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新台子中心小学集体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如对所学计算的整理,每次都给出线索

3.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p60、p72)。

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如P60介绍用算筹表示数的方法,p72简单地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数字。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我们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以往教材、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外教材的一些做法,形成了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p90第3题、p93第5题,不断线);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p68凑十的、p80第3题是10加几的、p71、p72第6题,为乘除法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6.注重知识的渗透。

·如填未知加数(原来作为例题安排在6-10的加减法中,但深不深浅不浅,教学的度不好把握,渗透在各部分知识的练习中。p56暗示了未知加数,在直观图的提示下容易填出得数、P63通过画一画帮助学生填出未知加数、p68借助数的组成)。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评价是老师们非常重视又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了老师们的一些经验以及国内、外教材的做法基础上,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评价版块,给老师们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一点思路和线索。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2.“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第二单元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2.左右。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数的认识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写法,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不同点是:计算的编排方式不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与计算分开编排,先集中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计算穿插在认数(6、7;8、9;10)的各段中,每段在认数之后都有相应的加减计算。

(一)教学内容

分为三段: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具体---抽象---具体

基数含义:主要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方式,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基数含义。

·认读数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对基数含义的理解还包括认读数。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这两方面的任务,应该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由于学生很早就记住了数词的顺序,只要他能认得这些阿拉伯数字(把这些数词和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对应起来),知道它们的顺序并不困难。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数的顺序,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重视书写、分散难点。

由于1~5的认识是集中编排,因此受教材编排方式的影响,1~5的写法也集中在了一起。但这里并不是要求集中教学1~5的写法。实际教学时,老师们要重视书写,但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写数分散进行。

·从数量的比较过渡到数的大小的比较

“比较大小”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抽象,一个是比较数量的多少,一个是比较数的大小。前面在准备课中我们主要是比较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这里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引出“=”“>”“<”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增加“>”“<”的写法

对于“>”“<”的写法。原来考虑到这两个符号比较难写,在本单元只要求认读,不要求书写;到6~10的认识才开始书写。经过实验发现在认识这两个符号时,不可避免地要认识其形状并建立表象,而书写可以帮助其表象的建立。因此教材修订时,增加了“>”“<”的写法教学。

·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

虽然研究表明,经过适当教育,5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些学生分不清基数序数,为此修订将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同时习题中也加强对比练习,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教材从“排队买票”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分两步教学:先通过把4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的不同情况,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把5根玉米放在两个食盒里,让学生探索5的组成。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

·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

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减法的含义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加减法的含义比较抽象,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来说是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材都借助情境图或操作,通过动态演示“合并”“去掉”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这次修订更加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

首先把情境图换了。如加法原来放纸鹤的情境,1+2=3的素材很丰富,但合并的过程不是很突出,所以换成了小丑合气球的情境,小丑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在一起,合并的过程非常突出;

除此之处,还增加了体现这一过程的点子图,点子图既能表示合并,又能更好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另外在“做一做”和练习中,还安排了看图说算式表示的加、减法含义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减法算式的含义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的说和表示“合并”“去掉”的经历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生主要有三种方式:点数,接着数或倒着数,利用数的组成。教材呈现了这三种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同时也提示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始教学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随着教学的进行慢慢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认识0。

教学主要是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0的含义的:用小猴逐次吃桃子的情境图教学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出示直尺图,教学生活中0还表示起点,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通过提问“你在哪儿还见过0”,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体会0的不同含义。

·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的含义来计算。

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来计算:教材用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的情境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在讲有关0的减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直观认识,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教学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从实际生活引入,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四类,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巩固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

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做一做”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

这种活动素材,老师们可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如有老师把它改造成摸实物---猜形状的活动。总之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以便建立清晰的表象。

例2,立体图形的拼组,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除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还有混合运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1.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数的认识(6、7---8、9----10)。

和1-5的认识一样,三段认数都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来体会自然数的基数含义的。但有所不同的是,在抽象出数之前,增加了用点子图表示数,更概括了。

