更换了主力。我想对想学前端的人说:学前端请先玩转浏览器。
我平时就不太注重培育好习惯,所以编辑器是我很懒于去学习的东西,既然选择了就用它。最喜欢的功能其实是recording,把很多重复劳动用recording解决后很有成就感。
最近去了日本玩,再一次发现青春18票是好东西。
电动牙刷是牙刷的一种。它能够产生自动而快速的刷毛振动,以前后振荡或着以旋转的方式振荡(刷头往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交替转动),进而达到洁牙的效果。相较于手动牙刷,电动牙刷的效果较不易受到个人刷牙技巧所影响。
飞利浦电动牙刷,每分31000次超高的震动频率,5mm到5.5mm刷毛超宽摆幅,具有强劲的清洁能力。还有清洁、美白、抛光、牙龈护理及敏感五种刷牙模式,功能齐全,一支就满足小伙伴们不同的需求。
Bose的消噪耳机还专门设计用于iPhone、iPad等型号,内置麦克风/音量控制键,耳机的多项功能还与大部分流行手机兼容。
采用吸附式设计,告别钉子、夹子、胶带,轻松了无痕,也能更好的保护墙面。还能随意张贴在任意平坦的物体表面:墙面、玻璃、窗户、瓷砖、木板等。重点是可擦写!
我也会用本子进行项目管理,日常行程每年一本Moleskine就够了,之前很迷信,用了多年的Moleskine红色口袋本,近两年改用他家的小王子本,因为附送的贴纸更萌一点。详细的事情会分别在Hobonichi、Muji、读库等各家出的本子上写……读书笔记用的是国产品牌concertino小协奏曲的黑皮口袋本,一下子屯了十多本,断货也不怕了。
之前的三年多里,我大概每个月都有一周左右在外地出差,随身也会带纸质书,但还是更倾向于手机里的电子书。豆瓣阅读里我花了2300.7元,一共有293本书(豆瓣编辑看到这里请跟我联系……),出差和通勤的路上,看书速度很快,多买点儿电子书不用到处去找书店了,就是要带好充电宝。
看到想做读书笔记的地方,就复制+粘帖到苹果自带的备忘录里,可以同步到在不同的苹果设备里,也会自动备份到Gmail里。
最近两年都有整理自己的读书豆列,14年142本,15年196本。
另外,我还在用Tower在做项目管理。我最近半年才频繁使用Tower,有小团队协作的项目,也有完全个人使用,作为素材库和思路整理的项目。很多想法一闪而过,能随时记录整理存档且便于搜索,早晚有一天会有用的。
提供台湾、日本、韩国三地新人的漫画创作作品。超多漫画种类,各种喜欢的漫画都找得到。通过推荐和留言机制,激励新人漫画家推出更好的作品。你还可以通过社群功能,跟COMiCO同好聊天交流。作为互动漫画,COMiCO还能配合剧情出现动画、铃声、震动,一秒把你送进故事场景里。
办公用品:MacProLate2013、iMac5KRetina、iPadPro与SurfacePro4
电子产品:Nespresso胶囊咖啡机、Keurig萃取咖啡机、DysonAM10加湿器、DysonHP01净化器、DysonDC45吸尘器、OriginsLaserEgg空气质量检测仪
app我用的很多很杂,现在只挑选一些我工作生活必备的app。
开发:Xcode、HopperDisassembler、SynalyzeIt!Pro、BeyondCompare、BBEdit、Cornerstone、PCalc
写作:OmniOutliner、Ulysses、Sketch、OmniGraffle、Pixelmator
健身:UnderAmorRecord、iMuscle、Activity
2015我最喜欢的app就是Surge,原因我想你明白,这是目前iOS上最好的代理工具。然后就是闪送这个app,我现在同城发货都用闪送,最快目前20分钟到客户手里,最慢也就不到两个小时。对于卖家、买家都是福音,我想网购的朋友最烦的就是等了。
今年看了不少书,但都是技术型书籍,主要方向就是操作系统与汇编语言。这里有本书给我的帮助最大,那就是Intel64andIA-32ArchitecturesSoftwareDeveloper’sManual。这是一本大部头的参考手册,涵盖了IntelCPU指令集详解。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宝库,想了解一个API的底层实现,想要了解软件、操作系统运作方式和原理,这本书必不可少。我今年看操作系统,有些地方的实现不明白或不清楚的,从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就算不看汇编,但是随便翻到一条指令,看看实现与使用,也挺有乐趣的。
GoogleDrive没什么亮点,用它是因为同事们至少都用Gmail并且基本上及时查看。
日本百乐0.38极细原子笔,手感好极啦。
咖啡工具主要是HARIO手摇式磨豆机MSS-1B加上AeroPress。有一个手动版雀巢DolceGustoPiccolo胶囊咖啡机正在海淘来的路上。为什么都是手动?
另外还有一个开会发的博世太阳能移动电源,一个乐泡月光石。
手机上有一大堆国外的新闻app,有主流老牌媒体,也有新兴大牌和聚合媒体,只要有新的出来就先安装体验,不满意删掉。
Reeder。记得是从GoogleReader还没死的时候就开始用了,幸好还有feedly,可以继续使用RSS。个人觉得这是iOS上最好的RSS阅读工具。
Longform。深度报道聚合体,碎片化阅读时代仍然需要的东西。其实大多数时候还是读不完,但是即使简单刷刷也能得到很多有意思的角度和想法。
Feedworthy。看Reddit的好工具,主要是颜值高。
AppSo。有用,且颜值高。
MONO。有意思,且颜值高。
其他特别推荐的有Outlook、YouTube、钉钉、Annotate、HiPDA、Currency。
平时主要做文字工作,所以在iPhone、iPad和Mac上都安装了Byword,通过iCloud同步很方便。Markdown其实倒用的不是很熟。
基本上如果苹果原生app堪用的话,就不会另外去下载同类app。
浏览器的话Mac上是Safari和Chrome,DELL上是Chrome和Yandex。Chrome的插件装的并不多,主要用的是一键保存Pocket。
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会使用不同的文字处理软件。最喜欢的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程序Nisus,从多年前开始我就在Mac上用它写作,它至今仍是最好的写作软件之一。当要写比较长的作品时我会用Scrivener,这个软件在作家之间很流行。编写新闻时,我用的是《纽约时报》内部的编辑系统。(编辑注:点击这里看Scrivener创始人的利器)
作为记者,我最有用的工具是一个在iPhone、iPad和Mac上都会用到的软件,叫Notability。它是个简单的笔记应用,兼有实时录音功能。它可以在我重听采访录音时,直接快进至我记笔记的地方。
Anki是一款口碑较好的老牌卡片记忆类工具,其跨平台同步进度特性比较强大,但其使用略显复杂,可以搭配iPhone平台客户端AnkiMobile使用。
如果你厌倦了各类播客对谈节目零散的聊天内容,不妨试试这款软件,相信在睡前,或在路上听上一段,感觉也是蛮不错的。
无论是需要包装建设的网站、名片,或是需要设计的文具,或是需要设计甚至制造的产品,再或是需要完成的研究,Freelancer都能帮你解决。您几乎可以雇用到威客来帮您解决任何一个项目。
Lantern由BraveNewSoftwareProject,Inc开发。这是一个501(c)3的非赢利机构,专注于用软件解决艰巨的全球性问题。BraveNewSoftware的创始人,也是Lantern的首席开发者,AdamFisk,曾是P2P文件共享服务LimeWire和LittleShoot的主力程序员。在搭建P2P架构的过程中,他发现同样的架构也能用于提供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
Lantern是一个免费的应用程序。它能帮助你随时随地快速、可靠、安全地访问互联网。如果网站没有被那啥,Lantern选择靠边站,浏览器就能直接访问网站,速度不受影响。Lantern是一款开源软件,任何人都可以查看源代码来获知其工作机制。
TelegramMessenger是一个跨平台的即时通讯软件,它的客户端是自由及开放源代码软件,但是它的服务器是专有软件。用户可以相互交换加密与自析构的消息,以及照片、视频、文件,支持所有的文件类型。
它的服务器系统分散并且分布在全球各地,以地理位置来改良服务器的回应次数。TelegramMessengerLLP是独立的非营利公司,总部设立在德国柏林。
使用手机拍摄seene非常简单。将手机对准要拍摄的事物,上下左右动一动即可从不同角度拍摄。视频之上层叠显示拍摄进度,拍摄完成后会自动制作seene。在手中转动手机即可从不同角度观看事物。
笔记本厂商Moleskine推出的一款日历应用。延续Moleskine一贯气质,与传统月历视图不同的是,Timepage采用了连续滚动式日历。搭配经典的色彩配色和简洁的UI,放首屏释放心情利器。
在苹果年度评选Bestof2015app上,MoleskineTimepage也成功入选。
Waze是全球最大的社区化交通导航应用程式之一。每个Waze地图编辑社群活跃用户都致力于改进和更新Waze的地图。
更换到OSX让我失去了SAI这款相当不错的绘画工具。
WacomIntuosPro。这是我的第二台数位板,之前在学校用的是Bamboo,两款其实都不错,Intuos的快捷键用起来也很方便,不过对于入门者来说Bamboo其实已经很够用。
日常刚需:
不日常的刚需:
配合周围的白噪音胡思乱想,在回家路上观察路人,或者做个灵魂画师瞎划拉点什么,上Pixiv、Behance瞧瞧别人的作品,给自己一点压力。
科沃斯扫地机器人,一劳永逸;
小米插线板,方便携带,去星爸爸蹭网蹭电利器;
小米旅行箱,物美价廉,还没有小米logo,总觉得小米做手机真是可惜了;
MUJI敏感肌用化妆水/乳液,感觉是MUJI家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可以成为很好的视频采访光源。
0.48L的保温能力超强而且超轻,开水放一晚上第二天喝还烫嘴。容积越大的保温能力越强。0.25L胜在小巧可爱,携带方便。
焖烧杯其实就是保温杯,只是为了方便食用把开口做得更大(更像碗),并自带可折叠叉勺。只要有开水就可以煮出一杯香滑热粥,曾温暖过无数个寒冷的清晨和夜晚,以及旅途中肠胃不适的人。因为米太重了,我带的是原颗大燕麦片。
防水防爆防摔黄色那款。无论是电源供不应求的绿皮火车上,还是大批旅客滞留的飞机场里,随身携带一个长线排插让人无所畏惧。
PhotoMechanic
在国外实习时,《USAToday》的图编推荐购买的图片编辑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将作者、图说信息嵌入图片的EXIF信息中。
FinalCutProX
剪辑软件,配上善用YouTube和各种论坛,可以找到很多高效的插件。
本来想说搜索引擎,然后想了想,在这里要找到想要的东西其实还需要一个VPN。有时候被动接收大量碎片信息之余会忘记,其实这是个自学的好时代,网上有数不清的资源。
JawboneJambox便携音箱,音质好,外观美。居家旅行必备良品。
经手过的硬件使用很随意,但是不能少的还是Wacom家族的系列产品。
Wacom的数位板基本已经是所有电子设计和电子美术领域人员的标配了。个人非常偏爱新帝系列的产品,当然有些人对它并不喜爱,这还是看个人的绘画习惯和风格了。
手绘我的选择比较自由,一般来说,如果是简单的黑白水笔作画的话,笔会选择樱花的针管笔,纸的话能用上建筑用的绘图纸就更好了,不过这些说实话都对技能提升帮助不太大,更多还是要看自己对手绘的理解。其他绘画方式虽然尝试过,不过就没有过多的追求。
在工作上的话,AdobeCreativeSuite全家福当然是必备的。除去大家都有的一些软件外,制作流程图和思维导图的Xmind、简易建模软件SketchUp、简易渲染器Lumion等对我的帮助也非常之巨大。
在需要系统处理一些项目比如UI时,用Xmind能一目了然确定自己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以及剩余的内容之间的联系等。另外写设定与剧本时它也很有帮助,能够快速建立不同事物的联系。
SketchUp和Lumion一般是建筑行业或者工业造型设计上会用到软件,SketchUp是目前我见过流行的最为简单易懂的快速粗略建模软件,在绘画上对建立透视形体会非常有帮助。Lumion则是用来做一些环境渲染效果,把模型拉进去可以很快出效果图。
娱乐方面网易云音乐我用的比较多,另外要提到的则是伟大的游戏交易与运营社交平台——Steam(话外音:「G胖才是唯一真神」)
Mac用户相信也听说过不少Omni系列软件,除了以上的OmniFocus,还有OmniGraffle、OmniPlan、OmniOutliner、OmniPresence.每一款软件都需要极高的学习成本,当然,后续也就一劳永逸了。许多买过OmniFocus的朋友,有坚持用下去一两年以上的,基本都给了好评。这家专为Mac、iPhone、iPad开发全方位生产力应用的西雅图公司,价格也高的吓人,单是OmniFocus,标准版39.99美元,专业版59.99美元。
Moleskine家的办公包。这款MoleskineClassicReporterBag记者包融入了圆角、松紧绑带和象牙白色内衬等和记事本一致的元素,大部分采用PU材质打造,还提供两款纯皮款式,简洁的设计Geeky又不失精致。时尚、设计简约,也还非常实用。价格958港元。
可以做【布里欧修】、【庞多米】、【北海道香浓】的面包机,也能做上饺子、馒头、花卷等丰富美食。匆忙之时也可以在60分钟内完成口感微甜的面包。当然,面包机也不仅仅能做面包呢,售价1199元到2999元不等。
支持倾斜,沿枢轴转动,侧转以及高度调节功能。可随意调节显示器位置,从而获得舒适体验。3840*2160分辨率,99%的sRGB覆盖率/deltaE小于3,每个细节都色彩亮丽。IPS面板178°宽视角,几乎任意角度欣赏4K超高清分辨率带来的优质画面。3DP+HDMI+5USB超强扩展性,售价3999元。
工作主要是Photoshop和AffinityDesigner,还有PrincipleforMac用来做原型。邮件客户端用KiwiforGmail,因为我坚信Gmail最好的体验永远在web上。之前用了好多年的Simplenote,不过最近Evernote用得越来越多,只因它的全平台(Mac/Win/iOS)同步最好用,而且富媒体格式特别适合做项目统筹。除了这些外我对原生app依赖不大,大部分需求都在浏览器中完成。
我的设计流程很简单,用Evernote记一些大方向和关键词,再用纸笔画一些简单的原型,然后就是在Photoshop里完善细节,如果是涉及logo设计的话还会用一下AffinityDesigner。
我对各种素材的管理要求高一些,比如会用FontExplorerXPro管理字体,用Pixa管理图片素材,用IconJar管理图标,我们团队Dropbox里还有一个好几GB的正版资源库。
作为一支远程团队我们严重依赖Slack、Basecamp和Dropbox,除此之外我们还是Ballpark、Cushion、Dropmark、Redpen这些小众产品的重度依赖者,凡是可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我们都会尝试一下。
对我来说音乐是信息量很大的媒介,所以听歌和工作其实是矛盾的。如果一天下来听了很多歌,那说明我一定没有认真工作……需要集中精力时我会听些熟悉的专辑,或者听特定类型的电台,然后调小音量。即便如此,需要写东西的时候还是会被音乐干扰到,只能暂停。
我的听歌经验就是,听得广(X轴)和听得深(Y轴)同样重要。听得广让你对陌生的事物——不光是音乐——有更强的包容性;听得深可以让自己面对熟悉的领域更有自信,跟别人推荐和交流时也会更轻松,事实上我有很多好朋友都是通过音乐结识的。
mStand由一整片坚固的铝合金制成,与MacBookPro的喷砂材质和银色阳极氧化铝外观协调一致。mStand将笔记本电脑化身为稳固时尚的工作台。
让你远离杂乱无章的线缆,将MacBook提升至平视高度,减轻工作负担、让工作更加舒适安全。
电线、适配器、充电器统统塞进去。让一切繁杂,从桌面上消失掉,眼不见心不烦的效果说不定更好。这和房屋装修时,在墙壁内埋线的道理一样,只是把线缆的走向隐藏起来而已。顺着思路,看一眼凌乱的充电器和数据线,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操作简单,方便使用的单手杯。在外出旅游、办公室、学校等环境均可随身携带。轻便不漏水,自带锁键功能,人性化设计。
萌得我都说不出话了!能让你天天心情好的LINEFriends水杯,想不想也收下一个?问题来了,LINEFriends的Sally到底是鸡还是鸭子?
