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2021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将正式开始!
应《中国会计报》邀请,斯尔教育的6位CPA老师特别为全体CPA考生做#倒计时20天,注册会计师考试冲刺攻略#,帮助大家考前速抢分,安心上考场!
中国会计报特邀采访
刘忠、金鑫松、郭劲男、于竞博、崔宇、陈硕
倒计时20天,注册会计师考试冲刺攻略
一、《会计》:四点必做清单!
【刘忠老师】
第一,该拿的分,一分也不能丢。
注会会计科目一共30章,内容非常多,很多考生到最后可能连教材都不能完整地学完一遍。但是,有些必考且基础的知识点要每分必争。
例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职工薪酬、借款费用、所有者权益、财务报表等,这些内容在考试中占20分左右,如果这部分内容丢分,后面的难点内容得分压力会很大。
第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考了,而又没有复习,考生绝对不会因为这一道题目不会而没有通过考试。考生要客观地对待这些题目,你不会,其他考生大概率也不会,这样设想是不是会释怀很多?
最后,一定要保证自己原来会的题目到了考场仍然会,很多考生忽略这一点,结果后悔莫及。说句最接地气的话,就让太难的知识点“独自美丽”,但是不能让所有的知识点都“独自美丽”。否则,坐在考场的你只怕会“独自哭泣”。
第三,一定要做有价值的题目。
第四,做好心理建设,调整好身体。
作为老师,我理解这个阶段同学们的心理——感觉来不及了,感觉自己过不了了,与其胡思乱想还不如做道题更加实惠。注会考试不单有知识的考核,还有心态的考核,相信自己,努力复习,勇敢走进考场,一定会成功。
二、《审计》:策略与状态并行,厚积分秒之功!
【金鑫松老师】
在这最后20天的“飞越”时期,如何巧用“应试法”、坚守“平常心”,如何高效冲刺、平稳复习节奏,对考生而言至关重要。
备考策略:直击重点,学练并举。
第一,直击重点。
《审计》教材共23个章节,内容广而繁,若全盘复习大篇幅的文字内容,必然难以聚焦重点,无法实现高效冲刺。
在最后阶段,考生需做到心中有重点,对命题思路有把握,需注意哪些为历年恒重的内容,尤其是考核主观题的内容,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
第二,学练并举。
为实现上述目标,考生需仔细训练历年真题、经典模考题。不求多做题,但求只做好题。在最后阶段,考生需要以题带点,通过正向做题来培养辩证思维,再反向从答案与解析中掌握命题逻辑,提高专业性表述。在《审计》科目考试中,考生切忌“心中有话、笔下难言”。
大多数考生都有所反馈,“做题时,明明知道题目表述是错的,但就是说不清楚理由,答不对要点。”为避免此类情形,考生在最后阶段一定要动笔做题、榨干习题、重温错题,从习题中找到表述盲区,再回归讲义多读多背,查漏补缺。
平稳心态:精神成人,态度成全。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注册会计师考试就像一场拉锯战,越临近考试,考生越显疲惫,越容易焦虑。在此时,考生应当特别注意排解情绪、劳逸结合、平稳节奏。在最后阶段,很多考生可能感觉对很多知识点记忆不牢,做错题时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产生落差感。其实这种感觉可能未必是脑子里没东西,反而是脑子里的东西太多、太杂,此时切不可灰心,需要直截了当开始背记一番。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背”水一战!
【于竞博老师】
很多考生认为《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下称“战略”)是注会考试中难度偏低的科目,因而学得迟、看得少,不想背诵,更懒得做题。但从官方发布的数据来看,战略科目的通过率并非注会六科中最高的一门。所以,作为CPA“六大金刚”之一的战略,仍需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值得欣慰的是,战略原本是一门适合短期冲刺的学科。最后20天,即使是还没有好好复习战略的考生,依然可以创造奇迹。
第一,建立框架,对全书结果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背”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背了,肯定有分;不背,肯定没分,背不背?这是最容易、门槛最低的拿分攻略,只看谁肯付出,不看谁更聪慧。首先,要清楚哪儿需要背,哪儿不需要背,哪儿需要认真背,哪儿需要粗略背。明确之后,制定计划、开始背诵。
第三,适当做题,客观、主观两手抓。
战略通关从不依赖题海战术,做好题、做精题才是高效的复习方式。历年真题是最佳的题目素材,考生至少把最近5年的真题(客观题部分)做1—2遍,确保每道题目不是靠猜测、靠运气做出来的,而是真正能够找到关键词、找到“题眼”。特别是多选题,要充分识别题干中的关键词,划分题干层次(可利用标点符号辅助分层),大致圈定可能的答案数量。这是技巧,不一定适用于每道题目,但可以提高得分率。
对于主观题,不必追求做题数量,而是要懂得做题技巧。简单来说,战略主观题的做题套路是“背诵默写+复制粘贴”。前者需要自行解决,后者则需要考生结合案例中的考点关键词快速定位,并形成答案。
【郭劲男老师】
问题一,综合题不会做怎么办?