6、7:实物---点子---数---实物。

8、9:点子---数---实物。让学生直接用点子表示图中实物的数量。

10:点子图---数---实物。

·充分体会基数含义。

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给出的线索,让学生充分经历数的抽象过程,体会数的含义。

计数器动态说明相邻两个数(新学的数和相邻的前一个数)的关系,为直尺整体呈现数的顺序说明理由。

1-5借助具体实物的数量比较,引出数的大小比较;本单元是借助点子的数量来比较,更抽象了(点子可以表示数量相同的任何东西)。

6、7:素材更丰富了。

8、9:有趣的素材。按12生肖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小动物(只学到9,后面三个鸡、狗、猪没排)。

10:考虑到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数的序数含义了,所以10就没再单排编排。

与1~5的认识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

·按规范格式示范。

教材上的现在示范不是很规范(如9),我们还会改,教学时尽量按规范的格式进行示范。当然力求美观,要求学生写好数字,这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6的组成,是通过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的填出6的组成。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6的组成后的图非常形象、直观而且可能很有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6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

7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3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看到1组想到另1组,让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与义务教材相比难度降低了,原来在教学5的组成的时候就让学生联想,现在到7的组成时才不出全,才让学生联想。)

8、9的组成,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摆出,并且8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推出,要求比6、7的组成略高一些。

10的组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满10要向进一,所以10的组成很重要。教材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填出10的五种组成,再让学生推想出10的另外4个组成,逐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理解。

(2)加、减法。

这部分计算,主要是结合操作和图(也就是“一图二式”“一图四式”)来教学。教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具体说),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图二式”“一图四式”老师们有一些现实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

对于写出把两部分相减的减法算式,我们并不要求,如果学生写出也是可以的。但为了避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回避了这种问题,一般把被减数和减数都给出了,只要求学生根据图算出得数。

·注意把数的组成练习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3)问题解决

这一单元我们结合6、7和8、9的加减法,设计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在6、7这部分,考虑到学生识字不多,在6、7这里,主要以图画形式呈现问题,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信息和问题,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只”表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呈现问题的方式老师们都很熟悉。

·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这里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习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于格式不必作过多要求,这里包括本册,都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和前面一样(体验过程,了解步骤),只是呈现问题的方式略有不同,这里在前面的基础上采取用简单的文字呈现信息和问题,以引导学生通过看文字来理解题意。

通过前面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简单结构应该有所了解,在这里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以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并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材主要是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让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含义,了解运算顺序。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11-20各数的认识;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1)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11-1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材在认识11-20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11~20各数的。

教材把用小棒计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教学写数。还通过11中两个1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2个2个、5个5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数方法)。

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楱)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用,让学生熟悉。

(3)解决问题

这里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教学中老师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乘车要坐几站、要爬几层楼、再过几天是小朋友的生日的问题。

小宇回家,他来到楼下,发现电梯坏了,只好走楼梯上楼了。

数学乐园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所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综合在一起,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体会、巩固和应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卡片都贴在黑板上,先不出问题,只出序号,在讲游戏规则时,说明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停在哪里。然后再作示范,之后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用提前准备的游戏盘,进行活动。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放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如6个正方体是不是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可以通过拼一拼来确定。活动最后,还可以把这些问题按知识领域归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教材呈现的问题,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改编或设计,从而使活动的内容更加适合本班的学生。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为了降低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教材特意安排了“几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的习题,并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P85通过展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法,并通过提问“小明9时在做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一天有两个9时。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这两种工具计时的原理比较复杂,可以以学生能理解的方法简单的说明。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孕伏。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分三小节编排:

(1)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计算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没太大变化,仍然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凑十法”。

9加几: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两种方法:接着数、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8、7、6加几:例2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自己想该怎样算。例3,小数加大数,探讨算法,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和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至于用哪一种,让学生自主选择。

5、4、3、2加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思考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2)解决问题

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并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例5呈现的信息比较有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人数信息。

例6是需要进行逆思考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从解决前面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近地解决一些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一般方法和思路。

