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7.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文言素读断句
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三、文化常识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四、能力提升
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需断句,划横线部分需翻译句子,加点字是文化常识。
2019全国一卷贾生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
五、常用文言实词积累016—020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鸿门宴》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________《师说》
(4)樊哙从良坐________《鸿门宴》
(5)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________《鸿门宴》
(6)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琵琶行》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过秦论》
樊哙从()军,从()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良坐。
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成语助记:从壁上观从长计议从善如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一而终过从甚密合从连横三从四德力不从心弃笔从戎何去何从择善而从
实战高考:
(2019·浙江高考)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从:和,与
(2019·江苏高考)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从:像
(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从:听从
(2018·全国卷Ⅱ)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从:跟随,随从
(2018·全国卷Ⅲ)“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从:听从
(2017·全国卷Ⅱ)从兄为人所杀,无子从:堂房亲属
(2017·全国卷Ⅲ)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从:通“纵”,合纵
(2017·全国卷Ⅱ)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从:听从
17.殆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________《孙子兵法》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六国论》
(3)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论语》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物件殆()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有神助,后重修之。
推导提示: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成语助记:百战不殆殆无孑遗车殆马烦知止不殆殆无虚日
(2016·全国卷Ⅰ)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躲)耳殆:大概,恐怕
(2014·全国卷Ⅰ)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殆:近于,几乎
18.当
(1)木兰当户织________《木兰诗》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________《捕蛇者说》
(3)有大石当中流________《石钟山记》
(4)北邀当国者相见________《〈指南录〉后序》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________《窦娥冤》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________《促织》
(8)有狼当道,人立而啼________《狼》
(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蜀道难》
(10)当是时也,商君佐之________《过秦论》
(11)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_______《孔雀东南飞》
李斯为秦相,当()政。当()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泽,于其当()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推导提示: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成语助记:门当户对锐不可当当仁不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当机立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务之急当之无愧老当益壮首当其冲安步当车长歌当哭对酒当歌豺狼当道快意当前螳臂当车一马当先旗鼓相当万夫不当
(2019·全国卷Ⅰ)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当:应该
(2019·天津高考)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符合
(2019·江苏高考)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当:当场
(2018·全国卷Ⅰ)芝(人名)坐爽(人名)下狱,当死当:应当,理当
(2018·全国卷Ⅱ)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当:担当,担任
(2018·浙江高考)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当:值,在,正在
(2017·浙江高考)考其当时,参于前古当:值,在,正在
(2016·全国卷Ⅲ)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当:应当,理当
19.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鸿门宴》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师说》
(4)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过秦论》
(5)伐无道,诛暴秦________《陈涉世家》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________《庖丁解牛》
苏洵欲往京城,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此事:孰闻道()多也?
推导提示:“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成语助记:道听途说康庄大道道不拾遗道不同,不相为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志同道合道路以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东道主分道扬镳安贫乐道问道于盲师道尊严旁门左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指名道姓筑室道谋津津乐道里经叛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文以载道头头是道坐而论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019·全国卷Ⅰ)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道:说,讲
(2019·全国卷Ⅱ)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道:方法
(2019·全国卷Ⅱ)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道:道路
(2019·浙江高考)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道:说,讲
(2018·全国卷Ⅱ)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道:道路
(2018·全国卷Ⅱ)涣(人名)丧西归,道经弘农道:路途
(2018·全国卷Ⅱ)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道:学说
(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道:主张
(2017·全国卷Ⅱ)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道:说,讲
(2017·天津高考)岁凶,横道伤杀道:道路
(2017·浙江高考)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道:志趣
20.得
(1)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游褒禅山记》
(2)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鸿门宴》
(3)吾得兄事之________《鸿门宴》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劝学》
(6)此言得之________《六国论》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以为安石所言得()之。
推导提示:“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成语助记:得过且过得不偿失怡然自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寸进尺得不偿失得陇望蜀得其三昧得心应手得天独厚得鱼忘筌楚得楚弓患得患失难得糊涂相得益彰志得意满傲睨得志情非得已人人得而诛之探骊得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百思不得其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一无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2020·全国卷Ⅲ)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得:能够
(2019·全国卷Ⅲ)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得:取得,获得
