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的写作模块拥有50分的分值,占卷面总分值的三分之一,是科目一考试中少数不能通过死记硬背知识点来获取分值的关键题目。写作能力的高低,题目发挥的好坏,对于能否通过科目一考试起着决定作用。
很多写作基础不好的同学在备考时常常发出“反正写不好,干脆放弃”的感慨。对此我深表遗憾,这只能体现你的懒惰或怯懦,这只是你一厢情愿的逃避,绝非田忌赛马般的智慧或敢于放弃的潇洒!
1、科目一写作考查什么文体
这是广大考生最为纠结的一个问题,由于资格证考试参考条件宽泛,大量非教育理论背景专业的考生在参考时缺少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担心遇到教育主题写作无法应对,对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说:
(1)从国考写作的命题趋势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2014年以前)较多的围绕教育主题进行命题,半命题、话题写作;中期(2015-2016年)教育类主题材料和命题方式明显减少,题型也集中在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近期(2017年及以后)几次国考从未出现过涉及教育理论的材料,命题立意也更多的向三观倾斜,着重考查考生对于材料的解读,对于社会、生命、价值的思考。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共享单车”、“济南老站”、“地铁右行”、“奥斯卡热”这类题目,呈现明显的去教育主题化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各种专业背景的考生都能顺利备考答题,避免专业优势或缺陷,另一方面对于写作本身,更开放的命题意味着更广阔的立意和写作空间,反而能够充分反馈考生在“写作能力”而非“教育知识”上的差距。
(2)既然资格证的考查趋势与命题方向如上所述,那么我们的备考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议论文写作本身,做到能够分析带入材料,学会总分总的议论文结构,掌握如何立论驳论,如何撰写优美的开头结尾,熟悉分论段的写作规则,合理的使用和分析素材等等。如果连这些都不了解就如饥似渴的背诵大量教育主题范文,就是舍本逐末了。等到考场上发现背无所用,难道不会懊悔老师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吗
(4)对于非教育背景的考生而言,如果你认真学习了科目二的内容,对于教育现象的理解,对于教育理论的认识也不会是一片空白,真遇到了对应题目也是可以应对的。毕竟科目一写作在教育主题方面使用的也往往是诸如“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启发教学”这类普适的题目,科目一判卷评分主要来自你的写作表现,而非理论认知的水平。
3、是不是只要不跑题,就能得及格分
(2)口语化大白话,很多同学甚至根本不具备书面写作的能力;
(3)不会清晰的写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间的逻辑关系混乱;
(4)论据使用不合理,生搬硬套抄袭痕迹明显,只会讲故事不会做论述更遑论精彩的析例和开头结尾。
这些问题当然因人而异,不过本质上还是在于很多同学把写作当成与客观题、简答题一样的知识题目,忽略了其作为“能力”考试的特质,使用了错误的备考方式。
4、“写作能力”到底如何备考
对于具备较好写作基础的同学,你们只需要充分了解资格证的考试大纲,熟悉试题,上考场前试写两篇找回写作手感即可,我们这里重点说基础差的同学的备考方式:
(1)必须牢记议论文的行文结构和写作规则,不能想到哪儿写哪儿,想到啥写啥,用规则代替感觉,所谓写作模板,就是帮你牢固这种写作规则;
(2)口语化的问题本质是中学语文基础教育不过关,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反复朗读找到书面化写作的语感,朗读的内容可以是我们提供的范文、素材,也可以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白话文,基础教育的问题只能通过基础教育的手段去弥补。在这里,我们尤其推荐普通话备考教材中的60个小短篇,对于语感提升帮助很大,还能提前备考普通话,顺带积累一些例子。
(3)必须学会下笔之前先打草稿,列出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要想调取的论据之后再下笔写作;
(4)养成检查的习惯,通过反复的检查去尽量减少错别字和标点问题;
“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她”。希望我的小伙伴们能够不把写作部分的学习当作枯燥的备考,而是作为我们重拾对语言、对文字美好向往的过程。当有一天,我们为人父母,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沉淀成为孩子人生中第一位语文老师,教他们看传记,读散文,背诗词,开启文字中的诗和远方,这难道不是最美好的事情吗“青衿往事忆从前,黌舍曾夸府第连。当日花开战尘满,今来真喜太平年。”祝愿每位同学都能成功走上讲台,都能如叶嘉莹先生的诗中所绘般,结出教学的“海棠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