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历年高考真题的梳理,尤其是文学类作品阅读(小说、散文)的主观题
能够将近五六年高考原题中小说阅读部分的问答题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出每种问题的分析角度、作答要点,并能够熟练的迁移运用。要格外重视散文阅读,将近年来真题中的问题回归到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上,并加以训练。因为2016年之前的全国语文卷文学阅读一直在考小说,可以将近几年北京卷中的散文阅读题做一做,整理散文阅读主观问题的设问角度和答案要求。总之,文学鉴赏类的阅读要小说和散文并重,针对个人薄弱加以训练,最后30天突出对高考真题的研读。
2.注重课本中文言文、古诗的知识积累,有重点的加强名句默写练习
3.熟悉不同材料作文的写作特点,加强审题和列提纲的练习,提升快速构文的能力
数学
2.进一步明确知识网络和高考重点,进一步熟练常用的数学方法
数学考试成功的秘诀不是把每次考试的难题全部做对,而是在所有基本题和中档题上做得滴水不漏。高手之间的较量在于细节,只有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对数学基本知识有深刻理解和领会时,才能成功。
3.回归课本
4.整理错题反思出错的原因
把积累的错题重新梳理一下,看题时要思考解题思路是怎么形成的,原先的错误如何避免。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分析这些题考察了哪些知识及用法,对于这个用法是否已经掌握,将其完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5.最后一个月在复习策略的选择上更应该看重的是个体差异
每个考生知识梳理的顺序和练习的选择上应该针对自己薄弱项目来进行,有的放矢。平时考试120分以上的同学可练一些难题,90—120分间的同学在概念、方法、计算上下些功夫,90分以下的同学更要重视基础。
6.强化规范训练,注重计算的准确性
考试是以卷面为唯一依据的,这就要求考生在考试中不但要会,而且要对且全、全而规范。尤其是要注意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要做到符号准确,逻辑严密。更要重视计算的准确和数据的处理。
7.注意加强应试技巧和意志品质的训练
对于较难的题敢于探索,有勇气和信心。对于有些难题也应该舍得放弃。
8.注意心态调整,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模拟考试成绩
不因成绩不理想而乱了方寸,也不因成绩好而沾沾自喜。将每次考试看成机会,看成挑战,就能放松。沉着镇静、适度紧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成绩。
英语
1.坚持地道语言的输入语言的输入并不是指一定要通过做题这种形式
2.词汇语法的查漏补缺
词汇和语法是英语学科的基础,是掌握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前提。近两年高考对词汇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在复习考纲要求的3500词汇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准确记忆高频词汇的意思,更要熟练掌握核心词汇的用法。尤其注意词形转换,动词短语,介词搭配,不规则动词变化,同近义词辨析,一词多义,常用句型等基础知识。对于易忘和易混淆的琐碎知识点,可以用背默的形式将它们系统归纳到笔记本上,每天进行反复记忆,直到高考。而最后一个月对于语法的复习,则在于对核心语法知识的系统掌握,如:复合句,时态语态及非谓语动词等。可依托历年高考题中出现的语法知识点,对知识脉络再次进行梳理,查漏补缺,看是否真正掌握。不可多做偏题怪题。
3.真题限时训练和反思
4.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
5.调整心态并自信应考