THE END
1.教材解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材解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 2018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预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5《加法》精讲 【数学微课】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成数 【微课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1《上、下、前、后》精讲 暑期预习丨人教版1-6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打印)https://www.360doc.cn/article/3595160_1121380219.html
2.2024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数学教材深度解读2024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数学教材深度解读一、引言:教育新篇,数学启航随着2024年的到来,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其科学严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特点,正式拉开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序幕。这版教材不仅承载着传承数学智慧的重任,更融入了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好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710383331
3.视频解读丨新教材变革来袭,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变化解读2024年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新教材相较于旧版教材,发生了多方面的显著变化。 1.新教材全面更新教学观念,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整合与调整 2.关注幼小衔接,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教学连贯性 3.注重对知识本质的探究,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年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变化解读:https://m.zxxk.com/article/1010131.html
4.2024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深度解读内容提示: 2024 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深度解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 年秋季,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如期而至,以其独特的编排理念和丰富的内容,为广大小学生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数学学习之旅。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教材进行深度解读,以https://www.doc88.com/p-24859636628794.html
5.《2024新版教材解读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小学1年级上课本同步当当书香致远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2024新版 教材解读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 小学1年级上课本同步讲解全练练习资料用书 小学生全解辅导复习工具书KXYB》。最新《2024新版 教材解读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 小学1年级上课本同步讲解全练练习资料用书 小学生全解辅导复习工具书http://product.dangdang.com/11491399429.html
6.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小学数学教育》2024年Z3期夯实数学基础 渗透核心素养——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胡雪丹;陶雪鹤;-小学数学教育2024年第Z3期杂志在线阅读、文章下载。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XUJY2024Z3005.htm
7.数学一年级小学解析解读讲解教科书课本同步课堂笔记小学教辅小学教材全解一年级上册下册数学冀教版河北教育版 2022正版薛金星一年级上下数学课堂笔记同步课本教科书讲解解读解析辅导资料https://www.zhe2.com/note/630487223456
8.解读教材明方向聚力赋能共成长——双清区开展小学数学一年级新邵阳新闻网9月6日讯(通讯员 刘晶晶 龙珺珺 刘阿龙)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教材,切实提高全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9月5日下午,2024年秋季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教材培训活动在双清区志成学校举行。 http://www.syxwnet.com/jyxw/p/290676.html
9.《2024秋新版小学教材解读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RJ暑假预习课本同步2024秋新版 小学教材解读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RJ 暑假预习课本同步讲解辅导书全解自营 学霸图书京东自营专区 登录查看更多图片 > 2024秋新版 小学教材解读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RJ 暑假预 华文基础教育研究院 著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 加入购物车 https://item.jd.com/14208341.html
10.二年级数学下册1五、信息窗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信息窗1—分食品 这是一幅小朋友们外出野营的活动图,主体图突出的是几个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分食品。通过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平均分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从中自然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主动探索。教材安排了3道例题,红点一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算式的写法与读法http://www.sn.qdedu.net/newsInfo.aspx?pkId=586452
11.聚焦新课标,共研新教材——记2024年秋期翠屏区一年级数学新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正式启用,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精神实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024年9月6日在江北实验小学翠微路校区成功举办了翠屏区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活动。本次培训旨在通过深入解读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教材,以及推广“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念,为教师们提供教学新思路、http://www.cpjj.cn/yxpd/yxdt/202409/t20240910_2021227.html
12.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提问回答小学数学教材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 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刘建波 一、通读教材,理清脉络 教材是各教育机构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而编写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目前,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版本繁多,如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师版等,都各有特色和可借鉴之处。教材是个例子,它能给给https://blog.csdn.net/xxshxjcjdclyj/article/details/122064471
13.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解读(精选8篇)二、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进一步明确如何利用主题图进行教学 翻开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课标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4jcwq75.html
14.最新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六篇)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意识地引入计算机(器)、网络等进行信息处理(包括快速计算、自动制表、智能绘图、人机交互等),设置“信息技术应用”专栏(选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几点想法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有http://cooco.net.cn/zuowen/211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