工作时使用一台MacBookPro(Retina,15-inch,Late2013),架在RainDesignmStand上面,外接DellP2415Q4K显示器作为主屏。使用老款的苹果蓝牙键盘和新款MagicTrackpad作为输入设备。
家里有一台AirPortTimeCapsule用来做TimeMachine备份,另有一台Lacie2big外接硬盘用来存储照片和其他的冷数据。重要的数据得保存3个副本才有安全感。
平时主要用Tweetbot上Twitter了解业界动向,刷Behance和Dribbble获取设计灵感。听播客也常常能激发一些灵感,曾经从某期ATP里MarcoArment的讲述中学习到了推送服务的一种设计模式。
缤特力BackbeatFit蓝牙耳机,戴着比较舒服,跑步时不容易掉落。号称续航8小时,实测跑完一次半马还有一半以上的电量。非入耳式,能听见环境音,路跑时更安全。音质比AppleEarPods稍好,我主要用它来在跑步和通勤时听播客,对音质要求不高。
跑鞋:HokaOneOne,以鞋底厚、重量轻、造型夸张为主要特点,我大概一共买过20双左右(过去四年大概一共买过将近100双鞋)。在2013年8月我第一次在冰岛250公里赛道上见到这双样子怪异由丑陋的鞋,但我马上意识到在长距离复杂路面这种「松糕」造型鞋的优势。回国后马上海淘,从当年年底的大理100公里赛事开始,一直到现在,HokaOneOne是我百公里及以上距离赛事唯一用鞋。最主要原因,可以帮助我的肌肉吸收跑动中对肌肉和关节产生的冲击,从而在赛后迅速恢复,效果明显。(2015年2月到10月,为了尽早完成UTWT巡回赛大满贯完赛,我参加了八场比赛,比赛总距离1400公里,累计爬升超过53000米,大家感受下,如果不能迅速恢复,会怎样)但自从这个品牌被美国公司收购后,疯狂推出大概二十多个不同的款式,几乎让人挑花眼,其中会有几款明显不适合我,越野款在2015年推出的Speedgoat(快山羊),值得信任,我穿着同一双快山羊完成了今年的背靠背UTMB+TDG。
如果短距离赛事(50公里及以下)或日常训练,越野跑鞋我会穿Salomon在内的十几个品牌,轮流穿。在极简风格众多跑鞋中,我对Inov-8印象深刻,非常有特点。
头灯:Petzl的NAO2,非常强大,缺点是价格偏高,一定要多买一块备用充电电池。
越野跑背包:UltimateDirection,5升这款就基本满足百公里使用,如果不放心可以选择10升和12升款。我的「优极」合伙人张东自行设计研发的原创分体背包,彻底解决了一包多用问题,目前在对原型包进行测试改进中。
越野跑水壶、软水瓶:「优极」创意二合一水壶和超大口径支撑结构软水瓶,这两样是我2015年5月之后的标配水壶。优极水壶把比赛强制装备水杯与水壶二合一组装在一起,非常便携高效;大口径支撑软水瓶更是彻底解决了传统软水瓶灌水和抽拿不方便的问题。
运动补给品:能量胶和能量棒选择很多,我也都轮着用,没有特别偏好,但过去三四年有一款能量粉冲剂一直是我比赛标配,我跟身边朋友推荐了很多次,就是Hammer的SustainedEnergyPowder无味能量粉。我在两个补给站途中跑动时冲水和补充能量,这一款对胃的刺激非常小,热量比较高。
手表:最初用Garmin比较多,这两年Suunto用的比较多,最近用的是Ambit3Peak,户外测高度非常准确。我一般不开GPS,因为我对轨迹没什么需求,主要看高度。
上衣、短裤:没有特别推荐,2015年比赛,基本大会发什么Tee,我就穿什么,然后基本下身就套一个最普通的跑步短裤,直接比赛了,原因就是上面说的。如果高海拔入夜很冷,最好穿带羊毛的长袖衫,我最喜欢的是SmartWool各种款,我穿过好多种,从没让我失望过。
内裤:长距离跑内裤太关键了,多少人都跑到屁股火辣辣得痛自己心里都明白,裆部和屁股防磨,在超马领域是个羞涩而重要的话题。我穿过比较舒服的运动内裤是X-Bionic、Icebreaker,今年发现了BVSport一款非常好,下半年比赛一直穿,很棒。
比赛用Waterproof级别风衣:穿过Salomon、Marmot和Montura几款,最喜欢Montura,裁剪和细节设计很考究,帽子部分贴合很好。如果长距离高海拔巨人之旅(TDG)这种比赛,我直接上始祖鸟SV硬壳冲锋衣,还特意买大一号,为了直接把背包背在风衣里。
头巾:必然是Buff,款太多了,自己挑吧。
手套:如果不是高海拔很冷,SalomonS-Lab系列的半指手套基本够用了,如果要再保暖,选择就太多了。我一只在用Marmot和始祖鸟的两款。
手杖:最流行的BD三折Z杖,绝大多数比赛基本够用。如果是地形复杂的超长距离的比赛,比如巨人之旅,我每次都选择赛事官方纪念版的一款长手柄的伸缩杖。其实不伸缩款更结实,但实在不好托运。
防水袋:SeetoSummit各种容量都可以准备几个,很管用。
跑步时,我基本很少拍照或视频,但有时为配合制作节目《雅荻跑世界》和纪录片《跑出勇气》,会偶尔用iPhone和GoPro。
我有两个手机底座,在公司用TwelveSouthHiRise,家里用的是一款已停售的MUJI木质手机底座。前者造型特别、方便充电,后者胜在简洁和柔和的木头质感,比较符合家居的感觉。
我喜欢听歌,上下班途中基本上都会戴着耳机,所以对耳机的外形还挺执念的。现在常用的是BoseIE2i,它的外观还可以,比起Beats那种造型又低调一些,音色特点也适合我常听的Pop、Alternative类音乐。
说起软件我大概可以讲三天,避免篇幅过长,主要介绍三款自己iPhone上最重要的App:
这是我手机里最常用的App。除了我本身还算挺频繁使用微博以外,还因为要运营少数派的官方微博账号。虽然有人说墨客手势太多,不太符合大众使用习惯,但是它高效流畅的多账号切换方式,实在没法拿其它客户端来替代。
iOS&Mac上最好的GTD应用。我不是一个完全遵照GTD行事的人,但在工作变得越来越繁杂之后,我逐渐感受到计划和条理的重要之处。将OmniFocus的一个个功能单独出来说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比如说你当然不需要一个几百块的提醒事项,系统就内置了。它的好用之处在于它能够服务到个人行动管理的整个流程,无论是记录、安排、追踪,还是提醒、检查,OmniFocus全都能做到,而且操作非常便捷。少数派也写过关于OmniFocus的不少使用技巧,你可以去看看。
因为策划少数派的内容所需,我在用的App实在是太多,下面再简单过一遍剩下一些常用的:
我用Spark收发邮件,用Telegram与作者和用户们交流,用Fantastical管理日程,用Saver记账,用Darkroom修图,用AppleMusic听歌,用Editorial码字,用MindNode画脑图,用DayOne写日记,用Trello协作,用Instashare/Command-C与Mac传图和共享剪贴板...
「真的用得上这么多App吗?」你或者会有这样的疑问。
存在于我手机内的每一款App,都至少满足了我一个工作或生活中的需求。需求或大或小,但它们对于我都是有用的。如果你也对软件充满热情,我并不建议你将备受好评的应用都一一装入手机之中,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和需求,照搬推荐除了带来大量的学习成本外,通常没有太大的好处。那么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
这一系列做法说难不难,说容易也并不容易,但目前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做,要么懒得整理,要么是只浮在表面,纯粹在「玩」App,而没有真正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最近的话,Surge吧。Surge让我在iOS上使用梯子的体验提高了不只一点半点,可惜现在已经下架了。surge下架了,那就去Twitter搜索Surf吧。申请后,在TestFlight可以下载Surf。
工作室的音乐设备是B&WZeppelin,平时由同事们轮流做AirplayDJ。在家听音用的是AppleTV4+Yamaha功放+一对B&W685书架箱。耳机方面出街带的是B&WC5,在家会戴上B&OH6。
工作室里上网设备比较多,为了无线连接稳定尝试过多种方案。现在采用的组合是有线路由器+无线AP。路由器是思科的Studio系列,买的时候看中它的双Wan口,后来发现根本不能稳定使用,不推荐。倒是这台UniFiAPAC非常稳定,基本上没有掉过线,轻松hold住几十台设备。工作室还有一台MacMini用来做服务器,在上面部署了一些内部使用的服务。特别是下载缓存服务一定得开,基本解决了Apple软件更新下载速度不稳定的问题。家里的路由器用的是AirPortExtreme。有一台双盘位的SynologyNAS用来存储数据和提供多媒体服务,上面装了插件来自动往百度云做备份。
Kuvva接管了我的桌面壁纸,它会每天给我推一张设计师作品。系统增强工具装了Moom和BetterTouchTool。其它常驻软件有Fantasical、iStatMenus、Dropbox、1Password。最后用Bartender2把不需要的小图标都隐藏起来。说到Mac上使用次数最多的软件应属小帽子Alfred,果断买下Powerpack不用后悔。
iPhone的Dock上放了LaunchCenterPro,不过最常用到的只有搜密码、搜app和扫描QRCode等有限的几个快捷功能。文字处理类需求的用Drafts来解决,摄影修图类的主力是VSCO。
首先要有一个键盘。HHKB键盘,一共有8位嘉宾提到了这款键盘。除了程序员,写作者们也很喜欢它。型号包括了HHKBPro2、HHKBLite2、HHKBType-S。简洁的外观十分赏心悦目,敲打出的声音也清脆动听。
一款好用的编辑器。写程序用什么?根据环境不同,你会用到Xcode、Vim、Emacs、TextMate、SublimeText2……也许你还可以试试Atom?用Atom主要是因为它丰富的组件。要Markdown预览?装个组件;要浏览二进制文件?装个组件;要vim模式?装个组件。但Atom在打开3万行以上的长代码时,会经常卡。要流畅?装个Sublime。
除了Adobe大家族,设计师们还用Sketch,简洁灵巧的矢量图编辑工具。今年开始,我接触到了Sketch,就迅速被它吸引住了,目前我们的app设计和播客封面的制作,大都出自Sketch。
rOtringRapidPro0.5铅笔。画草图还是离不开自动铅笔。红环的铅笔大多采用「全金属构造,子弹上膛一般的手感」。握在手上也非常有分量。
画笔用rOtringRapidPro0.5与MUJI2mm铅笔画草稿,笔芯是Staedtler的。
Slack,不仅是一个协作交流工具。
Slack是一个团队通讯平台,你碎片化的沟通和协作可以集合在这一处。它也能接入许多第三方服务,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比如《湾区日报》的作者w就是Slack的重度用户。
Slack,新时代的操作系统:
Mailbox,Mailbox能让发邮件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漂亮的界面、全手势操作、待办事项和邮件结合……它带来了许多创新,但最终也将在明年2月停运。手机上新App装了卸,天天用的只有Mailbox,Telegram,Podcasts,Notes,Music。
OmniFocus,GetThingsDone!这个app不便宜。把Mac、iPhone、iPad几个版本加起来,将近1000元。为什么买呢?因为的确能提高生产力。OmniFocus也入选了今年AppStore的年度最佳应用。每天开始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在OmniFocus上计划今天要做的事情,我会尽量把要做的事情都记录在里面,这样大脑就不需要担心把重要的事情忘掉,他使我在各个项目中游刃有余,消除了之前经常出现的焦虑感。
Ulysses,一款Markdown写作软件。与Mou之类能实时预览的Markdown编辑器不同,它更注重写作本身的体验。
PanasonicNH45-19T4.5KG烘干机,晾衣服是一种很不正常的行为。苦恼于阴天衣服总是不能干?你需要一个科学的烘干机。立马就能穿干净温暖蓬松的衣服,何必等一天。PanasonicNH45-19T4.5KG烘干机,当然有更好更贵的选择,但这台真是不错。我几年前开始觉得晾衣服是一种很不正常的行为,这辈子不用烘干机你都不知道什么是生活……当然还有洗碗机,还有……总之就是怎么懒怎么来!