要相信自己在这三年中付出的努力,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心态好,才能考出好成绩。
物理
1.明确高考真题类型,把握高考命题脉络,有选择性的做题
2.总结解题的重要物理思想方法,熟悉典型的物理模型
3.回归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4.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规范解题步骤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做到一边读题一边画图(情景图、受力图或v-t图),牢记三种观点:运动和力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之后针对不同阶段选择对应的规律列方程求解。列方程时要做到:一是明确对谁、在什么过程(或什么状态)、用到什么规律;二是要根据公式和已知量符号、未知量符号列出与原始规律公式相对应的具体形式,而不是移项变形后的公式;三是要依次求解或联立求解,而不要写连等式或综合式子,否则会“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要做到会做的题得满分,难题尽量得分。
化学
1.分类回做高考真题
高考题有相当的稳定性,复习过程做了很多模拟题,模拟题的难度、考点参差不齐,尤其平时学校老师出题,主要是考虑学生掌握的薄弱点,不一定是高考的难易比例和知识点分布。考前一个月,知识点掌握比较完善,这个时候重新回做高考题,会更有针对性,也更能稳定学生情绪。建议不一定成套做,可以按照题型做,比如,连续三年的课标Ⅰ实验题放在一起做,选做题放在一起做等等,这有利于学生更清晰把握主干知识的考法。
2.看教材,选做课后题
同学们总会问,咋看书?感觉课本内容很浅,看过觉得没用。课本是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长期做模拟题,有可能偏离教材太久,而高考题中总会有源自于教材的材料、知识点、实验、试题等。所以,教材必须看!2017年课表Ⅰ电化学选择题就是摘自“化学反应原理”的一段文字,但有不少同学就不会做。怎么看书呢?建议:通过做题发现漏洞时查阅课本,同学们总觉得查看课本太费事儿,不如问别人,但事实上,查书要比你问同学、问老师要有效得多,听的效果一定不如看更牢固;有计划地把教材过一遍,重点看课本中的实验、小知识卡片、有价值的课后题。如果仔细看一遍教材,会发现有不少曾经见过的高考题,甚至有些课后题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出来的。
3.明确高考试题特征,做到心不慌
每一年的高考题,化学试卷中四道大题都会有让同学们感到陌生的内容,这是符合高考选拔学生的原则的,而往往是同学们看到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会导致心发慌,这就极不利于水平发挥。事实上,高起点低落脚本身就是高考的特征,如果能把这事儿看得很自然,就会发现问题不难解决。再者,高考的难中易比例5:3:2,很多同学在考前一个月应该重视中等及以下难度的题目,而不是去钻研压轴题,压轴题应该是拔尖学生的菜。
生物
1.调整心态列计划
高考是“七分实力,三分状态”,同学们在最后30天的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适应高考的能力,力戒丧失信心,力戒急躁焦虑。为此,根据以下建议,列一个最后冲刺复习计划至关重要,回归课本、限时训练、错题反思等环节环环相扣,忙而不乱,充实高效。
2.回归课本和错题反思相结合
主干基础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以做好基础题,拿足基础分,是保证和争取生物高分的基础。建议同学们按计划参照课本目录默写每一章节的知识网络,找到遗漏点;结合错题反思进一步查找遗漏点,完善跨章节的横向知识连接点、完善知识网络;通过错题反思,找到知识点和高考理综生物四项能力的结合点,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课本核心概念、原理等关键词、结论性语句。力争基础分不丢分,打好基础分保卫战!
