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解读理念: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儿”,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中解决问题例6用减法解决“比多少”的问题,包括“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
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儿”两种情况。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
较两个量的多少的基础上编排的。从己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
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用一定
困难。教材提供了画图(或操作)的策略,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沟通“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
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学情分析:
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
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
少的实际问题,即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能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虽然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提出并解决本节课的问题,但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学生在认识解决问题的本质上还是比较模糊,并不清楚“求一
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用减法计算的原因。
内容标准: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知道两数“比多少”为什么用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明确算理,初步培养分析推
理以及归纳能力。
3.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转化成“求几比几多几(少几)”
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渗透一一对应、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检
查的习惯。
教学资源:
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对算式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建模教学法等。学法:动手操作法、画图分析法、迁
移类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体育课上玩过“拔河”这个游戏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两场精彩的拔河比
赛,请大家边听边看。(教师边播放拔河的每一个画面,边用诙谐的语调给同学们讲拔河的
过程)
师:拔河比赛马上开始,体育老师让同学们站两队,只用一次就数出了5名男生和5
名女生。真牛!
(画面1:男女生并排两队,体育老师从前面用一次就数出各5名。男生赢)。
(设计意图:课件中出现男女生并排,一次就数出各5人,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对应)
师:体育老师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使出浑身的力气拔呀拔……
你看出谁赢了吗?男生赢了!女生可不服气了,非要求老师再比一次!
体育老师说:“好,交换场地,可以增加几个人。”
第二场拔河比赛又开始了,大家看,女生赢了?不过体育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你想
不想知道?体育老师发现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竟然不一样多!想不想知道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啊?体育老师数了数女生,有12人,又数了数男生,9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并激发他们发现数学信息的欲望.)
二、引起冲突,理解算理。
1.经历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通过数,我们得到这两条数学信息,大家一起读一下。“女生12人,男生9人。”
(课件出示)知道了这两条数学信息之后,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
生可能提出:男生比女生少儿人,男女生一共多少人等,让生再提。提出后,出示,说,“同
学们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真厉害!会解决吗?请同学来解决一下。生解决“一共几人的
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女生比男生多儿人?”和“男生比女生少几人”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
的内容。板贴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请同学回
答。
很多学生可能答用女生减去男生,教师随机板书:女生一男生。
师:接下来研究一下,看看大家的想法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来解决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发现学生凭已有经验认为“比
多少”就是用“大数”减“小数”,从而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在哪里)
2.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1)想一想。
师:不仔细看刚才我也没发现人数不一样多,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男生女生再来站
(2)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红绿圆片。用红色代表女生,绿色代表男生,摆一摆,看
怎样让别人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女生比男生多几人。看谁动作迅速。师巡视,从学生中挑
选不同的摆法让两人分别用磁扣摆到黑板上。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
ooooooooooooooooOOOOO
B:
OOOOOOOOOO
OOOOOOOOOOO
C:
ooooooooo
oooooooooooO
(3)汇报,对比。
对比两种摆法。哪一种摆法让大家不用数,就能一眼看出女生比男生多几人?
请一生过来指一指,你一眼看出哪些是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另一种摆法呢,能一眼看
出女生比男生多几人吗?哪一种摆法最好?
看好的这种摆法,请刚才来摆的那位同学介绍一下是怎么摆的?(一个对一个对齐了,
在数学上这叫“一一对应让男女生一一对应,就能一眼看出这些是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
(师把多的往外推一推)。
和他摆的一样的请举手,不一样的也学着这样来摆一摆。教师把学生刚才用一一对应的
方法摆的那种挪到黑板上方,并且标上哪是男生哪是女生。
(设计意图:借助操作,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渗透——对应的数
学思想方法,为下一环节将大数分成两部分做准备。)
(4)分析。
看着黑板上的圆片回答:
A:谁和谁比?
B:谁多,谁少?
C:多的分成了几部分?(指一指从哪分成了两部分?画上线隔开。)是哪几部分?