环形图可以用infogr.am设计。
白色无刻HHKBPro键盘:老婆大人刚刚送的礼物,从此之后对其他键盘都不会长草了。
文本编辑器:曾经长期使用VIM,也曾叛变到Emacs。现在主要用Github出的Atom,除了更新和安装扩展的时候要FQ,其他都很好。
浏览器:主力是Chrome,偶尔用Safari。
效率工具:主要是苹果系的,之前还用一些第三方的Todolist。自从IOS提供『提醒事项』和备忘录支持List之后,就抛弃各种第三方了。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是给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的硕士讲IntroductiontoProgramming。每年我都会纠结今年应该给学生讲什么编程语言。第一年上这个课的时候,我负责讲R语言,另一位同事讲Perl。后来我一个人讲这个课,就只能我一个人纠结了。今年的选择是,C,Perl和R,我在想明年是不是应该用Python把Perl换下来。这些语言都是生物信息领域常用的编程语言,Perl是曾经的主流,现在也有很多人用,但因为语言本身的发展不给力,慢慢地没落了。Python上升得很快。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有Spark和Hadoop的支持,Java在这个圈子也越来越重要。
不知为何Cocoaprogramming的工具很多都是基于Ruby,所以我也稍微懂,平常也會使用例如Bundler和rbenv之类的工具。MacDown的Ruby环境(用在CocoaPods)也是用Bundler來设定。但如果能够自己选,我还是比较倾向用Python来做平常使用的小工具;MacDown的releasescript也是用Python做的。
待办事项是用Asana管理,不過不太喜歡網站介面與iOSapp很難用(雖然最近大改版後有好一些),偶爾會有點煩惱。之前研究了一下API感觉不难,如果有空下一個project應該會做這個。如果有空。工作上用Slack,但我比較喜歡Gitter。
噢,對了,我偶尔也會寫一些webapplication。主要使用的webframework是Django,工作上也有用到Flask,但除非有特殊原因比較少碰。其他比較常用的Python工具:
最近試了xonsh感覺不錯,希望未來可以當成主力shell(目前用Bash)。
相机:哈苏(Hasselblad)H3D-39II,哈苏H3D一代的机身既可以外接数码后背,也可以外接胶片后背,简单的讲,就是同一套机身镜头,既可以拍数码也可以拍120胶片了。我这里使用的配搭是哈苏H3D一代机身+哈苏H3D-39二代数码后背/哈苏HM16-32胶片后背。
镜头:哈苏HC80MMf/2.8,考虑到成本问题我并没有直接购入微距镜头,取而代之的配合哈苏H26MM近摄接圈/哈苏H52MM近摄接圈实现静物的近距离拍摄,除了这两个以外,哈苏H系可用的接圈还有一个哈苏H13MM近摄接圈,三个接圈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串联使用,对画质没有影响,非常方便。
三脚架:思锐T1205X碳纤维三脚架配思锐G-10KX云台,之前买这款是用来和小墨旅行时拍摄两个人的自拍照的,首先它碳纤维骨架很轻,其次是折叠后长度刚好与我的摄影包LoweproProTactic350AW的高度相近,便于携带。
光源:我们的乐高摄影作品中大量使用人造光线制造光影场景,最常用的光源来自神牛AD360闪光灯,此灯依靠外置的大容量电池供电,所以即使连续拍摄一整天,都不需要担心闪光灯没电。另外,拍摄乐高这样的小人物时非常需要制造只把局部打亮的光线,这时候配合专用的束光筒即可近乎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会录制大量花絮,使用一款小而美的软件GIFBrewery制作成GIF,GIFBrewery可以很方便的调整画面尺寸,选择并裁减视频长度,还可以根据对GIF文件大小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调色盘。
剪辑整段的视频会使用FinalCutPro,剪辑素材由于比较多,一般不会直接放在MacBookPro里,视频素材会保存在一颗外挂的LaCie移动硬盘上。
宜家奥姆索鞋拔子懒人穿鞋利器(宅男也是要出门的),每天都在用的,强烈推荐。
SonyDPTS-1主要用来审阅和批注大批量的文件,不伤眼;
TPlink的4G路由器,高铁上也能搬砖;
BOSEQC25耳机,主动降噪,保证旅途安静地休息,用了都说好;
NetgearR7000和群晖215j(4T*2),千兆路由,远程访问家里的NAS,配合OneDrive基本上三台电脑和各种移动设备可以无缝切换工作,到处可以搬砖;
包囊很多,主要是作为律师本来长得就显年龄小,我曾经遇到过因为看起来像学生不被客户接待的情形,所以不正式一点真的没法混了。提包两个,Tumi26141、Tumi96108一般在市内拜访客户和上下班用,前者用得多一点,因为比较小……Tumi22051拉杆箱,出庭装文件或者出短差使用。如果出门拍片的话一般是Blackhawk3-DayAssaultPack再加内胆包。
键鼠的话,SenseiFnatic有线鼠标,底下的LCD屏幕可以编程显示不同的图案,我用来显示妹子的名字,现在不玩儿游戏就给妹子用了……罗技Anywhere无线鼠标一代和二代若干,QuickFire的某款茶轴以及KBTalkingRace二代75%青轴,在办公室和家里都是机械键盘+罗技无线办公鼠标,Surface的cover自带机械键盘,所以配了一个Anywhere2代双模鼠标,支持蓝牙,码字工作者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鼠标和键盘,男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
摄影的话,现在忙成狗,使用频率都低了很多。主要是NikonDF、FujifilmX100T、SonyRX100、NikonF3,Nikon4000ED胶片扫描仪,GoProHero3Black,飞宇三轴稳定器和零度ZeroTechXplorer无人机G版,Spyder4Elite较色仪。
音频器材的话由于耳鸣,因病基本退烧,现在主要听个响,PSAudioDigitalLinkIII、声荟Q5书架箱,声海HD580,声海Amperior以及一条声海IE800的尸体。
办公的话,主要是Chrome、微软的Office365forPC&iOS、OneDrive、ManicTime(动作追踪软件,用于记录律师工作小时),Prezi(部分客户要高大上),LaTex用来排版,ProcessOn用来画图,EurekaVPT和Surge科学上网就是生产力大家都懂,北大法宝、LexisNexis和Westlaw等法律数据库等。
摄影的话就是Photoshop+AE+达芬奇+Snapseed+VSCO。
音频的话就是foobar和虾米了。
OneDrive+Chrome,随意切换电脑无缝连接随时都可以搬砖的感觉真好。
编辑器最近在用Atom。
买了Sketch,Acorn,AffinityDesigner,AffinityPhoto,Graphic,Pixelmator,经常用的是Sketch。
Byword写markdown,买过的markdown编辑器应该比上面的设计工具还多,但最后还是觉得Byword好用。Byword的优点不少。它没有实时预览功能能比一些用WebView实现预览的编辑器快不少;没有文件管理功能能比一起看起来像IDE的编辑器更简洁。它是那种把主要功能做得简洁有力的产品,就像无刻HHKB2和Mailbox。另外,它的全屏模式和iPad版都很适合专心写作。
iOS9和ElCapitan发布后,我记文字都是记在AppleNotes里,长一点的才会写在Byword里,都是用iCloud同步。之前试过Alternote,Evernote,Simplenote之类的,不是太臃肿就是整体体验不如Notes。
MonoDraw,MindNode用来描述想法。
做原型用QuartzComposer,装了Origami和Avocado这两个插件,偶尔也用PaintCode。
处理JSON和RESTfulAPI一直用CocoaJSONEditor,偶尔用Paw。
JPEGmini减JPEG图片体积省SSD空间。
Tower操作Git。
Telegram聊天。
Tweetbot刷推。
Reeder阅读blog。
手机上新App装了御,天天用的只有Mailbox,Telegram,Podcasts,Notes,Music。
品胜充电宝。这个移动电源虽然外观不怎么样,但是自带插头,自带miniUSB和LightningUSB两根线(平时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这两个关键部位自带了能把其它移动电源秒杀了。它还留了一个USB插口,可以插USB线或优盘,支持OTG。如果插在插座上并连接着手机,会先给手机充电再给自己充电。它是我用过最好用的移动电源,我已经买了四个给家人用。但我还是更期待一个体积更小,外观更好的版本。
数据分析使用Stata和Excel,会较多地用到Worldbankdata和Stata的接口以及Wind和Excel的接口。爬虫时则使用Python。复杂的模型会用到MATLAB。为了电子化一些图像格式的数据会使用Abbyy识别软件。
我用Xcode来编写Scrivener的程序(我主要开发Mac版本)。我也会用Scrivener这个软件来记录我的开发笔记——包括下一版本更新发布前要做的所有事和整个项目的笔记。软件分发上,我用FileStorm来生成可下载的磁盘映像,YummyFTP来管理FTP,Firefox来管理我们的AmazonS3服务器(我们用它来存储下载用的内容)。
我也会用很多软件来测试,包括Word、Pages、NisusWriter、iBooks、AdobeDigitalEditions、Kindle等等。Scrivener能导出的格式有很多,我需要一一测试。Photoshop也是我的日常工具,我用它来仿制UI元素。但我最常用的软件就是Xcode和Scrivener。当我不工作的时候,我也常用Scrivener来写东西。
灵感从哪里来,其实做应用程序开发就那么点套路。平时没事多看书,多逛论坛,多跟人聊天,把所有的事情都记住,工作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说到论坛,我推荐StackOverflow
TheEconomistEspresso,浓缩新闻。
推荐一款移动应用:TheEconomistEspresso。经济学人每工作日出版的新闻摘要。短小精悍,非常适合通勤阅读。」
这款椅子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利器上。在柳毅之前,《未来病史》作者陈楸帆说,这是他的理想工作环境必备。eico的联合创始人Ricky也认为他是生活利器,而且说,加入eico的每一名设计师,过来后第一件事就是选一张属于你自己的HermanMiller工作椅。
与WhatFont一样,这个也是柳成荫一个人开发完成的。Bamboo这个扩展程序能高亮网页上的内容并保存,即下一次访问时,你仍然能够看到上次高亮的内容。在密密麻麻一篇维基百科中,即时高亮出重点内容能更方便阅读。
PencilbyFiftythree:iOS平台著名绘画软件Paper官方出品的触摸笔,我觉得设计真是太符合我的审美了,特别是胡桃木那一款,不过由于一点的原因最终买了黑色的,也很纯粹。
WacomIntuosPro:最近入的一个大件,目前正在努力征服中……
CanonEOS550D:很老很经典的一款,刚进大学的时候买的,陪伴了我美好的大学时光。
Mac端的软件当然就是AdobeCreativeCloud一大家子啦,然后Office365一套。作为忠实的果粉,基本上日历、备忘录、浏览器都是用苹果自家的,哦,还会用到印象笔记。听歌的话,用网易云音乐和Spotify。
iOS端的应用:
最多的时候手机里有超过400个应用,不过大浪淘沙,最终保留在手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少,现在只剩下300个左右了。
拍照一般用ManualCam,然后后期配合VSCOcam、Snapseed、Enlight(本站有评测)、Pixelmator来处理。
听歌用网易云音乐和Spotify,不过AppleMusic登陆中国后,正在考察中……喜欢用Paper和Procreate画画(不过画得很菜就是)
用Clear记录待办事项,用Evernote记笔记,用iCloudDrive存文件。
经常用知乎、Medium、Instapaper、Flipboard补充电量,最近还开始用豌豆荚一览获取资讯。
上网:花瓣、Pintrest、Bēhance、站酷、Adbuzeedo等等……
听音乐:除了网易云音乐和Spotify里的歌单以外,我还愿意开着RainyMood听雨声,配着肖邦的小夜曲,太美好了。
听播客:IT公论、罗辑思维、内核恐慌、糖蒜广播等等。
强烈推荐RainyMood这个网站,还有它们的app,非常简单真实的雨声,与人工合成的白噪音不同,RainyMood里还有雨变小后的鸟叫声、汽车驶过的引擎声,听着它午睡时就像回到小时候的那个房间一样,是个放松的利器。
我喜欢在Pages里面翻译,然后再拷贝到Word中进行排版,因为Pages与Trackpad等系统的用户体验兼容做的更好。我也喜欢在翻译的时候把复杂的句子先按结构拆成短句,分别把握意义,然后再用中文的语感来合并。
游戏设计,我在全职工作时最常用的设计软件是OfficeVisio,它很适合设计游戏系统结构、菜单原型、流程图,用熟了甚至可以作为信息图形化的工具。现在与人合作远程开发手机游戏,用的是GoogleDocs中的绘图模块,也基本能满足基本的游戏流程和菜单界面设计。
