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2018广东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公布!怎么才能考上中大?
2018-12-1010:49
作者: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所我们广东的名校——中山大学。明年想要报考的同学不要错过了哦~
中山大学简介
【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是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6年组织开展的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50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数(A+、A、A-)14个,表明学校学科总体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中山大学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突出,根据国际机构排名,按ESI(基本科学指标)统计,学校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位居国内高校并列第3位。
中山大学2018年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文理科最高分的专业都是经济学类:
文科640理科677
从文科的专业录取最低分来看:
1、2018年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是经济学类,634分,其次是工商管理,627分,第三是新闻传播学类,621分。
2、最低的是珠海校区的哲学、旅游管理类、珠海校区的历史学、外国语言文学类,只要612分就能被录取!
再看看理科的专业录取最低分情况如何:
1、2018年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是临床医学(8年制),654分;其次是经济学类,645分;第三是计算机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642分。
2、最低的是地质学类和化学工程与工艺,607分;接着是核工程类、交通工程类、深圳校区的药学、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专业,608分!
看到这里,我要代替广大考生说一句“中大,我是你永远得不到的存在!”话是这么说,梦想还是要有的
怎么才能考上中大?
想要考中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看看今年广东的优投线和中大录取分数线就知道了,优投线文科550,理科500,但中大文科最低录取分是612分,理科是607分。相差62分和107分......
所以,同学们如果想要顺利被中山大学录取,就要更加努力了,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份九科的备考经验以供参考哦~
语文
1.坚持积累
2.注重课本
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本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考点的设置均来自于教材,考生备考时就注重课本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
3.倡导读书
4.重视训练
5.每天读几篇文言文
即使暂时看不懂也要读。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接触对培养语感大有好处。
6.没事的时候多参加一些类似于疯狂猜成语等文字游戏。
7.偶尔做首诗,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可以知道你的词汇到底够不够,哪方面的词汇量不够。
8.准备一个错题本,分类整理错题。
10.针对作文进行专项训练
11.早上用心读课文。
12.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
13.多看新闻热点,多与同学讨论。
1.研读课本、考纲知识点
数学考纲里面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从定理,推导,例题,课后习题,每一步,都要求你自己去做,不要不耐烦。
2.用好数学笔记本
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以及教师补充的课外知识。
3.做好数学错题本
错题是要经常看,并且反复不断的做,错题和错题本一定要常看常新!
4.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高中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5.利用图形记忆,自己做数学的网络知识图
用图形帮助记忆公式,帮助解题,很多题目配合上图形就豁然开朗。
6.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
如:①从数学思想分类②从解题方法归类③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
7.多做题
通过做题,可以巩固教材中的知识点,又加深了对解题方法的记忆。
1.听力
多听,建议每天睡前10分钟,听一听课文。多听英文广播,多看英文电影等。
2.单词
可以死记硬背,但更要讲究方法:
①通过发音背(需要掌握单词拼写与发音之间的规律);
③通过句子、短文背(句子中单词才是有生命的单词);
④“三最法”(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狂读狂背每个单词。
3.多读多背课文、句子,培养语感
4.语法学习
就这样反复地往上记新的,同时划去已经记住的旧的,后来记上去新的越来越少,因为很多东西你已经很熟悉了,最后这个本子上的知识点差不多划完了,自己的语法底子已经变得非常雄厚,做语法专项练习简直是小菜一碟,你会有一种天下无敌的感觉。
5.题海无涯
做题其实真的很重要,让手保持热度,只要手生,就会溃不成军。做完题后还要做好错题的积累。
6.有问题就问
不要总桎梏于自己的世界,所以总是不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别人的解释往往让你豁然开朗。
1.弄懂物理中每个公式、定律的来龙去脉
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律,都要“咬文嚼字”地思考每个限定条件及用法。
2.把“错题”变成“熟题”
持之以恒地建立物理错题本,并且要常翻常看,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特别注意把“关键词”“关键字眼”都勾画出来,这既可以增加审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又可以避免审题出错。
4.重视物理模型,积累解题方法
抓住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可以以一当十。
5.认真分析物理过程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1.学会为方程式分类
按照化学反应类型: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加成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
2.学会巧记、事半功倍
顺口溜和三字经对于化学都是比较不错的记忆方法。
3.熟悉重要的化学实验和化学工艺流程
不仅要记住实验的整个过程,还要知道各个化学仪器的作用和除杂、干燥、尾气处理的方法。
4.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要求竖着能够背过七个主族的所有元素、横着能够背过前三周期的所有元素;横着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变小非金属性增强,竖着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增强。
5.建立自己的化学知识网
在每学习一个阶段后,最好自己梳理相应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知识网。
1.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
只有在记住陌生的细胞、组织等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
2.弄清生物知识内在联系
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3.作图是种不错的方法
细胞分裂图,遗传系谱图,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及DNA数目的变化图,都有利于对知识的回顾,掌握其中的重点。
1.课堂要跟着老师的步伐和思维
老师讲课的时候会有很多事例,要记住这些事例所对应的知识点。在考试中会出老师所讲的相似的事例,这时候写事例所对应的知识点就会得分。
2.要记住知识框架
背诵不能瞎背,一点要有知识逻辑。平时要努力记住每个单元的名字,单元内部的名字。这样就相对容易的建立框架。在考试之前背诵具体细节,反复几次,就很容易打高分。
3.背诵的时候可以自己整理知识点记笔记
建议不要抄别人的笔记,要按自己的思路记笔。这样才能对背诵有利。
4.做题
学校会发很多试卷,再加上自己买的练习资料,肯定有你做不完的题可以去做,不用担心没题做。
5.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每次考试完了以后,把自己试卷上错误的题目都总结一边,比如哪里的题目没有审清楚,为什么,哪里的点漏了,为什么。
这些都是你学要在每次考试后仔仔细细问自己的问题。不要总想着从别人那里拿现成的,自己做过总结过的才是最真实可靠的!
1.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兴趣
你可以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趣味故事入手培养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2.多读历史教材
学会分析归纳教材中着重讲解的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
3.做好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4.学会整理归纳知识点
记住历史重大事件框架,最好是能够用自己的话将重点知识复述出来,借以增强自己的记忆力。
核心——充分掌握教材
1.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如: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
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
②看清图例
③注意细节
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学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
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