3.加强限时训练和理综模拟训练
关于做题建议同学们抓住三个关键词:限时、审题、思路。限时是全真模拟高考的保证,限时才能兼顾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审题要画出试题卷关键词句,重要已知条件,避免遗漏;要审清题意,力戒思维定式错误解读;审清命题人命题意图,运用哪一部分生物学知识和原理解决什么问题。每一次训练都要做反思和总结,找准失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根本性解决问题。
政治
经过一轮、二轮的辛苦备考,在仅剩的30天内,能否采取正确的策略巩固前期所得,从而亮剑高考,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此,提出三点建议。
1.以考纲为抓手,再次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我们一直都很重视。一轮,我们以课本为抓手,细筛基础知识;二轮,我们以专题为抓手,连结基础知识。在剩余的30天里,可以以考纲为抓手,再次查找知识点里掌握的不到位的、思考的不深入的地方。尤其要注意考纲里列出而课本里并未详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课本知识的跨单元整合,有的则是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既要准确记忆学科术语,用词规范,又要掌握新的背景、措施、目的和说法。
2.规范练习,提高应试技巧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应试技巧,剩余30天里需要做的就是提高执行力,把既定的应试策略不折不扣的运用到高考考场上。
客观题精准度控制:准确排除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
主观题角度控制:井式、链条式、广角式答题思路要根据材料与设问准确定位。
总之,复习中的反复训练就是为了让我们坐在考场上所做出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理性的。
3.调整心态,放大备考效果
最后30天,必须辛苦并快乐着。不辛苦,就不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快乐,就不会有柳暗花明的契机。无论自认为复习得比较充分、模考成绩一贯不错的学生,还是自认为欠债太多、模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都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把复习备考的效果最大化。
历史
1.端正心态、制定详细复习计划
2.回归课本,认真研读三本必修教材
3.认真研读近年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
建议同学们最后一个月一定要认真研究历年高考的试题,你不要觉得考过的题都是没用的,都是已经被枪毙了的、僵硬冰冷的、苍白无力的、味同嚼蜡的东西,不是!如果我们把历年的高考试题,仔仔细细的研究了一遍,通过每道题,仔仔细细的分析,提炼出这道题里面要求的是什么东西,反映的是什么东西,这对我们备考,对我们理解新课标,理解高考的要求,意义非凡。建议同学们最好横向的比较近3至5年的高考试题,比如收集2013—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的第24题,看看这道试题考查的考点、命题思路、试题特点等。对于主观题,最好还要结合评分细则,仔细地研究一下答题的思路和语言的不同表述等。总之,仔细研究高考真题,一定会给你不断的惊喜!
4.定点突破,精准提分
主要途径是错题整理,收集整理错题集,反思错误原因,克服一错再错的毛病。一定要搞清楚是知识性的错误还是思维性的错误,前者要通过看教材记清楚史实,后者要根据参考答案细则,理清试题考查意图和答题思路,总结类似试题的答题套路。
高考试题答题的规范也很重要,规范的解题过程,规范的语言表达,规范的卷面书写,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具体要注意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要审清试题要求,注意隐含条件,大题一问中往往有几小问,一定要完整解答。
按规定位置答题。多问时各问之间距离不要过大。可分两栏书写,注意字间距、行间距。
书写的整洁和规范很重要,关键得分点和史实要更加工整,重点要突出。不能让阅卷老师看老半天找不到得分点。
最后总结强调一下,面对高考的最后阶段,一定要:调整心态,提升信心,回归课本,适度练习,模拟热身,以高昂的士气迎接高考!
地理
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要做到有效、高效备考,地理复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研读考纲,把握复习备考方向
考纲是考试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考生高效复习备考的指导性文件,复习备考的后期阶段,需要依据考纲结合考题进行查缺补漏,及时回归文本,梳理总结,做的有效、高效复习。
2.研读考题,提升复习备考效率
通过研究近三年高考真题,特别是全国卷试题,熟知高考试题特点,明确高考所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广度和深度,领悟命题主旨与理念,体会并整理每一个考点在高考中“曾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根据高考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构建主干知识体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每一个考点,建构、完善概念间相互关联的网状学科体系,提高对高考及其变化的全面认知,努力做到站位高、定位准、到位实。
同时还要认真分析、研读试题答案,从分析设问入手,找出设问中的核心问题、限定词、行为动词。由核心问题和限定词,确定答题方向,筛选知识体系中与之有关的有效答案,领会答案所蕴含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思路。其次再根据设问中的行为动词和分值大小,思考答案的详略。例如:指出、说明、分析、对比、阐述等行为动词要求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表达深度就会有很大差异,答案的详略自然就有所不同了。
3.限时训练,及时查缺补漏
6.提升认知层次,领悟高考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地理学习要始终贯穿人地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所以我们在思考回答地理问题时也应该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准则,从关心和保护地理环境出发来思考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