另外,我最常用的游戏开发工具是Unity(C#),用它自带的MonoDevelop来写代码。音频的编辑处理软件是Audacity。图片处理除了Photoshop,也常用Paint.net。
我在Windows和Mac上最喜欢的软件分别是它们自带的Snip和Grab,能够极其方便的抓取截图。
基本上我所有的游戏设计和绘画工作都通过Unity和Photoshop完成。在家和工作时我都会用MacBook。听音乐我现在只用Spotify,我不是很在乎我是否「拥有」音乐。我喜欢Spotify的全平台同步功能。
我有个iPhone6s。我用PocketCasts听播客,Feedly订阅RSS,Twitterrific刷推。照片处理用VSCOCam,文件同步用Dropbox。我也有个iPadAir2,主要用来看Netflix和打游戏(比如《炉石传说》)。
总体来说,我喜欢苹果的生态环境。虽然会有一些限制,但它们不会影响我的工作流。我也不怎么用苹果的一些高级功能比如iCloud,我喜欢简单。
出行我一般使用Arc’teryx的Blade24。偶尔换用Timbuk2Classic或BarneyRustleBlanket信使包。通勤时我用简单的AppleEarPods,坐下时我用oppo的PM-3。
我极少随身携带iPad。留在家用作灯光(配合Hue)和音乐(配合BoseSoundLinkMiniII,Sonos尚不支持AppleMusic)的控制了。我没有电视,也没有游戏主机。
日常书写我用Rhodia的纸品。我对笔没有特别的要求。
在办公室我用HHKBPro2,MagicTrackpad,以及3个显示屏:一个CinemaDisplay,横置;一个从同事那儿捡来的三星16:9比例屏,纵置;以及MBPr自己的屏幕。
比方说代码编辑器,我一般在Nano、Vim、TextMate、Atom和SublimeText2之间根据应用场景和心情换着用;比方说全局launcher,我以前用Alfred2,现在又在尝试Spotlight;再比方说Todo管理,我在尝试过所有大牌产品之后在用Things。
变中不变的是我倾向于用Apple自己的Mail和Calendar软件。他们与系统联系紧密,使用起来方便些。
推荐一款移动应用:TheEconomistEspresso。经济学人每工作日出版的新闻摘要。短小精悍,非常适合通勤阅读。
我的生产力来自15寸MacBookPro(Late2013)+DellP2415Q+ASUSPA248Q。P2415Q是一个好用不贵的4K显示器,PA248Q是16:10而且拥有极好的色彩。一直在给人推荐P2415Q,这里再推荐一下,desktop4K真是用了就回不去的体验。
设计时用Inboard收集灵感、Sketch设计界面、Sip取色,若需要改图或排版会祭出Photoshop和InDesign。
编程字体只用Menlo,她让我感觉字体是透明的,直接看到代码。转了一圈发现那些新的等宽字体都用不下去,字体本身的存在感太强。
用TimeMachine+CrashPlan备份电脑。推荐大家至少要采用一个异地备份的方案,CrashPlan、Backblaze或是Arq都不错。总之要异地备份,除了安全还能随时随地访问到所有文件。
浏览器里由于经常看代码装了GitHubHighlightSelected,另外偶尔用自己开发的HaloWord查字典(不过现在换了Safari基本不用了)。
手机上用Expense记账、Overcast听播客。最值得一题的是iPad上的Paper,这个app让没学过画画的我也可以画出还不错的作品,可以说是买iPad的最大理由。
我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地方干活,家里、图书馆、咖啡馆(为了找到网速快的咖啡馆我和朋友甚至建了个GitHubrepo)。然而,在外面就失去了大显示器的好处。所以我希望能有很多带显示器的咖啡馆和办公空间,背个笔记本插上就能干活。当然更理想的状况是到处都有MacPro,我插个SSD上去就好了。
软件层面,我对每一个不是自己写的软件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我希望拥有正在用的所有app和操作系统的源代码,这样遇到bug和不顺手就可以自己解决。曾经有个很喜欢的app叫Inboard,许久没有更新,我就接管了开发自己修了。科幻一点,我希望有一种调试工具可以暂停整个操作系统,我可以走进一个三维的空间,程序的逻辑如同一根根电线、内存像书架一样摆在旁边供我观察(有那么一点DDD的意思)。
曾经经常去pttrns这个网站找好看的app截图收集到Inboard里,后来感觉没有什么目的性,就慢慢不去了。Dribbble也是个好地方,邀请制让作品的质量得到保证。用feedly订阅了一大堆feeds。
还有通勤的时候听播客,长期订阅的有《ATP》、《TheChangelog》和《字谈字畅》,其他散乱地听。一度很喜欢《DEBUG》,非常有料的开发者访谈节目,但听不惯GuyEnglish的声音,只得作罢。《IT公论》偶尔也不错,订了会员计划,主要为了看书评和会员通讯。
闲来无事会去HeavensAbove查一下ISS和铱星过境,出门许个愿放松放松心情。
Band-It钱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Slack:远程工作主要靠Slack和团队其他成员沟通,同时我们用Slack接入各种第三方服务来简化我们的工作流程
Zoom:Zoom是一个视频会议工具,就算同时20+人在线也非常流畅,Zoom满足了我们远程团队需要面对面交流的需求
OmniFocus:每天开始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在OmniFocus上计划今天要做的事情,我会尽量把要做的事情都记录在里面,这样大脑就不需要担心把重要的事情忘掉,他使我在各个项目中游刃有余。
我的Linux工作站的窗口管理器是Awesome,其实它统共只需管理两个显示器上的三个窗口:一边是全屏状态的SublimeText,另一边是GoogleChrome和GnomeTerminal,所以也不需要什么窗口边框和控制按钮,不浪费一点空间。我的终端窗口里用Screen管理多个终端,运行普通的Linux命令行开发工具集。
家里长年开机的老MacbookPro上跑着一个管理混乱的UbuntuLinux,除了被我用做各种个人项目的试验场,它还存储着我的所有个人媒体文件。我可以用FUSE把它mount到Mac上管理,或者直接通过一个自己写的WebApp在浏览器上查找浏览。
我的浏览器是Chrome,根据Chrome新标签页记录,我最常用的Web应用是Gmail,Slack和Bitbucket(后两个是个人项目的协作工具),最常去的内容网站是HackerNews和知乎。EvernoteClipper和Clearly是我用得最多的Chrome插件。
笔记本、手机、Tablet…我的电脑已经够多了,我实在不想再在电视上插个「盒子」和再配一个傻傻的遥控器。有了Chromecast这么个U盘大小的东西,我的所有手机和电脑都可以做电视遥控器,我可以在电脑上搜索YouTube视频(想想那些蠢萌的遥控器输入法和全键盘遥控器),然后一键在电视上播放;我也可以让电视持续播放我在手机PodcastAddict上订阅的Podcast内容,而不再需要和yetanother愚蠢的智能系统打交道。
可它的问题就是,支持的应用太少了……对我来说,YouTube,GooglePlayMusic加PodcastAddict支持已经够用,可是如果拿到墙内,除了屏幕投影外就好像没啥大作用了。
以下是10月份大家最感兴趣的利器。数据来自利器网站(liqi.io)外链点击统计。
常常要把稿子发给老婆大人试读,或者请她帮忙画插画。两人逐渐发现,用Dukto传输文件总是最便捷、最有效的。
我用过最好的Markdown书写工具之一。首先在应用结构上,MWeb提供了可以嵌套的树状目录来组织文档,这就让它和Mou这种单纯的文件编辑器拉开了距离,可以用来写书和博客这种更复杂的东西。在细节上,MWeb也做得非常不错,比如你从外部拽入的图片,它会自动帮你Copy到Media目录;识别到图片标签时,会直接在页面中显示图片,而不用从文件名去猜是哪张。
Asana:这是我们团队使用的项目管理工具,我们之前尝试过很多国内国外的项目管理工具,但是只有它,我认为是最专业和好用的,非常方便进行多项目/跨学科团队的项目管理,我认为它是目前唯一一个在项目管理工具里贯彻了PDCA理念的产品;
Any.Do:这是我个人使用的一个备忘工具,它设计的非常简洁,也是云同步的,个人的备忘和任务管理比较方便,主要是设计感很好;
Zine:我自己一直使用的写作工具,排版功能强大,还有语音输入,易于使用,非常方便记录灵感,激发写作;
MindNode: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好用的思维导图工具,是Mac上的。每次要进行概念设计的时候,我都会用它来头脑风暴一下,并且进行思路的整理;
Shadowsocks:一款非常好用的VPN工具;
扫地机器人的人气在利器一直不低。然而传说,扫地机器人对人类的存在有潜在威胁。
利器先前就此在深夜展开了调查。在此次(只有13个人的)调查中,有54.5%的人表示用过扫地机器人,没用过的人也对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好想买一个和我家两只猫玩!——BobFu
难道他们不担心自己被毁灭吗?!
不过数学极客Matrix67的扫地机器人也给他带来过麻烦:「iRobotRoomba的清洁刷经常会把地面上的灰尘扫到一旁,没法清扫到墙角的地方,行走路径没有规律非常随机,倒垃圾和维护机器本身都非常麻烦……后来开始使用NeatoBotvac85,瞬间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智能清洁机器人。」
相比他们,游戏媒体人祝佳音的机器人怎么看都智能很多(虽然竟然同样是iRobotRoomba)。它不仅能够每天定时自动清扫、自动充电,每天还能从家里扫满一个集尘盒的灰尘和猫毛(祝佳音甚至怀疑它可能还会暗中从猫身上揪毛完成它的KPI)。
扫地机器人的智能还体现在其他地方——「前几天机器人和我家里的猫联手完成了一次连击,猫把PS4的耳机从茶几上拨到地上,机器人把耳机扫进去缠爆扯碎,晚上回家我用了十分钟才把残骸从机器人嘴里抠出来,我觉得机械文明复兴的日子就快到了。」
机器真的要毁灭人类了吗?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了。
◇
超人类主义学者、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波斯特洛姆表示:「智能大爆发」必将威胁人类的存在。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扫地机器人进化为超级智能时,它会怎么灭绝人类?这是两种可能性:
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两种可能性。
你可能会想,机器人之所以会为了保持干净而不断工作,那是因为人类没有给「干净」清晰明确的定义。很明显,不明确的定义会让超级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满足,从而不断地摄取物质。因为更多的资源总能转化成更完美的「干净」。但是,假设目标是「每平米地面的猫毛不多于3根即可」,你可能会认为设定了这个目标的人工智能应该就能在达成目标后停下来。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它们还会陷入纠结目标是否完成的死循环。
除非人工智能的动机系统非常特别,或者其最终目标里有其他因素会阻止它对世界造成过大影响,否则这个人工智能就会永不停歇的持续工作下去。相反,如果人工智能足够明智,它绝对会保有「目标尚未实现」的概率——毕竟,这是一个经验性假设,而人工智能只有不确定的、知觉性的证据。
因此,即便剩下的猫毛多于3根的概率已经很小了,人工智能还是会继续打扫。在检查之后,它可能会复查一遍,再复查一遍一遍(更何况猫还会动!)它会小心地检查每一寸地面,一遍又一遍,以降低没达到目标的风险。它可能会建造不限量的计算质,以便更清晰地思考,希望能降低因为忽略了某个方案而导致失败的风险。由于人工智能总是会将「误以为猫毛少于3根」或者「记忆出错」的概率设为非零,所以就有可能继续工作——这句话难懂吧?人工智能就是会谨小慎微到如此地步。而且,在不断的重复劳动中,地球上的资源也就耗尽了。
我们或许可以降低一下要求——地上的猫毛有0-10根都算完成目标。但是这依然避免不了上面提到的那种失败:只要人工智能足够明智,它们就绝不会将目标未完成的概率设为零,因此会继续行动(例如,反复验证猫毛到底有几根)。噢,所以它们是没有办法过马路的,因为它们会先看左边有没有车,再看右边,然后复查左边,再复查右边……或许当人类和人工智能扫地机器人开战的时候我们可以隔着马路挫败它们。
我们也可以试着改变它的行动和决策过程——只要猫毛少于3根的概率过95%就停止工作(但愿它能在把整个星球榨干之前完成这个目标)。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无法保证人工智能会选择符合人类推理的方法来计算这个概率。它可能干脆就不会打扫,而是直接改造人类的大脑,让人类的视觉和神经感知认为「地面只有2根猫毛」了。因为这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嗯,然后地球上又多了一种毁灭人类的方法。
也许有办法能制造出容易满足的人工智能?