(2019·天津高考)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得:能够
(2019·北京高考)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得:能够
(2019·浙江高考)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得:能够
(2018·全国卷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得:能够
(2018·全国卷Ⅱ)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得:能够
(2018·天津高考)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缕(逐条陈述)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得:取得,获得
(2018·天津高考)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得:获得
(2018·浙江高考)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得:取得,获得
(2017·全国卷Ⅱ)及奉败,帝得憙(人名)书得:取得,获得,得到
(2017·浙江高考)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得:能够
六、常用文言虚词积累04:乃
作用
例句
解释或翻译
副词
顺承紧接
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就、这才
逆转相背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却、竟、反而、才
范围限制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才、仅
确认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是、就是
代词
第二人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你的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________《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________《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________《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________《陈涉世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示儿》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伶官传序》
实战高考:
(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乃:表顺承,于是、就
(2019·全国卷Ⅰ)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乃:表顺承,于是、就
(2019·全国卷Ⅰ)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乃:表顺承,于是、就
(2019·全国卷Ⅱ)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乃:表顺承,于是、就
(2019·全国卷Ⅲ)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乃:副词,表判断,是
(2019·全国卷Ⅲ)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乃:副词,才
(2019·北京高考)幽王乃灭,周乃东迁乃:副词,于是、就
(2019·浙江高考)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乃:副词,表判断,是
(2019·浙江高考)乃往往屈才而就法乃:表转折,却、竟然
(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乃:表顺承,于是、就
(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乃:表转折,却、竟然
七、作文素材积累
1.美丽的记忆短暂而珍贵。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2.看重生与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王羲之由游乐而生感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死生亦大矣”的积极态度,生命或者腐烂,或者燃烧。他否定了古人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用对书法、文学的执著对抗生命短暂。可见,生命的过程固然不能延长,死是无法回避的,但个体生命却可以通过燃烧生命的激情创造生命的价值。只有实现饱满的生才可以无憾地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
3.交流能发挥出人潜在的才华。
兰亭会为各个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机会。在集会上,每个人的才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尤其是王羲之通过这次集会的感慨,留下了千古奇文《兰亭集序》。由此可见,思想只有通过交流和碰撞才能闪现出璀璨的火花。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我们各有两种想法。——佚名
答案:
四、2019年贾生列传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五、16.(1)跟随,随从(2)听从,顺从(3)向……学习(4)依傍(5)由,自(6)投身(7)通“纵”,合纵之策
17.(1)危险(2)近于,几乎(3)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8.(1)对着,面对(2)抵,相抵(3)阻挡,抵挡(4)执掌,主持(5)承担(6)应当,应该(7)恰当,适合,合宜(8)阻,拦(9)占据、把守(10)值,在,正在(11)必然,必定,一定
19.(1)路,道路(2)取道(3)道理,规律(4)主张,思想,学说(5)道义(6)说,谈论(7)道理,规律
20.(1)心得,收获(2)能够(3)应该(4)通“德”,感恩(5)具备(6)对,合适
16.从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17.殆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18.当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19.道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
20.得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着。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六、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2~3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一轮复习‖必修二《赤壁赋》
9.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十五。朔,月初一。晦,月末】,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助记:断绝】。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助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助记:更换】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巩固练习(注:本部分与挖空有重合之处,可酌情删减)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
(二)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望七月既望()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2.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泣如诉()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万事如意()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突如其来()
3.少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少不更事()
4.属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查明属实()
有情人终成眷属()
5.横白露横江()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天姥连天向天横(《梦游天姥吟留别》)()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
(4)歌窈窕之章()
2.名词作状语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
2.动词的为动用法
哀吾生之须臾()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1)正襟危坐()
(2)不知东方之既白()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固一世之雄也。()
翻译: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何为其然也()
5.而今安在哉()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8.相与枕藉乎舟中。()
(六)语句翻译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七)文言素读断句
1.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2.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壬戌: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4.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5.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6.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都是星宿名。
7.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8.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9.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四、常用文言实词积累021—025
