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A,爱岗敬业包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选项B,关爱学生包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选项C,教书育人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选项D,为人师表包括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A选项,如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对教师中严重违背师德的人和事进行整治;通过舆论的倡导、赞扬、鼓励或者谴责、批评,可以使教师增强道德义务感和责任心,从而做出坚持道德行为,纠正不道德行为。
B选项,自律,是指自我控制,是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
C选项,内省或者说是自我反思,是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
D选项,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综上,题干中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指的是自律,ACD选项均不符合,故本题答案是选B。
B选项,教书育人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选项,敬业爱生强调工作认真负责,关爱学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选项,严谨教学强调教师要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教育科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综上所述,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4.作文
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在今后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通过参加劳动,孩子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普通劳动者,能够更加真切了解社会,了解劳动的价值,增进对劳动者的感情,珍惜劳动成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这种良性理念的激发下,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会有所改善,活学活用,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平和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在家庭的溺爱下,大批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学校、社会劳动教育的缺失又进一步让此类现象产生恶性循环。如今我们的孩子不仅缺乏劳动机会,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劳动方法和生活常识也渐渐遗忘。这也导致孩子们在心理上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我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的过程,就是一种劳动教育。当孩子亲手做出一盘可能品相、味道都不怎么样的菜时,当孩子第一次缝补了自己的衣服时,当孩子懂得自己将房间整理干净时,这难道不是让孩子们更加懂得生活,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好方法吗
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绝不是“高分低能”的“畸形人”,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要靠劳动创造。将劳动教育引入孩子的生活,可以让素质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正如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的那样“生活即教育”,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这不该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小学科目二(5-8)
选项A,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题干关键信息“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属于阶段性。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C,不均衡性包括两个方面,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
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综合以上选项,本题选择B。
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选项C,不均衡性,又称不平衡性,是指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选项D,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D。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信,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故选项ACD的描述正确。
选项B,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题干中教师是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没有反映注重学生的全面性。故本题选B选项。
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选项C,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综上分析,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择D。
中学科目二(9-10)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理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德育在青少年的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综上分析,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B选项为正确选项。
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次是依从、认同、内化。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信奉是内化的最高阶段,是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