但是要注意:在我们人类看来自然、符合逻辑的方案,对于具有决定性战略优势的超级智能来说可能就是废渣,反之亦然。
除了Adobe系的套装软件,工作还用SublimeText(和Coda混用)、Mou、CodeKit、Transmit、Basecamp/Trello和Todoist。
日常软件以Tweetbot、Reeder、Pocket和Overcast为主。播客以科技播客、BBC的文化节目和IPN旗下的播客为主,另外也推荐新出品的字谈字畅。
在27寸iMac显示器上运行FinalCutPro或是Photoshop真的是种享受。
MacbookAir,在办公室时,我会把它连接到一台Philips的27寸显示器,放到RainDesignmStand的架子上,再用苹果的M6蓝牙键盘和MightyMouse鼠标进行工作。在家里或是其他场景,我就直接在它的键盘上敲字就好。
在制作视频方面,我会用到两台除了iPhone之外的摄像设备,一台Nex7微单相机,一台GoProHero4Silver。基本上这三个摄像设备已经足够满足我的所有视频和图像拍摄需求了。
在制作音频播客方面,我如果需要录制外出时的声音,会使用TascamDR-05的录音笔,有一个东西可以直接让你的音频提升一个档次:防风套,记得采购时别忘了这个小玩意儿。在办公室录制时不用考虑体积和携带的问题,我会使用一台Roland的外接声卡DuoCaptureEX,接一只Shure的SM58话筒来做播客。
虽然上面说了那么多数码设备,但实我特别喜欢传统纸笔的质感和书写感,我觉得一个好用的本子和一只好用的笔,仍然是目前最好的移动信息处理设备。我喜欢用无印良品的无印良品的A4活页空白笔记本,配合无印良品的0.5mm碳素笔,非常好用。每页处理一个信息或是一个计划,定期把本子的内容扫描,原子和比特就统一到了一起。
另外我很喜欢自己的Ascis跑鞋GT2000,穿着这双鞋,我跑过了杭州马拉松、重庆马拉松和泰国普吉马拉松,它通过了每次42.195公里的高强度检验,很值得信任。
在写作方面,我会用Mac端的SublimeText进行文字的创作。之前也在用国产的Mou,但后者的优化不是太好,比较卡,我现在用得不太多了。我写东西时一般都是使用Markdown格式,推荐所有写作者,不论是否懂编程,都应该使用Markdown格式来进行写作。在iOS端,我使用Drafts和Byword来进行写作。我默认把文档的保存方式选择在Byword的iCloud文件夹中,在Mac端直接使用SublimeText去打开相应的文件,这样可以保证我的所有设备上,文件都可以是同步到最新的一个版本。对了,我的个人日记和心得,会使用DayOne来进行记录,这样也可以在所有的设备之间实现同步。
噢对了,我还会在TextExpander里设置很多自定义的快捷键,比如回邮件时,如果碰到一些套路式的回复,我大概一秒内就可以搞定,TextExpander也是我在写作方面的利器。
在app设计这块工作方面,我在入行交互设计之前,做过几年平面和包装设计,所以Adobe家的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Flash和AfterEffects都还不时地使用。但个人其实用得最多的,应该还是Photoshop。从今年开始,我接触到了Sketch,就迅速被它吸引住了,目前我们的app设计和播客封面的制作,大都出自Sketch。但作为老派的设计师,感觉在矢量处理方面,还是Illustrator目前用得顺手些。
音频和视频编辑方面,我重度使用Audition和FinalCutPro。这个……好像也没啥特别要介绍的,都是行业内的普通软件吧。
作为设计师,会经常去pinterest.com网站看看,有一些优质的图,看到之后就会给人想法和灵感。
我最早是从Tal教授的《哈佛幸福课》上了解到“正念冥想”(MindfulnessMeditation)的。这个奇怪的词是指一种以正念技术为核心的冥想练习方法,而正念技术则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把注意力维持在当前的内在或外部体验之上,并保持对其不做任何判断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长期坚持正念冥想训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消减诸如焦虑、抑郁一类的消极情绪,还能够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甚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去年六月份,我在Wired网站上看到了一则介绍Calm.com的短文,说它是一个基于正念冥想的网站。当时我想,“哇,别的不说,这个域名真的是好厉害”,于是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点进去看了看。网站打开的瞬间,我产生了一种被传送到了另一个地方的感觉:视线下方是一片蓝色的、不断变换的海,而我正贴着海面往前飞,耳边的音乐如同天籁。页面左侧的导航非常简洁,最上方的“guidedcalm”提供了2、5、10、15、20分钟的可选方案。我选择了2分钟的Calm之后,耳边出现了一个极其温暖动听的女声,遵循她的引导,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体验了一次短暂的正念冥想。毫不夸张地说,在睁开眼之后,我有种整个人涣然一新的感觉。在Calm.com所营造的氛围和引导下,我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了正念冥想的神奇效果。
自此之后,Calm.com就被列入了我的浏览器收藏夹栏。在电脑前工作时,如果感觉到自己情绪不佳、注意力分散,我就会打开它,享受一次如同心灵spa般的短暂冥想。由于效果实在很赞,我不止一次地跟身边的朋友推荐它。因为即便对正念冥想什么的完全没有兴趣,只是抱着让自己放松一下的目的,它的效果也实在令人惊叹。
虽然Calm.com是一个基于正念冥想的网站,但创始人AlexTew在宣传它的时候,却尽量避免使用到“正念”或“冥想”等词语。他解释说:“我不想让人们以为这是一个需要学习的新技术。我希望人们直接上calm.com网站,而不是去学习听上去很麻烦的冥想技巧。我们想要做得更简单一些——如果你需要让自己冷静、放松,那么就上calm.com,遵循引导,一步步来就好啦。”
Calm.com现在有了iOS版的App,除了网站上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外,里面还新添了“The7StepofCalm”项目。目前该App是免费下载的,前两个项目都可以免费使用。若要解锁其余的项目,则需要购买:你可以购买一年的服务(68元),也可以选择半年(45元)或三个月(30元)。
相比于现在市场上课程设置复杂且收费昂贵的各类冥想训练班,Calm的独特之处在于:
专业——由伦敦的专业冥想训练师MaggieRichards负责开发;
易于掌握——只需要遵循引导即可完成;
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引导女声说的是英文了吧。但相信对于我们的读者来说,这已经不算是问题了。
你看,科技已经做到这个份上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幸福呢?
Firefox,Chrome,GoAgentX。工作方面的全部使用Firefox,个人方面使用Chrome。
还有MindnodePro,Trello,GoogleAppsEnterprise,Quora,知乎,微博,Twitter,Facebook和Reeder。
Reeder会订阅的内容有:
此外也用Slack,瀑布IM,Wunderlist。不过现在主要都在使用瀑布;除了工作交流,机器人一般都是用来调戏的。
大部分和Matrix67重叠,如Dukto、Pixelmator、Ulysses。
AppStoreFamilyShare:我和Matrix67利用Apple的家庭计划共享很多软件,如Ulysses,对于家庭来说很划算,买一次全家都可以用。
AdobePhotoshopCC:平时的图像操作需求大部分都可以用Pixelmator满足,但Pixelmator对CMYK的支持非常有限,所以在需要给Matrix67的书画插图的时候,才按月订购PhotoshopCC使用。直接买一个Photoshop太不划算,不如省下钱来出去吃几顿好的。
Espresso:写博客主题的时候会用它,选Espresso不是因为用这个软件编辑HTML、CSS、JavaScript等很方便,而仅仅是因为它又美又可爱,比如相对应它的软件名Espresso,它的插件叫Sugar。购买完毕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一整天调出一个清晰养眼的代码配色方案。
Facetune:照片处理app,可调光、散焦、美化,效果非常理想。晒猫晒娃晒老公专用照片处理软件。
iPad也是不离身的。走在路上看看稿子,躺在沙发上上网闲逛,使用iPad都比使用笔记本电脑更方便。值得一提的是,出门在外想到什么数学问题时,常常找不到打草稿所需要的纸和笔;此时,来自FiftyThree的Paper和Pencil是纸和笔的绝佳替代品(虽然与真正的纸和笔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如果我只能在笔记本电脑里保留一个软件,我会选择留下Mathematica。借助Mathematica,我不但可以迅速完成一些简单的数学实验,还能制作出漂亮的图表和酷炫的动画。我的博客上几乎所有的图片和动画都是用Mathematica制作的。利用Mathematica还能迅速实现很多古怪而复杂的文字、图片操作。找出某个目录下所有文本文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四字词,只用几行代码便能搞定;按照主体颜色自动把1000多张图片放进不同的文件夹里,实现起来也只是几分钟的事情。
在玩弄平面几何时,GeoGebra显得更方便一些。我的博客上有少数几何性很强的图片,就是拿GeoGebra制作的。把GeoGebra里的图形变成图片,往往需要经过一些后期处理,例如在图中加入字母、数字之类的标记。这些事情都可以利用Pixelmator轻松完成。事实上,在处理单个图片时,我需要用到的功能并不多,因而借助Pixelmator都能很好地完成。批量处理图片,比如批量对gif文件进行优化时,使用ImageMagick则会更加方便。
一有空就在Reddit上闲逛。这样,我既不会错过互联网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大事,又能看到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东西。
另一个值得闲逛的网站就是Wikipedia。浏览这玩意儿可以说是根本停不下来。本来查的是高斯的生平,结果两小时后,浏览器开着无数标签页,最近一个标签页竟是ListofreportedUFOsightings。
读书学习当然也是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与电子书相比,我更喜欢纸质书;与译作相比,我更喜欢原版书。
NeatoBotvac85,比iRobotRoomba更好的清洁机器人。以前也曾经用过iRobotRoomba,但它的缺陷很明显:清洁刷经常会把地面上的灰尘扫到一旁,没法清扫到墙角的地方,行走路径没有规律非常随机,倒垃圾和维护机器本身都非常麻烦……后来开始使用NeatoBotvac85,瞬间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智能清洁机器人。
当然,这里面可能有些偏见。买iRobotRoomba买得早,问题当然会多一些。或许最近几代的iRobotRoomba已经成功地解决了上面那些问题。不过,不管怎么样,NeatoBotvac85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居家助手。
Linux,这是我常用且几乎是唯一的操作系统类型。
Evernote,新建一个笔记,然后使用Checkbox,这样做工作安排。FreeMind,思维导图工具,利于我梳理思维。
列举几个网站:
此外,在上文提到的「技能树」中,余弦还列举了其他站点:
WDMyPassPort。这块1T的移动硬盘主要给TimeMachine用。TimeMachine看着特没用,但真正用到时就知道它的好。它已经不止一次帮我找回错误覆盖和删除的文档了。另外TimeMachine还能完整的恢复整个系统。
编码:Atom/Sublime。用Atom主要是因为它丰富的组件。要Markdown预览?装个组件;要浏览二进制文件?装个组件;要vim模式?装个组件。但Atom在打开3万行以上的长代码时,会经常卡。要流畅?装个Sublime。
写作:MWeb。我用过最好的Markdown书写工具之一。首先在应用结构上,MWeb提供了可以嵌套的树状目录来组织文档,这就让它和Mou这种单纯的文件编辑器拉开了距离,可以用来写书和博客这种更复杂的东西。在细节上,MWeb也做得非常不错,比如你从外部拽入的图片,它会自动帮你Copy到Media目录;识别到图片标签时,会直接在页面中显示图片,而不用从文件名去猜是哪张。
绘图:Sketch。不说app,现在开源项目没个好看的Logo都没人愿意用了,所以即使对于程序员来说,Sketch也是用得上的。直接画矢量不习惯的同学可以纸上出草图后,在Sketch里边描线,它的曲线工具可以拉伸出非常顺滑的曲线。
鼠标和键盘共享:Synergy。Synergy可以将键盘和鼠标共享给其他电脑,最终的效果就是,你可以用鼠标在分别装有Windows、Mac和Liunx的三台电脑屏幕上移过来移过去,(部分系统之间)还能把文件从一个桌面拽到另一个,在需要同时操作多台电脑时非常好用。用久了有时鼠标移动会卡,退出软件重启就好。
录屏:OBS。这东西本来是直播用的,我主要用来录屏,因为生成的视频比用QuickTime录制要小,1920*1080分辨率录1个小时大概1G左右。我经常会把开发时(尤其是用到新的技术开发时)的整个过程录下来,回放时可以看到遇到的各种坑,写总结时可以直接从视频里边截图,非常方便。
网站的话,一般在Medium看创业趋势、在Dribbble学设计细节。
我最近在尝试使用的等宽字体是InputMonoCondensed,它主要会用在写代码和浏览代码,我还习惯用等宽字体看和写邮件以及IRC
阅读字体是AlegreyaSans,阅读的字体主要用在RSS阅读器(我个人使用的是ReadKit)、SafariReader的定制字体(CustomReader插件可以定制Reader模式的字体)这些需要阅读长文的地方。
MacOSX下完美的Unicode字符查看工具,可以根据UTF-16编码(10进制、10进制)、UTF-8编码来查找,或者直接复制粘贴字符进去,可以选择不同的字体查看该字符对应的字形,包含完整的Unicode字符属性数据库,可以自动下载安装Unihan数据库。几乎是每次开发和调试问题的必备。Linux下有gucharmap实现类似的功能,但要弱很多。
将TrueType/OpenType文件按照指定的表dump成XML格式,或者反过来,所以既可以查看也可以修改。非常方便分析OpenType的GPOS/GSUB特性查找表。这是一个命令行工具。更简单一点的TTF/OTF分析命令行工具还有lcdftypetools里的otfinfo,可以直接列出字体的特性,但没有细节显示。
FontForge。大部分TTX的功能也都可以用FontForge实现,虽然界面是基于Xlib的相对老旧,但它的功能实在是强大,不过我一般也就用来编辑字体的nametable和OpenTypefeature。
harfbuzz-ng提供的工具,可以用指定的字体、指定的OpenType特性,将HarfBuzz排版好的内容以FreeType渲染出来,方便对比测试特性字符串的布局正确性。当然,通常我还会用常见的浏览器、文本编辑器等来比较,尤其现在Firefox和IE10TestDrive支持OpenType特性指定了,测试起来就更方便。
fontconfig提供的工具,主要用来分析Linux下的字体匹配,在阅读它的用户文档之后,善用-v和-a参数,可以直接获得不少字体的信息。
Xcode自带的屏幕放大镜,用来分析subpixelantialiasing非常给力。别的平台下当然也有类似的工具,比如我在Linux下用KDE的kmag。
TheFontGame,KerningGame和lettershapinggame
AeroPress,做咖啡很方便。
很多笔者提到了Xcode、Sketch、Evernote、GarageBand等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根据大家在利器网站(liqi.io)的外链点击数据统计,读者们对于创造者们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更感兴趣。
其中,9月点击数最高的前五件利器是:(点击量依次上升)
除了以上五件,我们也很喜欢这些利器:
显示器:AOCQ2770PQU,27寸,2560x1440分辨率,带有DisplayPort接口故可以轻松接至Surface,只需要一根线即可。它额外支持USB3.0HUB功能,而且还内置了音响。尽管这两个功能都不是太好用——USB供电不足,而音响效果又比较差(因为音响功率小)。不过好在它可以继续把音频信号通过3.5MM耳机插口传递出去,而我又自己有一套更好的USB扩展方案。考虑到其不到三千元的售价和分辨率、尺寸优势,我觉得这款显示器买得物有所值。
电源:PowerCube是一种正方体状的插座。最大的优点是非常节省空间,很适合小桌面。比起一般的四插口插座,PowerCube的体积只有它们的不到一半大!提供了四个220V交流接地电源插口,以及两个5V2.1AUSB电源,内置空气开关,可以防止短路、过载发生。你可以选择它的墙插版(直接插在墙面电源座上),也可以选择带线版,它能将电源引至你需要的地方。
耳机:我用的是BnOBeoplayH8。H8带有ANC功能(ActiveNoiseCanceling,主动降噪),而且效果非常好。优于我之前所使用的几乎所有ANC耳机。当然了,价格在这里面也是有加成的……稍后会详细介绍。
