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首日结束,语文、综合测试(包含物理、化学、跨学科案例分析)科目圆满落幕!看看同学们的感受如何
有人觉得题目难,有人觉得简单,新王牌教研院老师对此给到了跨学科案例分析的专业点评和语文作文的独家解析,供大家参考:
跨学科案例分析
2023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跨学科案例分析考试结束,同学们普遍反映试题较难,和传统模考题的考查题型侧重点略有不同,感觉“无从下手”。但是结合题目来看,本次跨学科仍然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信息提取与处理、问题分析与质疑、结论阐释与创新能力,聚焦考查学生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
一、创设真实情境
二、学会提取信息与处理
三、学会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角度答题
我们在跨学科案例分析的课程中也给同学们总结过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答题角度。首先学会提取材料中给出的适宜蜗牛生活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以及蜗牛自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等特点,分析蜗牛体内碳元素的含量与生活环境的关系,考察了综合运用地理与生命科学原理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落实对跨学科能力的考查。
历年跨学科案例分析都不是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更加注重对于学科能力综合运用,所以我们的跨学科案例分析课程也更加侧重对于学生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训练。基于真实问题情境,调用各学科核心概念,充分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能力。帮助同学们在回答简述题时能更快、更准地找到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作文
审题
通过引语提示语启发思考,沿袭了2021、2022年的出题的方式,与去年“这不过是个开场”相比,从理解上来说并不会构成直接的理解障碍。尤其是对于“会心”一词的解释更是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激发想象,关键词落脚为“乐”限制范围,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开放性包容性强,注重展现青少年的独特风采个人魅力。此外关于“乐”的话题并不是在中考试卷中第一次遇见,2014年就以“这里也有乐趣”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选材
根据提示可以得出道理启示类、情感体悟类、个人成长类是可以使用的,其他的素材也是可以写的,行走见闻、传统文化……只要能写出领会、感悟的感受,人、事、物、景都可以涉及。
思路
①从学习、生活中领会道理。②对别人没有明说的意思心领神会。③彼此之间的情意相合。
第一个方向,从学习、生活中领会道理。这个方向明确简洁。学习中,攻克数学困难的喜悦、正视失败的洒脱;生活上,从日常小事、兴趣爱好等方面品味生活的道理,并从中获得乐趣,取材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皆可适用。(1)故事情节(倒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2)启发我领悟了什么样的道理,领悟道理之后我体会到了什么样的乐趣?(呼应题目“会心之乐”)运用联想迁移,课内的《孤独之旅》、《走一步,再走一步》等从日常生活发现哲理的课文,独特的人生道理、成长心路也可以为同学们提供立意帮助。
第二个方向,对别人没有明说的意思心领神会。这个方向则指向同学们要学会“心领神会”,体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对初中生而言,立意上面难度恐怕是最高的。可以尝试的方向有:阅读书籍与作者神交而忘我的《窃读记》,父子情《背影》,或他人对我的静默相助。
第三个方向,彼此之间的情意相合。考生们可以写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如最常见的亲情、友情、师生情、陌生人之间的特定场景下的情感,例如耳熟能详的伯牙子期的故事。
结束语
用心体会会心之乐其乐无穷!
最后我们看下上海教育考试院发布的专家点评内容:
综合测试
物理: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2023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测试物理部分试卷命题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试卷在题型结构、整体难度、文字图表的信息量等方面保持稳定,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物理综合能力,对学科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凸显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
试题通过情景和问题的设计,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解决运动问题时,学生需要对运动过程进行分类讨论和数据处理;在故障分析问题中,需根据已知条件,进行科学推理;在电路计算中,可一题多解,为学生的个体思维差异提供展示平台。
三、注重科学探究,立足素养培育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试卷中涉及的学生实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进行更全面、充分的考查,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立足民生紧跟前沿体现学科价值
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测试化学部分符合《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卷结构保持稳定、难度适中。整卷既延续以往的风格,又不乏突破创新。既结合生活实际,又紧跟学术前沿,体现学科价值。
一、融入生产生活,注重基础知识
试题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入手,结合自来水的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利用、化肥与粮食的关系、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转化等素材,既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感受到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三、创设实验情境,注重原理运用
在低钠盐原料提纯的实验中,通过运用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分析实验过程,从定性、定量的视角认识物质变化,考查学生分析简单综合实验的能力;通过完善实验设计方案,考查学生的理解及迁移应用能力。
跨学科案例分析:小动物,大道理,蜗牛壳里论天地
2023年跨学科案例分析题以中学地理、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体现出的信息提取与处理、问题分析与质疑、结论阐释与创新能力。试卷结构稳定,立足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用好真实情境,引导科学探究
试题以《生命科学》教材中软体动物蜗牛作为探究对象,图文并茂地呈现了阅读文献、制定野外实地探究方案、拓展调查、产生猜想等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随着解题过程,学生经历生活化探究实践的主要环节。试题落实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还引导了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
二、基于自然事实,测评关键能力
三、启发质疑猜想,考查创新思维
持续文脉会心一乐
作文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弘扬传统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会心之乐”,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感知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实现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命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新时代文化自信。“会心”一词具有悠远的文脉渊源,蕴含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会心之乐”指向人与外部世界心灵契合的愉悦体验,是传统文化中令人神往之境,具有丰厚的人文意涵。
搭建思维框架
引导学习方向
命题充分落实课标中“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要求,深度结合教材单元写作任务,进一步强化对初中日常作文教学价值导向的引领。在明确审题要求,杜绝套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真正做到“修辞立其诚”。
命题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引领精神成长。“会心之乐”启示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观察、主动思考、细加体会,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体会他人情意,主动拉近彼此心灵距离,珍视心灵相通的美好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心之善,感受人性之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