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完了写不完了写不完了写不宀......”
鉴于很多小伙伴是第一次考研没有什么经验,已经上岸的铎子告诉大家,考场上真正恐惧的不是出到难题偏题(毕竟这种大家都不好写),而是写!不!完!
新传的题量在考研界是出了名的大,短短三小时要从思考到动笔写完洋洋洒洒五六千字。3小时,十几页纸,150分。在考场上,你能从容答完所有题目吗?考研还剩48天,现在我们做一个测试
答题提醒:
1.请勿看书或查资料,闭卷完成作答。
4.本次自测题目考虑到不同院校的不同风格,均以最基础最常见的题目为主,题型整体较为简单,符合大多数院校的考生用来自测练手。
名词解释:
两级传播(5分)
试比较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异同(15分)
论述题:
试论述算法推荐对新闻业的影响(30分)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两级传播(5分)
简答题:试比较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异同(15分)
一般认为,全球传播和国际传播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涉及的都是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但它们又有区别,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具体而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有以下异同:
一、不同点:
(一)传播主体不同,全球传播主体更为多元。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而在全球传播当中,在国家和政府间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里既包括各种各样的跨国活动团体,也包括以开拓世界市场为目的的企业,还包括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众多一般个人。
(二)传播内容不同,全球传播议题更为广泛。
二、相同点:
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发展都离不开跨国传播科技的发达。在卫星通信技术、跨国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发达和普及之下,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才得以形成,它们所带来的,是远距离传播的信息量与质的飞跃,以及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这为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发达奠定了媒介基础。
(二)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答题框架:
算法推荐指依托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阅读偏好进行跟踪,经过计算分析后得出用户画像,并据此进行新闻生产与分发。国内新闻软件如今日头条等对算法推荐进行了深度应用。算法推荐给新闻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其中既有消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以下我将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算法推荐给新闻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新闻观念: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
新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使受众地位不断提升,甚至转变为拥有自主的信息选择权利的“用户”。而当算法推荐走入新闻领域时,用户的地位就更高了。用户不仅是新闻的选择者、接受者,甚至是新闻生产和推送的“中心”,所有的新闻生产和推送都围绕着用户的兴趣和选择展开,新闻观念真正开始了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的转向。
(二)新闻采编:从基于“新闻价值”到基于“用户兴趣”
算法型媒体的新闻采编则以“用户兴趣”为主要基调,进行海量信息的自动采集和数据分析甚至进行自动化的新闻写作。在大数据背景下,收集整理用户关于使用场景、使用偏向和兴趣偏向等数据进行新闻整合和采编,新闻采写由基于“新闻价值”逐渐转变为基于用户兴趣,有学者认为这是“把关权力从人工编辑向智能算法的让渡”,今日头条式的“你关心的,就是头条”是其中的典范。
(三)新闻推送:从传统的“统一推送”到“个性化推送”
“算法推荐”式的新闻传播则注意到了用户的不同需求,针对用户过往的浏览记录,利用算法推荐,可以实现对用户画像的动态描述,进而达到千人千面,让每个生产者的新闻智能化精准匹配用户。基于算法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然后进行“个性化的推送”,不仅更好得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而且能用户增加黏性,提升传播效果。
(四)新闻人才:由“采写型人才”到“全能技术型人才”
随着新媒体时代尤其是以“算法”为主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化的信息和机器新闻并存,传统的“采写”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相反,精于大数据传播甚至算法设计等的“技术型人才”或者说是“全能型人才”成为需求导向,未来的新闻职业者除了采写编评等基本业务能力之外,计算机技术也将成为需求重点。