21.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_______《过秦论》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鸿门宴》
(3)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____《凉州词》
(4)乃曰:“吾忘持度。”________《郑人买履》
(5)一夜飞度镜湖月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6)予怀怆然……因自度此曲________《扬州慢》
(7)崔九堂前几度闻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
(8)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荆轲刺秦王》
(9)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琵琶行》
(1)量,计算(2)推测,估计(3)过(4)尺寸,尺码(5)通“渡”,渡过,越过(6)谱写(7)量词,次、回、个(8)常态(9)度过
推导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成语助记:审时度势置之度外度日如年风度翩翩普度众生金针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宽宏大度挥霍无度度长絜大暗度陈仓
迁移练习: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之,至市方忆忘度(),徘徊几度()欲反.度()之再三,则度()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责其不知以脚度()鞋之大小。后人度()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岂不谬哉?
(2019·全国卷Ⅰ)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度:制度
(2017·山东高考)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度:推测,估计
(2015·江苏高考)以法度检束士度:制度,法度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劝学》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六国论》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师说》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鸿门宴》
(5)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归去来兮辞》
(6)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________《逍遥游》
(1)不,没有(2)不是(3)不是(4)非常:意外的变故(5)不对的,错误的(6)非难,诋毁,毁谤
推导提示:“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成语助记:大是大非非亲非故非我族类今非昔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物是人非为非作歹习非成是泥古非今面目全非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迁移练习: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之,曰:此言非()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019·全国卷Ⅰ)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非:不是
(2019·全国卷Ⅱ)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非:非难
(2019·浙江高考)少年间是非子相者非:反对
(2019·江苏高考)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非:不是
(2018·浙江高考)太初(颜太初,人名)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非:不是
(2017·全国卷Ⅲ)发人之墓,非盛德事非:不是
(2017·天津高考)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非:责难,认为不对
23.复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________《捕蛇者说》
(2)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游山西村》
(4)幸复得此妇________《孔雀东南飞》
(1)恢复(2)再,又(3)往复(4)又
推导提示:“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语助记:周而复始髀肉复生故态复萌无以复加无往不复万劫不复
迁移练习: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往。
(2019·全国卷Ⅰ)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复:又
(2019·全国卷Ⅱ)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复:收复
(2019·天津高考)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复:又,再
(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复:恢复
(2018·全国卷Ⅰ)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复:又,再
(2018·全国卷Ⅲ)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复:又,再
(2018·江苏高考)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复:又,再
(2017·全国卷Ⅱ)王无复言复:又,再
(2017·浙江高考)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复:重复,反复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秦贪,负其强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6)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六国论》
(7)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________《祭十二郎文》
(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辜负
推导提示:“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语助记:忘恩负义忍辱负重负荆请罪负屈含冤负隅顽抗久负盛名披裘负薪皇天不负有心人决一胜负负弩前驱不负众望
迁移练习: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秦曲。赵王召相如负〔)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不易量。
(2017·浙江高考)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负:对不起,辜负
(2015·安徽高考)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负:依仗,凭借
25.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
(2)今已亭亭如盖矣________《项脊轩志》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________《赤壁之战》
(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游褒禅山记》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六国论》
(6)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
(1)大概(2)车盖(3)超过,胜过(4)大概,大约(5)表示原因(6)通“盍”,何不
推导提示: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成语助记:盖世奇功盖棺论定官盖如云欲盖弥彰
迁移练习: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其叶如盖()。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古人遗之。
(2019·天津高考)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盖:大概
(2019·浙江高考)盖亦有造物微旨矣盖:大概
(2018·江苏高考)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盖:大概
(2018·浙江高考)死时盖年四十余盖:大概
((2017·浙江高考)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盖:大概
(2017·江苏高考)盖其性之笃厚然也盖:发语词,因为
五、常用文言虚词积累05:其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他(们)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始得西山宴游记》)
我,自己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那,那个
指示代词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其中的
测度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大概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呜呼!其真无马邪?(《马说》)
难道
婉商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可要
连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还是……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________《六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六国论》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
5.独其为文犹可识________《游褒禅山记》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