耳机方面,Beoplay支持APT-X蓝牙音频协议,可以传输CD级音质的玄学(虽然在许多烧友眼中CD级完全不算玄学)。APT-X需要收发两端均支持才可以使用,好在几乎所有的WindowsPhone都原生支持APT-X协议,所以不会再有过去A2DP蓝牙协议那种闷闷的感觉了。当然,作为一款可以出街和旅行的耳机,H8的ANC效果也让我感到非常满意。自从微软活动多起来以后,我也开始飞机高铁连轴转了。这种时候能安安静静补一会儿觉真是格外珍贵。高铁商务座上打开ANC基本就可以与世界隔绝了。
中性笔和圆珠笔我用的是三菱SXN-1000型油性笔(的笔杆),外加Pentel的LRN-5(水性)和BLN-5(油性)这两种笔芯。
选择这一套装备,是因为SXN-1000的金属材质笔杆非常耐用,且手感很好。同时它还采用了三菱独家的Alpha-GEL橡胶笔握。这种特殊材料可以极大程度缓解重文字工作时,手握笔处的疼痛感,因为它极其柔软,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手与笔之间的压强。非常适合重文字工作者——例如,高中学生,或者勤奋刻苦的大学生……
同样,Pentel的两款笔芯也是经过我重重挑选的优胜者。LRN-5适应几乎所有的书写纸张表面——即使是被手上的汗污和油污污染过的纸面也可以书写的非常流畅、不断墨。这对于重文字工作者来说显然也是极其重要的属性。这两款笔芯的唯一缺点是不防水。
钢笔我个人使用的是Pilot钢笔。我要先放个地图炮:LAMY(Safari和Al-star等)对中国人来说不是好钢笔,LAMY可替换的笔头不适合包括英文、日文和中文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书写语言。尤其是在中国人日常的书写尺寸上,LAMY笔头都太过拘谨了。很多时候我们使用的都是5mm、8mm、至多11mm左右行高的笔记本、作业本。而这对头粗则墨如泉涌、头细则刮纸似银枪的LAMY笔头来说实在不合适……
其实我也不知道中文互联网什么时候突然迷恋上并不怎么好的LAMY钢笔的——但事实上,不论是写英文、日文还是中文,LAMY笔的粗细都极不合适,且难以出锋(因为它是球形笔尖)。而LAMY的极细笔尖又有严重的划纸现象,所以它真的不值得中国用户追捧。每当某些网站/帖子放图时故意搭配一支LAMY笔时,我就会不禁想起在星巴克自拍的孩子们。
相比之下,来自日本的Pilot推出的钢笔笔尖就好多了。它适合书写娟秀的东亚文字,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写出漂亮的日常斜体英文,而且价位非常合适。
手写笔记本,我使用的是Leuchtturm1917系列。它比Moleskine有很多优点,比如说洇墨极其轻微(因此可以兼容更多的笔,包括中性笔和钢笔——后者和Moleskine几乎绝缘),比如说赠送分类标签贴,比如说更宽的书写幅面(这样可以增强书写稳定性,降低换行频率)。价格的话则和Moleskine比较相近。基本上Moleskine有的它都有,Moleskine没有的,它也有……
哦,忘了说了,我是个前Moleskine重度用户,从中学至今有十几本(并没用完)的Moleskine笔记本和数本(即将用完)的Leuchtturm1917笔记本,因此自觉我的比较是很客观公正的。
Zune桌面版:Zune是一款UX几乎完美的播放器。当我说UX几乎完美的时候,我是说其它播放器的UX都完全不能相比——当然也包括Mac版iTunes了。只有Zune用户才知道这是一款多么有情怀的桌面同步软件。其丰富的动画效果、炫丽的光影特效,深刻影响了之后的XboxUI设计。它的失败,大概是时代的悲剧。时至今日我仍然会尽量推荐大家感受一下这款早在数年前就停止更新了的软件:它的超前,跨越了时代。举个例子,2011年开发结束的Zune,它支持高分辨率屏幕。
我还是个ZuneMusicPass/XboxMusicPass/GrooveMusicPass用户。虽然名字一改再改,然而这项服务确实是真正为音乐爱好者而推出的良心服务。它就像是iTunes音乐商店的自助餐版,同时还赠送了一份Spotify高级订阅。这是我第四年续订MusicPass了,只要它存在一天,我就会一直使用下去。
系统类,绿色版软媒魔方:这套工具非常全面,非常良心,非常实用而且完全免费。涵盖了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系统小tweaks。例如,它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可以免费把高清png转换为高清ico的软件。高清ico可以用于大图标的显示。通过替换高清ico图标,可以解决很多老旧应用的图标丑陋问题。不过,软媒魔方有一些小小的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流氓」行为,如果你很介意那么你应该注意一下,以防中招。
工作时用一台27寸视网膜屏幕的iMac。
外出时用一台13寸的视网膜MacBookPro。尽可能兼顾性能和便携性。
我用Dropbox做多台设备之间的同步,如果网络正常的话,它非常完美。
做网站或app的界面时,我用Sketch,它非常赞,虽然目前有越来越臃肿的趋势,但依然是界面设计、制作的绝对利器,我也买了SketchMirror,用于在iPhone上实时预览效果。
我需要做的视频主要是录制屏幕操作,并配上语音解说、字幕和部分屏幕效果,Screenflow恰好满足这个需求。
SearchBox是我自己开发的一款iOS极速搜索app,可以自定义添加各种搜索引擎,对于手机上搜索需求比较多的朋友来讲是非常方便和省时。SearchBox也是我每天最常用的app之一,推荐给大家。
公司内部日常会用的软件:
整体流程上,我们会先用Quip写需求文档,然后和大家讨论,确定之后,放到Trello里面,一般是设计师会开始设计,有初稿之后,放到BearyBoard上和大家一起讨论,拍板设计之后,工程师会在GitHub上建立相应分支,并按照Sketch里面的定稿设计图进行高保真还原,工程师然后会在GitHub上面讨论代码实现,最后通过Jenkins进行测试和部署到生产环境。同时生成环境有Sentry进行异常监控,有Statsd进行数据监控,通过Grafana和Graphite来展现这些数据。
我个人用的比较多的一些软件Emacs、Alfred、Dash、Chrome、BearyChat、iTerm2等。
近十几年以来,我一直在策划一种私人数字引用档案,我建立了一个21世纪版的备忘录。
DEVONthink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巧妙的算法。这种算法能检测到文本不同段落之间存在的、微妙的语义连接。这些工具足以解决过度优化导致的搜索引擎降权现象:只找到与「狗」有关的词条,而忽略与「犬」有关的词条。DEVONthink这样的现代索引软件可以通过跟踪同时出现的词语的频率,来发现不同词语之间的关联。这种方法可以建立起不同想法之间的情感关联。
灵感变成创意前,要经历一个缓慢的等待连接的过程。
我对文具比较感兴趣,可以说一见到文具就走不动了,笔、美工刀、便签、印章等等。国产的英雄和晨光,国外的LAMY、Franklin系列都很不错。其他的文具一般比较倾向无印良品的。我也会收集各种本子,比如Traveller’sNotebook、Moleskine。
TextMate。其他语言的编程,基本都用TextMate。它是当年号称最贵的编辑器(不是编辑器本身贵,而是许多人因为这个编辑器买的苹果笔记本)。
Dashboard小挂件HashWidget。我一直用了好几年,虽然现在停止维护了,但是完全不影响使用,可以很快速的计算MD5、SHA、Base64、URLEncodeing,也是一个程序员必备的利器。
Git客户端Tower。我比较懒不太习惯用命令行搞Git。
Alfred。快捷工具+搜索,必备。
Mou。这个不必多说了,非常棒的Markdown编辑器。ps.Markdown是FIR.im团队的官方文件格式,除了特殊需求比如财务和设计,不只是开发,人事行政市场的同事也都必须使用。
浏览器插件MarkdownHere。它能在任何的输入框里渲染Markdown。
管理协作类:
2advanced,这是一个改变我审美观的网站,现在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但是在十年前它绝对算当时顶级的设计和动画实现了。
这个就是前面说到的,Moleskine。一本口袋大小的Moleskine,很大程度改变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其实也并不一定是这个牌子,一个空白本子就可以)。我认为纸笔的捕捉速度是最快的,在你打开手机解锁打开app的时候,可能已经把要记的事情忘了,而我已经记好了。自己总结了一套使用方法:
OSX上画原型用Axure,写代码和提交用Coda+svnX,设计用PS+Sketch,写文本用Mou+Evernote+Pages,阅读器是Reeder+Pocket,简单的常规化机械化的查询任务用Alfred+自己写的脚本,跟网络各种服务打通用IFTTT。
另外重点推荐两个小众产品:白噪音应用Noizio让你在静心写东西时仿佛独自置身雨夜窗棂,平心静气;系统增强工具duet让你的iPad在跟Mac相连后成为其第二块延伸的屏幕,方便处理很多事情(那派头有点像程序员或者华尔街证券分析师)。
iPhone上装了两百多个app,主要作为各种日常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最常用的是todolist应用Clear(可以跟Mac版同步,可惜没有官方安卓版)。最近百度外卖用得勤,还有个叫Biscuit的英文单词本非常不错,支持多端同步+语音朗读+导出到Evernote,我逢人都会安利。
能获得灵感的音乐主要是电子乐,比如中田康孝的作品(LiarGame的原声大爱)。电子与其他音乐流派的结合也很感兴趣,如:电子+古典的陈美的小提琴(由于小时候学过小提琴,对它的音色尤其依恋),或者电子+爵士/蓝调/摇滚。另外最近在听「DubaiChillLounge」的三张专辑,就是你在高档酒店大堂会听到的那种背景音乐,很典雅。
「MacBookProRetina15+RainDesignmStand」—for办公。不过打算换个最新的MacBook12寸,因为发现15寸的Mac即使再轻薄,放在办公室也无异于一个台式机,尤其再配备上较有设计感的底座支架。如果你在寻求一个合适的笔记本支架,我推荐RainDesignmStand。
「晨光钻石头全针管中性笔·彩色」—平时一定会用笔和纸整理思路和记录生活。我也尝试过包括百乐、MUJI,个人追求的是书写流畅快、摩擦小、线条不粗。晨光这款的特点是笔杆以及笔头都较纤长,线条大约在0.4,尤其是彩色色调亮丽,对比黑色会弱化整页字迹的凌乱,书写后阅读体验舒适。
「九口山笔记本」—只爱用白色本,对比Moleskine,做笔记类型的本子纸页太薄,翻页会透,绘画用途的本子纸页又过厚,九口山对于书写刚刚好。
「Chrome+花瓣、印象笔记、红杏FQ插件」—工作中浏览查找性质的内容较多,选择Chrome就不多说,使用插件跟开外挂一般。对于产品而言,及时掌握一手的国外互联网咨询尤为重要,这里严重推荐红杏FQ插件,它是按需FQ,百度和Google之间几乎零切换,本人几乎是逢人便种草。
有个名为ZoomR24的调音台,主要是录节目用的。
另外我觉得我真是Zoom的忠实用户,手里还有一个ZoomH4n,这是用于外出录音的东西,但是由于这个话筒是电容话筒,过于敏感,发现在某些时候,它的录音质量反倒不如现在的iPhone6Plus。
软件有几个比较常用,GarageBand,剪节目用,偶尔也做一些音乐动机。实际上坏蛋调频播放的背景音乐当中,有些是自己做的音乐,只不过我一直没好意思往外说。
用Pages写字这个事儿就不说了,但是我更多用的是苹果里面的便笺,因为它是一个浮出层,我可以看着视频或者PDF文档的时候,同时记录一些想法,只有这个便签,不会被切换到另外一层。
再有就是一个叫做Abbyy的东西,在它半价时花400多买的软件。因为我个人有阅读障碍,必须得有个声音在旁边朗读出来文档内容,我才能看得下去。这个软件就能把图片上的文字解析成文本,然后再用苹果电脑里的语音或者iPhone里面的语音功能去朗读。Abbyy的口号是世界上最好的OCR软件,我觉得他们没有吹牛。
LenovoYoga11。实在喜欢360度翻转一秒变平板的设计,11.6寸超极本出门单手拎毫无压力。
工作上使用频率最高:
私人生活:
在公司,电脑是15-inchMacBookProw/Retina,显示器27-inchThunderboltDisplay,键盘DasKeyboardModelSforMac,Anker无线直立鼠标,耳机BeoPlayH6,站立电脑桌StandDesk+站立垫Standingmat。
在家,电脑是27-inchiMac,键盘、鼠标与耳机都跟公司一样。
MacOSX端:
ios端:
电子类:
非电子类:
JBLGO便携小音箱。这个小东西是有一次在秋叶原随便逛一个电子器材商店时候看到的,完全符合我需要的好东西,真的非常小非常轻,放在口袋里都可以,价钱也便宜。而音质也相当不错,各种评测以及我自己的体验都证实了这一点。
DELL图形工作站
天文观测星空,还要用到特殊的器材,比如望远镜、CCD、光谱仪等等。这些东西听上去专业,其实很简单。大望远镜和小望远镜没有本质不同,只是因为过于庞大和精密需要考虑一些不同的细节。CCD就是数码相机成像的元器件,把望远镜看到的记录下来。光谱仪就是一个光栅,把白光分解成彩虹,形成光谱。
基本的操作系统通常是Linux,不同的发行版都有在用。
数据处理会用MATLAB、IDL、Fortran(一个老古董了)、Python(这个新近流行)这类的科学计算程序,当然脚本很多都要自己写。
我通常需要下载和存储大量数据,下载利用FTP和Linux自带的一些小工具。
读论文离不开AdobeReader,写论文离不开TeX系统,常用的软件是Kile。
另外我还常用到一系列虚拟天文台的工具,比如Topcat(处理表格)和VizieR(星表融合平台)。
LAMY牌的钢笔,我一直在用Safari型号纯黑色款。我一直觉得最好的电子记录app也比不上钢笔+本子这种方式更好用。喜欢书写,应该是值得推荐的事,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
日常梳理思路用DayOne,但写完之后大多数会移到Quip里供讨论;我用DayOne写各种笔记之余,也会阶段性整理为更长的文件存到Evernote里,不过最近用了Quip感觉更方便一些。
用Wunderlist做checklist;
用知乎学习很多不熟悉的领域的知识,及用户调研;
工作时用Mac上的SelfControl关掉自己喜欢玩的网站;
还用某漫画软件、某轻小说软件,用着Pocket保存文档
最近有用一款叫HeadSpace的iOS应用引导自己冥想,也用AppleWatch的运动功能监测自己的日常运动量,用Fineck颈环监测自己一天低头多久。
多用纸笔,把任何想法随意的写下来然后再连缀,少用电脑(特别是能上网的)。
音响:Sonos
还有一些智能家居产品,如Yeelight智能灯、小米智能家居套装(网关、门铃、门窗感应器)。
因为我的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输入(包括大量的新闻阅读、采访、摄影),二是输出(独立写作、和其他记者编辑的协作、图片处理),因此无论是手机还是工作用的笔记本,都必须先解决这两个问题。
采访中涉及录音,我最常用的是RecApp,因为可以实时打点,后续听录音时可以方便找到采访对象在多少分多少秒有过精彩言论,还可以在多对象连轴采访的时候快速变换颜色区分录音区块,后期使用的时候好找;日程管理主要还是在GoogleCalendar上完成。
输出:写作主要还是在笔记本上进行,常用软件是Ulysses;无论是手机还是笔记本上,最常用的工作协作工具是Slack,我们会在上面沟通大部分选题安排;Skype也是我们每天使用的软件,每天早上开会用;另外的就是Evernote的共享笔记本,协作平台Trello也会偶尔使用;图片处理我用比较轻量级的Pixelmator。
MasalaChaiLatte印度奶茶,一般是由姜、丁香、肉桂、豆蔻、红茶叶做成的茶包冲泡,然后加上牛奶和少许的糖做成,目前也有现成的茶包卖,Teavana就有。
我用的操作系统当然是OSX,能升级成多新就升级成多新。写东西就用Pages,做表就用Numbers,做演示幻灯片就用Keynote。处理图片用Photoshop,整理我的照片用Lightroom。我们会用有道云协作修改和讨论稿件,会混杂着Tower和Teambition来做选题管理和任务管理。
我一度喜欢尝试各种软件,那是在我精力充沛的时候,这个爱好让我学会了Photoshop、Premiere、3DMAX和一系列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也曾让我的电脑无数次崩溃。不过现在,我偶尔会玩玩FinalCut、GarageBand和SkecthUP什么的,这其中尤其要说说GarageBand,我用它接电钢琴自学钢琴,那里面的课程还都挺有意思的。
画笔用rOtringRapidPro0.5与MUJI2mm铅笔画草稿,笔芯是Staedtler的。勾线笔用吴竹防水勾线笔02棕色与Copic勾线笔0.3棕色(勾线笔一定要水平放置以免出水不畅)。水彩画笔使用频率最高的有VanGogh#4、Princeton#1-#8、Habico#1、daVinci428#0、AlvaroCastagnetNeef117(红胖子)、RaphaelKolinsky5、吴竹自来水笔M。
颜料是SchminckeMaster12色固体水彩,申内利尔固体水彩,荷尔拜恩自配色,凡高自配色。通常来说都是几种颜料混用,外出旅行作画会带Schmincke的固体水彩,颜色漂亮使用便捷。以下提供个人的配色参考:PhthaloGreen,LemonYellow,ManganeseViolet,OxideGreen,YellowOchre,Cadmiumredlight,VenetianRed,PermanentCarmine,SepiaBrown,UltramarineFeinst,IvoryBlack,PrussianBlue,SapGreen,BurntSienna,RawSienna,PayneGrey,ShadowGreen,CadmiumOrange,NeutralTint,TurquoiseBlue,Lavender,Carmine.