生回答。这几个是多出的部分,那这边这些是什么呢?(师板书上:多出的、同样多的)
完整的说一说把女生分成了哪两部分?如果一开始老师再让他们这样站站队,让同样多的男
生和女生来拔河就好了。
请你用铅笔把表示女生的圆片放到这里隔开,分成两部分,看谁动作最快!放好后和同
位指着互相说一说女生分成了哪两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确当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大数可以分
成两部分。)
3.借助信息技术,明确“比多少”为什么用减法。
①这么好的方法我把它画下来了,请你看好了,先写上了什么?(男生),有几人?画9
个圆代替;再写上了什么?有几人?和男生一一对应。
师:女生和男生比,女生人数多。女生一共有12人呢,现在把女生分成了几部分?指
一指从哪分成了哪两部分?一部分是“与男生同样多”的部分,知道男生是9人,那和它同
样多的这部分女生呢(也是9人),另一部分是“多出的部分”。同学们看刚才我们问得什么
问题?也就是问得多出来的这一部分是多少?那图中我们在这里标什么符号比较合适?(在
它上面画上问号。)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画图的策略,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
示出来,实现从现实情境表征到图形表征的转化,理解数量关系。)
②好,看着图,谁能说说把女生分成了几部分?哪几部分?这道题知道什么信息来?问
多出的这一部分是多少,你认为该怎样列式解决呢?生答:12-9=3
师:你有问题要问他吗?若学生没有问题,师来质疑:你为什么用减法?(知道女生总
数,要求其中的一部分)
12、9、3分别是图中的哪一部分?指着自己摆的图自己说一说。汇报。
师:9是谁?若生说9是男生人数,就让生将自己摆的图中表示男生的绿色圆片拿走。
看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吗?要从女生里拿走哪一些,才能剩下多出的部分?学生操作后再看
课件演示,明确:别看男生9人,但减去的这个“9”可不是男生,而是女生里面和男生同
样多的部分。
请同学们把小圆片往前推让它休息,放好的同学坐端正,比一比谁最棒!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和操作,让学生清楚的看出把女生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一与男
生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的部分,要求多出的部分,根据以前学过的减法的意义,已知整体
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比多少”实际是对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
展,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是难点,而借助操作与多媒体演示恰好沟通了与原来所认识的减
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
的道理。)
③我们刚才用女生总数减去女生里面和男生同样多的部分就是女生比男生多的部分了。
似乎和男生的这部分圆圈没有关系了,那我干脆在画图或者摆一摆的时候不要男生的圆片了
吧。你想想行吗,如果没有男生的9人还能解决这道问题吗?如果不知道男生有几人就没法
确定女生的分成哪两个部分吗?(课件演示去掉男生、分隔线、同样多、多出的几个字。只
剩下女生就不知道从哪里分了。)谁来分分。没法分了。看来要想比多少必须有比着的,才
能找到同样多的那部分,这样才能把女生总数分成两部分。用女生总数减去和男生同样多的
部分就是多出的部分。(相应的课件补充上,内容闪烁)。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④师:解决完问题要检查一下是否正确,这是学习的好习惯。怎么检查呢?首先来看看
数字写对了么?再来看看是不是应该用减法;最后再来算一算,可以看看9+3等不等于12。
每一项都对了。最后要进行口答:“口答:女生比男生多3人。”
(设计意图:回顾检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探究“少多少”的意义。
师:刚才有同学问道:男生比女生少儿人?两个问题问法上一样吗但做法呢?为什么一
样?从图里找一找男生比女生少的部分是哪些?(说法不一样但在图中都是指的这部分是多
少)。所以说问女生比男生多几人,也就是问什么;问男生比女生少几人也就是问什么?
如果问“男生与女生相差几人”该怎么解决?找找图里,相差的部分在哪里?指一指。
和刚才那两个问题一样都是问同一部分,还是用12-9
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不管是问多儿人还是问少儿人还是问相差几人,都把女生总数分成了两部
分,一部分是和男生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呢,可以说是女生比男生多的,也可以说男生
比女生少的,还可以说男生女生相差的部分,都指的是图中的这一部分。所以解决的方法都
是用女生总数,减去和男生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的或者说是少的。
板书:女生总数一同样多的部分=多的/少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用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运用转
化的数学思想,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并体现转化思想的价值。)
三、练习
1.基础练习一一套圈(建模)。
课本例6:小华套中了H个,小雪套中了6个,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问的什么问题?
先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分一分。最后列式计算。
观察拔河和套圈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在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
多或少几”;这类题都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减法)
2.对比提升(明理)。
1.小明有15块糖,吃了9块,还剩多少块?
