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茶”,就是把茶叶先在陶罐中烤黄出香后,冲开水饮用。
刘光信摄
早在300年前,云南会泽就有“炕茶”、烤茶的习俗。据《会泽县志》记载:会泽人好饮茶,长年不断,城里有茶铺,乡街子上设茶摊,一般在家自沏自饮,农民普遍饮“炕罐茶”。
拉着家常“炕茶”
在会泽的乡间,不少人家都有火塘。这种火塘通常是在堂屋中间的地上挖一个坑,把烟囱接到屋外。平时用来做饭、烧水,冬天的时候,大家就围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拉家常。火塘上通常会烧着一壶水,有客人来的时候,就把烧水的壶换成陶罐“炕茶”。
“炕茶”时,先将陶罐烧红,然后放入适量茶叶边烤边簸。等茶叶烤到色泽微黄时,倒入少许开水,再将陶罐放到火上烧,水开后,边烧边饮。需要注意的是,茶叶烤好后,水不能倒太满,否则水开后溢出,淌到火塘里会扬起灰尘,弄脏茶水。
烤茶声音有讲究
烤茶的声音也有讲究,烤得最好的茶,倒入开水时会响声不断,声如雷鸣,叫“雷响茶”。这种茶颜色浓艳,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若开水倒入茶罐后没有响声,就称为“哑巴茶”,这种茶的色、香、味欠佳,一般不能用来待客。如果烤出这种“哑巴茶”,就要倒掉重烤,否则意味着对客人很不礼貌。
喝茶最好是用瓷杯,才能更好地感受“炕茶”的“色、香、味”。
女婿“必考科目”
炕茶具有“头苦、二香、三甜、四回味”的特点,因此,当地俗话说:“头道槟榔二道茶”。
茶叶炕好后给客人斟茶也很讲究,会泽当地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俗话,饮茶的盅子跟酒盅的大小差不多。
第一道,主人和客人分别倒上半盅,各自饮完。
第二道以后,则由客人独自饮用,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王良忠摄
炕茶在会泽农村一直是待客的重要礼仪,因而会泽的男人们都要修炼这门技术。据说,老丈人相女婿的时候,这是“必考科目”,如果把茶弄焦了或者是弄出了“哑巴茶”,就证明小伙生活能力差,娶媳妇的事情多半要黄了。
“炕茶”濒临失传
小罐“炕茶”具有苦泻火、香留口、甘入心、味提神之效,在滇东北一带一直传承至今。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逐渐城市化,大多数人家已经没有了火塘,小罐“炕茶”也濒临失传。
为了把小罐“炕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2009年,马开黎在者海镇创建了小罐炕茶厂,研发了一种灯笼形的土陶罐。这种土陶罐(其制作技艺同样是非遗项目)用会泽本地的耐火泥烧制而成,在陶罐的中间装一根可以转动的轴。把陶罐架在煤气灶上,转动陶罐,烧到理想温度,放入茶叶,像烤爆米花一样边转动边烤,烤至茶叶微黄后出炉。再用会泽烧制的土陶罐装起来密封,客人拿到后,直接用开水冲泡就可以饮用了。这样“炕”出来的茶既方便冲饮,又保留了古老的小罐炕茶的清香,深得顾客青睐。
技艺被列入“非遗”
2011年,马开黎为自己研发的炕茶土陶罐申请了国家专利。如今,他的小罐炕茶厂生产的“炕茶”有高、中、低档10多个品种,小罐“炕茶”不仅在会泽县的土特产店里售卖,还销售到上海、深圳、甘肃、贵州等地,每年能实现销售收入600余万元。他的小罐炕茶厂为周边村民提供15个长期用工岗位、100余个临时用工岗位,小罐炕茶让会泽人在享受“苦尽甘来”的回味的同时,还为会泽群众带来了财富。
2020年4月,会泽“小罐炕茶制作技艺”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在我们的小罐炕茶已经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在市场上也小有名气了。接下来,我们更要保证‘炕茶’的品质,让炕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将它发扬光大,让我们会泽群众都能享受到我们本土的特产。”谈起小罐炕茶的未来,马开黎信心满满。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蒋琼波通讯员代玉春刘光信杨凤兰朱锐王良忠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