综合题其实是计算组合题,而计算题又是选择组合题。所以,应该把选择题当计算题来做,吃透每个选项。同时,应该把综合题也当计算题来做,拆解好每个问题,把会做的题做对,不留遗憾。
资本预算是财管最为典型的综合题命题角度。以这类综合题为例,实际上可以将其拆分为几项小任务:①找流量—>②填表格—>③算现值—>④评价指标—>⑤敏感分析。这其中往往“一步错、步步错”。因此,需要将每个步骤进行单独训练。在训练每一个步骤时,都需要先练精度,再练速度,才能“步步为营”。
问题二,文字表述题不会做怎么办?
问题三,没练过机考,有点慌,怎么办?
对机考环境进行熟悉,尤其注意练习使用标记功能、公式和符号、系数表查询、输入法切换等。同时,考生还要重点练习通过列点、分段、小标题等技巧使自己的答案更有层次,更加突出采分点。
问题四,考试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2.提前检查好计算器的电量(最好换块新电池)和水笔的书写情况(最好多备几支)。另外,由于不同考场对可以携带的计算器要求可能不同,最好准备两款计算器(“傻瓜”计算器和科学计算器)或熟悉下搜狗V模式的使用。
4.做题顺序建议如下:(1)打开试卷先看看题量分值是否有变化(一般14道单选21分+12道多选24分+5道计算40分+1道综合15分);(2)大致浏览一遍计算题和综合题,不用看完题目,只需要对每道题的考查范围“混个脸熟”,对那些“可能会做的题”做到心中有数,以合理控制做题节奏;(3)按单选——多选——计算——综合的顺序做题,但不要过度纠结在某一道题或某一个选项或某一小问。
5.涉及计算的,按照题目要求列出计算步骤;如有小数,一般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两位小数后四舍五入;百分数、概率和现值系数、终值系数精确到万分之一(一般在“特别提示”界面明确)。
五、《税法》:充分的习题训练必不可少!
【陈硕老师】
首先,《税法》的知识点虽然多、碎,看似杂乱,但实则有规律可循。
临近考试关头,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把知识点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大税种、中税种的核心重要知识点,也是计算问答题、综合分析题的考点。例如,增值税的销项、进项税额,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和已纳税额的扣除、企业所得税各类扣除和税收优惠项目的纳税调整、土地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针对这类知识点,到目前阶段,考生至少应该经历过一轮学习——复习——做题的循环。接下来,再进行一轮全面扎实的复习,后面可以主要以大题的训练为主。
第二类则是小税种、税收优惠、征收管理以及后三章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考试中经常以单选、多选题的形式出现,且考查面非常广。在这个阶段需要同学们多看、多记、多熟读,以“重复”对抗“遗忘”。其中,针对诸多小税种和繁杂的税收优惠内容,横向比较,充分利用自己学习当中总结的表格、汇总,记忆起来会事半功倍,印象也会更加牢固。
其次,考前充分的习题训练必不可少。
但是,习题训练不代表“题海”战术,在这个阶段更是忌讳找一些“偏、难、怪”的题目打击自己的信心。
第一,需要回归基础,回归历年真题,把历年真题做对、吃透。
第二,过往的学习和复习当中的错题作为查缺补漏的一个利器。翻出过去的错题,看看错的地方所涉及的知识点,现在是否已经熟练掌握?这种查缺补漏方式,是最适合自己的一种高效复习方法。
最后,在冲刺的20天,同学们身体状况、精神状况要调整好。
身体上,饮食清淡,作息规律,打好疫苗、测好核酸。精神上,平和、乐观,不焦虑也不轻敌,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信心。备考这一路走来,现在的日子一定感觉是最难熬的,但每一个饱受折磨的日子,都将带来回报。
六、《经济法》:重点提升主观题的阅读能力!
【崔宇老师】
第一,以知识点的复习为重。
在注会科目的复习当中,“刷题”不失为一种快速进阶方法。但这一方法并不适用于《经济法》。
第二,复习要全面,不能凭感觉。
另外,还有两个模块不要放弃。其一是合伙、破产、票据。这3章节近几年均合计考查30分左右,分值并不低,但考查难度相对较低,题目也相对常规,可以说是抢分提分的“利器”;其二是国资、反垄断、涉外。这3章在教材中位置偏后,很多同学会选择战略性放弃,但其实这3章在考试当中会占到15分左右,甚至占到单选题和多选题的1/3。
第三,重点知识“蜻蜓点水”不可取。
近些年,主观题的命题体现出一个明显的思路,经常就一个知识点展开非常深入的考查。在主观题当中,同一个知识点考10分甚至15分的情况都发生过,要求考生对于重点的知识点深度复习、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
第四,适度做题,重点提升主观题的阅读能力。
《经济法》的主观题会有2题左右,篇幅较长,题目中的“剧情”可谓跌宕起伏。很多同学主观题的分数上不去,其原因不是知识不会,而是“看不出来题目想考什么”“题目读着后面就忘了前面”。
这类问题都属于阅读能力方面的问题,针对读考题,这一能力提升起来比较迅速,最后20天完全来得及。考生可以利用历年真题进行训练,重点训练读题、审题,从题目的句子中挖掘涉及的知识点。在有意识训练10—20道题后,考生读题审题能力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