画纸是Waterford,Arches四面封胶本,全能画纸。
笔记本是九口山裸装本,可以平摊,主要用来记录灵感和草稿,画画很方便。
画材就是以上四种。
通常会用铅笔在笔记本上记录灵感和创作草稿,纸面作品创作完成后扫描进电脑,通常会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处理,让电子稿件更贴近原稿。如果是为客户制作Logo或者是画册时,也会用到AdobeIllustrator和InDesign。寻找灵感的话有Behance的手机app,里面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和插画师的大量作品,很赞的一个设计师社区。
一个Loft式的工作室和一张足够大的桌子,桌子面对着明亮的窗户,外面可以看见花园或者森林,这样的工作环境应该会让我灵感满满吧。工作室里面有一个休息区,休息区有一张软绵绵的MUJI懒人沙发。没事的时候发发呆放空一下大脑也是极好的。
飞利浦HX1610电动牙刷。使用电动牙刷之后你会觉得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好好刷牙,配合良好的刷牙方式可以减少牙石和蛀牙的发生。毕竟见牙医是件不太痛快的事情对吧!
动画制作最主要使用的还是Maya,比如骨骼之类的就可以直接在Maya上设计。三维部门雕一些类似头像等元素的时候也会用到Maya或ZBrush。而毛发就是用Houdini来处理的了。
我们会用Shotgun管理镜头的分配工作。我还会用MindManager来做头脑风暴。
平常因为要经常订电影票和看影评,所以会用时光、猫眼这样的应用
看电影或自己表演。如果是动物的话,我们会去线上找动作素材,BBCMotionGallery就有很多熊、老虎、鹰等动物的素材。
QuirkyUpwrite:官方宣称可以做手机支架和手写笔,手写笔的功能不敢恭维,但仅用作支架的话,太好用了,随时随地可以把手机或iPad支起来。如果你有阅读或者观看视频时手里做点别的事情的习惯的话,我相信这绝对适合你,此外,如果你对躺在床上用电子设备不排斥的话,这也是个绝佳的工具。我总共买过四支,送人了两支,自己用丢一支,还有一支在吃饭时被朋友抢走了,决定再买一支。
森海塞尔的momentum耳机用于工作时听音乐,运动时用Jabrapulse无线入耳耳机。
KindlePaperwhite、AppleTV、iPadmini、PlayStation4是生活中最常用的
比起手机还是更喜欢用相机记录生活,现在在用的是FujiX100s
Evernote,Sunrise,Pocket,Chrome,这是我每天一定会用的工具
Keynote是设计提案的利器,除了普通的内容展示功能,你也能用它直接绘制交互图,制作可交互原型,甚至制作交互流程的动画展示;
Sketch3是除了Ai和Omnigraffle外,我现在最常用的设计工具。从绘制原型图到视觉设计到切图输出都能胜任,配合SketchToolbox提供的各种自动工具更是能让日常工作高效许多;
UXPin也是一款不错的在线制作交互原型的工具;
Pushbullet是跨平台双向文件传输工具。如果你同时使用Mac、ios和Android又想要在设备间无线传输图片、文字,那么你一定需要这样的工具。
第一次发现jobbatical就被它打动了。也许将来我会尝试这样的工作方式,一边旅行一边工作,通过旅行而成为一个经验更丰富的设计师。
我平时看的东西很多很杂,几乎不限领域。有趣的事物太多,你总能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学到新知识,得到设计灵感。常看FastCompany,Pinterest,Medium,TED,MONO。
世界迷雾,会想要使用一生的应用。整个世界笼罩在迷雾之下只有亲身走过地方的才会显露出来,你需要用真实的人生去完成探索世界的游戏。
键盘和鼠标:
公司的电脑上分别换成了HHKBLite2和罗技RX1500;家里的键盘是DasKeyboard青轴,鼠标是罗技PerformanceMX。之所以不在办公室用DasKeyboard主要是因为太响了,我敲键盘力度又比较大。HHKBLite2声音不大,虽然是薄膜的。不过键程较长,手感不错。其独特优势是左Ctrl键天然就在CapsLock的位置。稍微有些不方便的是为了缩小体积,F键都需要用Fn+数字键实现。关键是便宜,我在日本买的,记得在五六千日元之间。静音机械和电容键盘固然好但是实在太贵了,创业成功和在各土豪IT公司工作的程序员或许觉得不是问题。
耳机:
耳机常用的有B&WP5、HiFiMANES100、PhilipsSHP9000(接一个耳放用)。原来在美国和菲律宾的时候居住面积比较大,有一套书架音箱系统,现在就住一套单元房,放大音量音乐会吵到邻居,也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相机:
松下GX7和宾得K30两套系统。
图像预览与处理:
社交/视频软件:
音乐:
网络存储:
输入法:
词典:
Windows下其他小工具:
W-izMouse:让鼠标滚轮在当前鼠标所在的窗口下而不是激活的前台窗口下工作,同时浏览几个文档时非常有用。
手机/平板其他小工具:
学术文献整理:
向所有科研界的同仁推荐Zotero,比Endnote实在强太多。(我自从这个软件2009年左右基本成型开始就向所有身边的同学安利这个东西,但是一直收效甚微)。不论怎样,目前EndNote还是科学文献管理和论文写作事实上的标准。其优点是支持几乎所有的期刊引用格式,标题大小写、期刊名称缩写等处理得都很好。缺点是体积庞大臃肿、正版价格不菲、不适合互联网时代(如:从网页向数据库里加文献颇为不便、没有共享和云同步等新型功能)。
其实我想说舒服的床和枕头……如果指传统意义上的工具的话,Rotring和Lamy的笔可以推荐。如果还用笔的话还是应该花点钱买几支不错的。我觉得笔最重要的是重量和重心造成的「贴手感」。
自动铅笔的不二之选应该是Rotring600(二三十美元),全金属构造,子弹上膛一般的手感。Rotring便宜一些的自动铅笔里也有不错的选择,比如样子很卡通的Core。在美国的时候用过SkilcraftFidelity,极便宜(三四十美元一打),可惜陆续丢失了,现在在意大利也不好买了。
圆珠笔是最常用的,5到10欧元价位内有很多款Lamy都不错,去瑞士的时候看到了传说中的Carand’Ache849,出血30瑞郎买了一支WWF涂装的,还算满意。
早期工作使用SonyVAIO系列的笔记本产品,从2002年开始使用PowerBookG415”Ti的笔记本后就成为苹果的忠诚果粉,几乎使用过所有的Mac机型。而最近更换的是一台深空灰的新Macbook。其他设备基本上也都是苹果的系列产品,如iPad、iPhone、AppleTV等等。而音乐产品上我个人比较喜欢B&O,在用的有H6、H3耳机还有Beolit15无线音箱。
除了Adobe系列以外,主要的办公软件是iWork系列而不是Office系列。主要原因是iWork系列的体验在Mac上更加流畅,包括Keynotes、Pages、Numbers。
除了这几个常用的软件以外,Evernote印象笔记是我使用率最高的工具,我已经是多年的Evernote白金会员,因为需要经常在多设备多平台上进行信息和资料的交互以及整理。我过去使用的是国际版,去年刚刚迁移到印象笔记,主要的原因还是国际版的访问速度问题。剪辑网站资料我主要利用Chrome+印象笔记·剪藏扩展来完成,非常高效方便,不管是图片文字还是链接都很轻松的剪辑并收入笔记中。除了剪藏以外我用的最多的是利用摄像头采集功能来采集卡片、名片或者是文档。因为采集到Evernote后你可以直接搜索到拍摄下来内容的文字。这大大方便了我的检索的需求。非常给力的功能。
除了记录工具以外还有一款常用的工具是MindNodePro,这是一款很优秀强大的跨平台思维导图软件,它的专注性和灵活性很强,是进行头脑风暴和组织规划事务的绝佳工具。
工作上的第三方协作工具主要使用Chrome&Things&Google服务。其他工具基本上都是使用苹果自己的工具包括iCloud服务。而针对系统有几个推荐的工具,包括反垃圾邮件的插件SpamSieve,清理Mac系统的CleanMyMac,Windows虚拟机Parallels。
关于项目管理和协作平台,主要使用Tower来做项目进度管理和跟踪。
简单纯粹并且融入自然中,因为这样可以提供一个安静的思考的空间。如果可以在森林里面建一个融入自然的工作室应该是非常美妙的事情。另外不管在哪都必须有台De’Longhi咖啡机和无限畅饮的气泡水。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和一帮有理想的设计师在一起,不管是什么领域的设计师。
那我觉得那必须是一张HermanMiller的椅子。因为大多数人都忽略了拥有一张人体工学办公椅的重要性。所以加入eico的每一名设计师,你过来后第一件事就是选一张属于你自己的HermanMiller工作椅。
TOSHIBAdynabook,它的Qosmio系列很棒,映像与音响到位,非常适合我一个人写作时的状态。外出时用iPadAir,工作的联系和写下临场时的所想所思很方便,其实用iPhone一定会更方便,但屏幕小,对眼睛不太好的我来说,看上去吃力。所以无奈,只能如此搭配。另外,由于工作需要,经常约人谈话或者采访人,常常使用Gakken社的Echosmartpen,这是一种把声音,图片与文字汇集为一体的智能笔。用它录音后,可以形成文字,而同时把笔尖点在所需的文字或图片上,即可还原成声音,这个很牛。完全解决了确认对方说到哪儿和说了什么时的要求。但有一点很重要,跟这支智能笔配套的是一种特殊的纸,其他纸张对智能笔无感觉。
还是刚才说的Echosmartpen,尤其是业内人士,如果用熟练的话,活像一名秘书
我用Chrome的LastPass来管理密码,SwitchyOmega用来管理FQ用的代理。其他扩展还有EvernoteWebClipper、AdBlockPlus、QR-CodeTagExtension、Rapportive、RemoveRedirectsforGoogle、Tampermonkey。还有自己和同事写的一些script,比如有个同事写了一个script在GitHub上的用户名旁边显示公司同事的真名。
邮件用Mailbox(Mac/iOS)。用OmniFocus(Mac/iPhone)管理待办事项,其他用得比较多的软件有Keynote、OmniGraffle、LaTeX、Evernote、Skitch、TextExpander、Emacs、DayOne、网易云音乐、Telegram。我们公司用GoogleAppsforBusiness(Gmail,Calendar,Docs)、GitHub、Trello、BearyChat比较多。另外我们也基于LeanCloud平台开发了一些内部使用的应用,包括周报、通讯录、请假系统、报销、技术支持系统等等。
我比较喜欢看回顾真实经历以及传记类型的书,还有科幻小说,不喜欢看鸡汤(尤其是创业鸡汤)类书籍。过去几个月看过的比较好的书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不需要推荐,比如TheHardThingaboutHardThings、FoundersatWork等等。像BehindtheCloud、WorkRules、Onward、ZerotoOne之类的,个人觉得只有部分内容比较好,整体不觉得特别好。现在在看IsaacAsimov的Foundation系列以及AshleeVance写的ElonMusk的传记。
电脑随身,需要一个完美背包。现在使用的是OSPREYFlapJackPack/CoolGrey。电脑仓可容纳15″笔记本,防水。零碎物品整理袋和储物袋分开,侧兜可放置水瓶和其他杂物,分区清晰。软背负,轻便透气。简洁的翻盖设计,缓和了主流商务包拉链设计的僵硬、笨拙。还有可更换的三色织带。容量25L,腰带胸带俱全,应付短途旅行也绰绰有余。
我是狂热的摄影师、制造者、旅行者、父亲、骑行者、设计师、哲学家与阅读者。我思考技术哲学,并以写作谋生。最近完成的一本书是有关天使与机器人的漫画小说,叫做《银绳》(TheSilverCord)。我是《连线》(Wired)的创始人之一,也曾是《全球概览》(WholeEarthCatalog)的编辑。同时也在更新博客CoolTools,它已经持续更新12年了。
一台四核配置的MacG5,外接两个巨大的CinemaDisplay显示器,对,两个。旅行时会带一台小巧可爱的11英寸MacAir,我太喜欢它了。
旅行包内有一副BoseQuiet15降噪耳塞,即使在航班上睡觉时也会戴着它。它很小很轻,能隔绝外部的声音,比如飞机上的噪声。目前佩戴的感觉还是很舒适的。还有一个小小的FenixAALED手电筒和一台旧3GKindle。当需要做演讲的时候,会带上一个LogitechWirelessPresenter用来遥控幻灯片,还有一个MacVGA转接头。
我的丰田休旅车没什么好讲的,里面有一个GarminNuvi1300导航仪。我会用iPhone来听一些podcast与有声读物。我的大部分「阅读」就是在iPhone上完成的。