2.小明有15块糖,小红有9块糖,小明比小红多几块
(在练习纸上完成,练习纸上已打印上两个题目的图。)
先看图分析再解决。做完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以上两个题意思不同但都是用减法解决的,你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
生说。第一个是小明自己的糖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第二个有比较对象,是小红和
小明两个人在比。两个题意思虽然不一样,但是通过图我们可以看出:都是把16分成了两
部分。在这个题里的大数就是总数,小数就是同样多的部分,两个题都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
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所以都用减法。(同时画箭头完善板书)
板书:总数一一部分=另一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认识有更深的层次,更加明确了“比多少”与原来所认识
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儿的问题,生活中还有比大小、比长
短、比高矮、比轻重等等(课件演示)。他们的解决方法都是一样的。(最后课件出示知识树
完成建模)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的“比大小、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
的具体事例进一步提炼并建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问题的数学模型。)
板书设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总数部分=另一部分
男生:oooOOOOOO;
女生:ooooooooolooO
同样多的部分’多出的部分
女生人数一与男生同样多的部分=多(少)的部分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心选取典型的的事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关于比多比少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
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
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已有哪种实物比哪种实物多几或少几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但是不知
道为什么用减法来解决这类问题。这次课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也充分
地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例如在导入环节的照片中出现男女生并排,一次就数出各5人,
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对应,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摆一摆红绿圆片,让人能
一眼就看出多几人,很多学生就能马上想到一一对应来摆。
在突破难点的设置上,先是让学生进行操作,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一步一步的演示,形
象直观的让学生明确减数不是比较量中的小数而是大数中与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利用已有经
验(减法的含义)的迁移,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比多少用减法的算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问题,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
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已有的知识
基础是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即减法的含义。
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
虽然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提出并解决本节课的问题,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学生
在认识解决问题的本质上还是比较模糊,并不清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用
减法计算的原因。对“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含义不理解,尤其是误以为减数就是减
去的“小数”其实是大数减大数里面与小数同样多的部分等于多出的或者少的部分。理解数
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效果分析
关于比多比少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
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己有哪种实物比哪种实物多
几或少几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用减法来解决这类问题。这次课将此作为教
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也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例如在导入环节的照片中
出现男女生并排,一次就数出各5人,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对应,收到良好的
效果,在学生摆一摆红绿圆片,让人能一眼就看出多几人,很多学生就能马上想到一一对应
来摆。
让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数学活动建构数学课堂,自主建构比多比少
的方法模型,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环节,在提出“女生比男生多几人”后,大多数学生
肯定都能正确的列式解答,但真正明白算式的现实意义的很少,再反过来让学生操作或画图
来理解数量关系,学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这里先抛开列式,借助摆一摆,进行操作,让学
生的注意力放在对减法意义扩展的探究上。借助操作与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看出把女
生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一与男生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的部分,要求多出的部分,根据以前学
过的减法的意义,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比多少”实际是
对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是难点,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通过练习反馈情况来看,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都能掌握用减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对算理
的理解也比较到位。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儿”,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解决
问题例6用减法解决“比多少”的问题,包括“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
另一个数少几”两种情况。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
量的多少的基础上编排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少几)”的问题。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
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
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已有哪种实物比
哪种实物多几或少儿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用减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在对“被
减数”、“减数”和“差”的含义不理解,尤其是误以为减数就是减去的“小数”其实是大数
减大数里面与小数同样多的部分等于多出的或者少的部分。理解数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
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用一定困难。教材提供了画图(或操
作)的策略,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沟通“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
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
法计算的道理。
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用减法计算的基础上,教材编排了“求一个数
比另一个少几”的问题,并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新问题转化成就问题加以解决,减轻了
学生学习的负担,并体现转化思想的价值。
评测练习
1.基础练习。
★★★★★★★★★★★★
☆☆☆☆☆☆☆
(1)比一比,()多,()少。
(2)★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
()的部分。
(3)★比☆多几个?怎样列式?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2.提高练习。先画图,再来列算式。
小红家各成员一周做家务情况
成员爸爸妈妈小红
次数9165
(1)妈妈比爸爸多做多少次家务
(2)小红比妈妈少做多少次家务?
(3)爸爸再做几次就和妈妈同样多?
课后反思
从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本次教学总体上是成功的,基本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成功之处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为什么用减法算。本节
课在上课之前进行了课堂前测,前测题目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者少几”,百分
之九十的学生能顺利解答出来,但就是不明白算理。不知道减数是谁。要让一年级的学生理
解和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直观操作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用
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摆一摆女生、男生相差多少(用红色圆片和绿色的圆片),直观地比一
比谁多、谁少,让他们凭经验基础先“看出”红圆片比绿圆片多。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求红
圆片比绿圆片多多少,实际上就是求12个比9个多多少。在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
后,紧扣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求12个比9个多多少,只要从12个里去掉9个,用减法
计算,列式为12-9=3。这样,引导学生达到从“看出”至U“算出”的目的,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第二,重视画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画图既可以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认识外显出来,
又可以将现实情境抽象为数学模型,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让学生明确题目的
条件和问题后,用图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实现了从现实情境表征到图形表征的
转化,同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借助图形进行分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解决的过程,结合图,
说明解答过程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学生感受画图策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
用。
第三,突出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体育课上拔河比赛的情境,通过拔河人数不同,
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知道答案很容易,但是对“为什么用减法”并不知情。所
以我并没急于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动手操作、画图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用减法计算的
道理。这些具体方法与策略的呈现,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让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教学某个知识,如果先让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显然有
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这一点。例如,拔河中学
生不一样多,老师一开始都没又发现,那怎样才能让别人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女生比男生
多多少个?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两种圆片一一对应摆一摆,让学生感到“一一对应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