二、算法推荐的消极影响(大家可以选择其中2-3点进行阐释)
(一)算法推荐与用户隐私泄露的矛盾
“隐私权”是基本的人身权利,但在基于“算法推荐”的大数据时代,“隐私泄露”问题越发严重。算法的基本理念就是追踪用户浏览行迹,预测其兴趣偏好进行新闻推送。在这一逻辑下,用户的隐私在互联网环境下将极难保护。
中西方学者已经越来越多地注意到这一问题,甚至提出了“数据被遗忘权”这一概念(即用户有权删除互联网中涉及自己的数据信息)可见,用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存将是大数据环境下必须思考的重点。
(二)算法推荐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出现
(三)网络巴尔干效应凸显
算法推荐使得用户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将其他不感兴趣或者与自己兴趣爱好相悖的信息排除在个人信息接收网之外。相同的兴趣群体迅速聚合在一起,这些兴趣群体与另外一些群体之间形成了厚厚的壁垒,久而久之,社会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的小区隔,这无疑极大地弱化了群体的功能。
(四)网络群体的极化
基于信息茧房以及网络巴尔干效应,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交流会大幅度减少,群体成员拥有相近似的观点和看法,群体内同质的特征显著,这些群体存在着群体极端化发展的趋势,他们会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其他人或集体进行大肆辱骂等行为,特点是当事件涉及到公共利益时。
(五)主流价值观的消解
今日头条张一鸣一再主张算法没有价值观,并且强调今日头条不设总编辑。类似今日头条这样的聚合类新闻资讯客户端,自身不进行内容生产,依靠渠道优势来换取媒体和自媒体的内容供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今日头条本身没有价值观。但由于平台编辑把关缺失和内容审查的后置,导致传递不同价值观的内容被机器分发给不同用户。当机器有着人性深层处猎奇、低俗等需求的驱动时,个性推荐的新闻在价值导向和质量上就难以保证。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算法技术的本质是人的逻辑运行,因此,对算法推荐的综合治理要从人出发,既要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治理,还要提升用户网络素养,通过综合治理消减算法推荐对新闻业的消极影响。
答完题目,来看看大家都存在哪些问题?
在这个阶段,存在以上问题都是正常的,请大家不要焦虑,更不要因此摆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对症下药,最后48天,你完全可以创造奇迹
对症下药:想写完务必记住这5点
1.抛弃所谓的“完美主义”
经历了前期和中期知识轰炸,大家的小脑袋里有好多新知识、新框架,热点专题背了很多,答题方法也看了无数,有没有用不知道,顾虑倒是多了很多:这个名词解释概念是哪一年提出来的我必须想起来!我开头要怎么写才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要用哪个案例才能和我的论点完美契合?我的小标题起得也太普通了吧......想来想去,答题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考研是选拔性考试,速度+质量=上岸,二者缺一不可。三个小时180分钟内我们需要完成150分的题目,意味着平均一分钟要取得0.8分,也就是写35-40个字。在纠结不敢下笔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完成考试才更重要啊!
2.以写促背,提高手速
背书是很艰难的一件事,但是遗忘是记忆程序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一遍遍的记忆-遗忘-再记忆,才能把知识真正内化。针对因为记不住知识点导致的答题速度慢,铎子建议大家以写促背,以输出的方式倒逼自己的脑袋记得更牢,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又可以提升手速。写得多了,速度自然会快起来。
3.卷面美观很重要
在考场上,我们拿到的答题卡都是完全的空白纸张,没有横线和分区,这就要求大家对卷面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我这道题能写多少字,写下来多少行,大概能占多少的版面,能不能和后面的版面对应显得美观。
注意不同内容及时分段,并标记序号,尽量工整。序号要按照序号规范逐级标记:一、(一)、1.(1),切忌长篇大论囫囵一团。
同时也要注意书写问题,字迹不求多好看但一定要工整,一行字一定要写的平顺,如果对某个题目暂时没有思路,一定要留下足够的答题空间供最后补充!这就要求大家在考前的练习中就要有意识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木铎学员日常练习)
4.构建框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提升思考速度最快速的途径就是在脑子里构建框架,这样在看到题目是就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完整清晰的逻辑链条。
5.实战模拟,限时输出
因为模拟考试的特殊性,大家通过模拟考试可以真实地检验复习成果,及早发现自己在答题中还存在的问题,同时精准定位,拿捏与对手的差距。同时通过批改,找到自己在答题格式、表述规范上存在的问题,更加具体地去提升自己的答题质量和答题速度。
最后,建议大家平时多在答题纸上练习,在提高写字速度的同时,把握卷面安排等细节,给老师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