正式拍摄时我用的是LumixFZ150,它是一台24X超大变焦的相机,相当于有一个600mm的镜头。它非常轻,而且结构紧凑。我并不嫌弃随身带台单反,要知道过去几年来我都要带着两个单反和五个镜头,那才是真麻烦。
一般会开这些应用:Postbox(邮件应用)、Chrome、Word、PowerPoint、Lightroom(照片处理软件)、Tweetbot、备忘录、Scrivener(写作软件)、InDesign(排版软件)与Evernote。我用TimeMachine把备份保存在一个移动硬盘与两个(对,两个)云端服务器上,分别是BackBlaze与Crashplan。至今我还没有丢失过任何文件。
我的大量的工作其实是码字,而且不需要格式。前期各种修正的源文本反正需要在后期重新通过其他软件成形,所以我的基本工作流程都是用markdown格式。也许是OfficeforMac的难用使我更痛恨微软,除非是出版社的协作流程里执意要求,我是不会用Word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文字处理软件的。
成也Adobe恨也Adobe,平面设计里无可替代的软件套装。即使Photoshop的大眼睛和Illustrator的女神都已经消失,但最终的作品还是需要通过他们做出来。而随着使用中文版InDesign的深入更加意识到这只不过是日文版的一个翻版之后,就更坚定了继续中文字体排印基础工作的决心。
毛笔,而且最好是中楷狼毫,不仅弹性好,而且大小字都能写。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我们这一代是从真实的墨汁毛笔到纯桌面排版过渡的一代。当年我们所谓做设计需要的是粉笔字、美术字、颜料画笔。我至今在设计文字标识的时候,还是会拿出毛笔先写先画,然后才会在电脑上润色加工完成,而不是像新一代那样直接从电脑上新建一个文件,拿鼠标用钢笔工具开始点。对于我来说,虽然做翻译码字的工作可以全部用电脑,但是设计图稿必须从实际的画笔毛笔开始,而且我也相信有这种手感的驱动才能使创作更为人性。
B&OA9,给公司配置的音箱,纯为造型设计去买的,声音效果感觉很适合比较大的房间,在办公室很适合。
MindNode,一个做思维脑图的小工具,非常简单,梳理工作中的灵感非常有效,但最近发现Keynote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而且更加漂亮。
Luoo.net,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小众音乐聚合,他们也有自己的app,编辑的品味与码字能力一样让人欣赏。
gregmelander.com是我在微软的艺术指导的个人收集网站,想法,音乐,创意,没事我就去看看,除了有非常多很棒的内容外,最重要的是励志!一个干了几十年创意的人还能这么有激情。
胶片相机:它让我慢下来,理解照片对我的意义。推荐ContaxT3
AKG系列耳机11副,Sennheiser监听耳机两副。嗯,我很喜欢耳机。AKGQ701很早就买了,当然现在有了进化版本的K712,K812等型号,但它仍然是我最喜欢的耳机,如果音源品质足够好的话。出街的话我用AKGK551,主要是舒适,然后纯黑足够低调,全包的隔音效果也很不错,音质也是AKG家族少见的有重低音方面增强的型号,当然预算更少的话其实AKGK545也是很好的选择,而且更小更轻便。监听耳机以前我就用Sennheiser的HD202,但由于录播课时漏音过于严重我又去了他们旗舰店然后试了一下午,最终选中了经典型号HD280PRO,到目前用过漏音最少的耳机,佩戴也很舒适,非常喜欢。
给刚刚开始录播客的朋友建议,如果预算不宽裕,最好就用iPhone原配的EarPods,我和海龙实验已久,发现它的降噪效果简直逆天!
录播客的话筒之前是和很多人一样的BlueYeti,但发现这东西收音太强,后期底噪偏大,就是说对录音环境要求很高。后来由入手了BlueNessie这款同门师弟,目前没有明显缺点,但电容麦克风对后期处理要求相比动圈麦克风较高,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以后估计还是会用动圈。Shure家的经典型号如PG58等我都想试试。
iOS上也推荐一些常用的吧:
看书。
听播客:
暴走中也会有很多好点子。
泡Twitter。
旅行。
写日记,这么些年我觉得最好的习惯。
PanasonicNH45-19T4.5KG烘干机,当然有更好更贵的选择,但这台真是不错。我几年前开始觉得晾衣服是一种很不正常的行为,这辈子不用烘干机你都不知道什么是生活……当然还有洗碗机,还有……总之就是怎么懒怎么来!
作曲编曲混音等90%都是在LogicProX这款宿主上完成,因为它的性价比和所包含的插件几乎可以让人“只花199刀就可以开始专业的音频之旅”,让人难以割舍。不过做针对视频的音频编辑部分现在已经转移到了MOTUDigitalPerformer8,它强大的文件管理功能和近乎强迫症一般的工作流设计,在针对有大量音频文件的工程有非常强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管理文件和自动存档上),感觉像是做给程序员用的音频宿主……而且它自带了计算转场之间BPM测算的功能,对影视配乐来说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内好像用的人不多,这里安利一下,因为从版本8.0开始也支持Windows平台(之前只支持Mac)。
简单的视频和特效制作的话用的是FinalCutProX和Motion5。游戏音效制作的话是FMODStudio和Wwise。其他常用的工具包括苹果iWork套件,iCloudDrive,Aperture等(基本是个因为苹果的工作流而捆绑在苹果软件上的果奴啦。不过浏览器还是一直一直在用Chrome。
有时走在路上脑子里出现一段旋律的话,会冲进厕所或者没人的地方哼一哼用iPhone上的应用PropellerheadTake录下来,还是挺管用的。听到什么珍稀的环境音效的话,就用SonyPCM-D50录下来,曾经有人说录音棒之于录音师就像相机之于摄影师,其实音频工作者也很需要记录瞬间的。
Mac平台上有几个我特别想提一下的软件。一个是Papers,管理论文再也没有更优美和更方便的解决方案了。不过我的Mac版和iPad版同步的时候,以及和Windows版同步的时候都有不少问题,目前还只能用手动拷文件的方式来解决。
一个是DayOne,我现在还在上面完成大多数的写作任务,然后放到其他软件里去排版。DayOne就是让人觉得写作是一种愉快、优雅的体验,少就是多的理念在这个应用里体现得最充分。不过没有安卓版真的是一大硬伤,目前我只能在安卓上的DayJournal上写好内容然后导出到DayOne,很不方便。DayOne的另一个缺点是只能放一张图,表现力不足。
iPad上的Noteshelf特别适合处理PDF上的手写笔记,PDFExpert则是读论文神器,既方便做笔记又方便在原文档加入新内容,特别适合学术阅读,我在上面读完好几十本书了。
多看阅读有个很有用的功能,就是跨平台同步你的书(包括其中的笔记),同时还可以把你在书上的笔记同步到Evernote中。这个功能使得阅读和笔记都变得非常有效率,这也是我喜欢拿手机和iPad看书而且能够少做重复工作的关键。
有很多副耳机,Beats,Bose,森海塞尔,但最常用的是小米入耳式耳机,目前在寻找一款适合运动的无线耳机。
BreakwallProxy(你懂的)。Pocket(同步书签)。Scrivener(结构化写作的利器,参考《纳博科夫的卡片》)。Evernote。航旅纵横。虾米。
可调节高度的桌子和HermanMiller人体工学座椅
设计流程中也会使用Studio53做的Pencil做草图
非科技的生活类产品方面,我自己会比较迷恋经典设计的产品和比较小众的产品和品牌,一定程度上都些反科技的比较原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强的物件都能激发我的兴趣。比如LeLabo出产的Santal26蜡烛,包括Chemex的咖啡机,还有很多陶艺工作室出的陶制品(如加州的HeathCeramics),很多时候这些产品都是很又特点但也比较有真实质感的。
效率工具方面,我是Slack的忠实用户,几乎每天的工作都会需要这个产品进行和团队和不同任务组的沟通。在设计过程中建立designreviewchannel也是一个很管用的高效交流方式。我也会经常使用iAWriter、Wunderlist这类有些极简主义设计倾向的产品。37signals开发的Basecamp也是我经常使用的协作工具。
在处理复杂的设计问题时,我喜欢做合作设计——如引入工程师,产品经理等人做头脑风暴来一起解决问题。也喜欢不时改变工作环境,比如花一个下午离开办公室,在咖啡店工作几个小时来提高注意力。在温哥华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咖啡店有MatchstickCoffee和RevolverCoffee。
就推荐一个家里的娱乐设备吧,其实我自己很喜欢Google出的Chromecast,在很多时候在家需要音乐的时候就打开电视,把浏览器里的内容直接投射到电视屏幕上,同时电脑还能节省出来做别的事,是一个很方便和快捷的服务。自从用了Chromecast我就没有再用过自己的AppleTV。
装着Photoshop和Lightroom的CC套件,虽然也好久没用了。其他常用的大小工具包括Alfred2、看文档用的Dash、排列窗口用的Divvy、传输工具Transmit、虚拟机VirtualBox,最后还有Dropbox跟Steam。
主要的生产力工具是终端模拟器,在家是iTerm,在公司是Gnometerminal。偏爱的shell是zsh。一定会运行的工具是IPython。浏览器用Chrome,日常文字编辑用CotEditor。写程序一般用Vim,也会经常用一下Xcode或Eclipse。Arduino大概也算吧。
位置是瑞士琉森附近某处朝西南的半山腰。离住处30分钟车程,离市区20分钟。就在联邦公路边上,但是门前很少车。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混凝土、玻璃和钢。两层楼,五间房。阳台,露台,后院,天井。花坛,水池,车库。地暖,双层玻璃,中央空调,备用柴油发电机。
落地窗,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森林,琉森的灯火,四森城湖。在就近的帆船港里有艘船。
家具都是Vitra。专由ErikSpiekermann设计的公司字体。
五间房——
一间巨大的工作室,由三道高抵天花板、需要梯子的金属书架隔断成若干空间,四到六人一起办公,各占一隅,互相不能直接看到,但是可以感受到别人的存在,并且可以方便地互动。所有人都是MacPro。最大号ThunderboltDisplay,每人两台。至少。
一间活动室。组合沙发,书架。零食柜,冰箱。所有次世代游戏机,50英寸电视,两台。
一间会议室,能容下20人坐着。长桌子,投影仪,B&O音响系统。
一间厨房兼餐厅。开放式灶台,诱导加热炉,强力静音排风扇,双开门冰箱带制冰器,以上都是Miele。可以在僵尸入侵情况下支持半年的冷冻食品和饮料。地窖里有另外半年的。酒吧,Bezzera咖啡机。每周三中午catering。
一间储藏室,放档案,无人机,胶片相机,蓝光科幻,旧物。
车库兼工坊,可以保养滑雪板、修自行车和改装摩托。数控板锯,3D打印机。
地下室备有酒窖,消防斧,霰弹枪,日本刀,喷火器,GlockG17,电锯。天台上有Celestron望远镜,带寻星。院子里有烧烤架和砖砌烤炉,烧炭。
1Gbps光纤接入互联网。方圆100米内WLAN信号满格,802.11ac。
所有洁具和管线都是Geberit。
每天由瑞士清洁工打扫一次。
被问题难住会搜索,搜索不出来就和同事讨论,讨论不出来就看xkcd,或者翻feedly。平时会收集一些好东西,遇到优秀的代码会存在Github的Gist里,漂亮的摩托车放在Pinterest里,其他笔记放在Evernote。无聊的时候就去翻一翻,自己感觉有助于工作。
Leatherman是个做多用途工具的美国公司,他们宣布了一个手环叫Tread。这个手环由许多节不锈钢片组成,每一片上面都有不同孔径的螺丝刀头和扳手。我认为它是非常适合戴在男人手腕上的一块钢,而且可以带上飞机。但是至少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它还没有上市,所以我退而求其次,推荐VictorinoxManager瑞士军刀。长度六公分,可以挂在钥匙链上,开瓶器、镊子、剪刀都随时可以派上用场,螺丝刀质量非常好,可以拧眼镜腿和机箱螺丝,同时它还是一枝笔。我从高二开始用它,中间也不是没有换过其他型号,但最后都会重新选择回它。用上几个月,半透明的蓝色外壳上挂满划痕之后,它就成了手指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