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________《捕蛇者说》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游褒禅山记》
9.距其院东五里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________(解释加点“其”)《祭十二郎文》
12.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师说》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伶官传序》
14.竟以此而陨其生乎________《祭十二郎文》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
17.苍天者,曷其有极________《祭十二郎文》
18.入之愈深,其进愈难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9.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游褒禅山记》
(2019·全国卷Ⅰ)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其:第三人称代词,他
(2019·全国卷Ⅰ)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其: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的
(2019·全国卷Ⅰ)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其: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019·全国卷Ⅱ)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019·全国卷Ⅱ)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019·全国卷Ⅲ)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2019·北京高考)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其:指代第三人称,它们
(2019·北京高考)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其: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2019·天津高考)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其: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2018·天津高考)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其:表揣测语气。或许、大概
(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017·全国卷Ⅱ)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六、作文素材积累
1.豁达开朗的心境能助你穿越荆棘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守望心中那轮圆月,不要让它丢失了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明星稀”“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七、能力提升
2019全国二卷商君传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望:十五。朔,月初一。晦,月末】,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不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通“凭”,乘)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人世超然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形似桨的划船工具)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苏子曰:“客亦知夫(那)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最终)莫消长也。盖将自(从)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连……都)【助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假如)非吾之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惟(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重新)【助记:更换】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相互)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发白,即天亮)。
二、(一)冯凭乘
(二)1.白茫茫的水气2.旷远的样子
(三)1.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远看,观察/盼望,希望/希望,念头/声望
2.往/如同/及,比得上/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者/顺,符合/用于“如……何”,表对付或处置之意/形容词词尾,“……样子”
3.一会儿,不久/数量少,不多/缺少/shào,年轻的人/shào,年轻
4.这里指劝人饮酒/隶属/属于/连缀/通“嘱”,嘱托/等辈、类/等辈/系;是/家属;亲属
5.笼罩/横握/横放/遮断/广远/跨越,横渡
(四)(一)1.(1)打鱼砍柴(2)攻占(3)向东进军(4)吟诵2.(1)向南(2)向西;向东3.以……为侣;以……为友
(二)1.(1)使……起舞(2)使……哭泣2.为……哀叹
(三)(1)整理(2)显出白色
(五)1、2.判断句1.(曹操)本是一位盖世英雄。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3.被动句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4、5.宾语前置句4.(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5.然而如今在哪里呢6、7.状语后置句6.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7.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8.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大家)在船中相互枕躺在一起。
(六)1.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着明月的诗篇,吟诵着“窈窕之章”。(采分点:属、歌)
2.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采分点:舞、泣)
3.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相互敬酒。(采分点:渔樵、侣、友、属;状语后置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采分点:寄、渺、哀)
四、21.度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22、非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
24.负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25.盖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五、1~3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4~5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6.第一人称代词“我”。7~10指示代词“那”“那些”。11~12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3.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4.代词,他的。15.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6~17形容词之前,起强调作用。18~19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
七、②2019年全国二卷商君列传
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一轮复习‖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0.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助记:画图理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于是余有叹焉
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1.道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2.盖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3.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4.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①真无马邪?其②真不知马也(《马说》)()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5.然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有泉侧出()
(二)动词作名词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而其见愈奇()
1.形容词作名词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形容词作动词
(2)火尚足以明也()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有穴窈然。()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1.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2.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3.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四、常用文言实词积累026—030
26.故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劝学》
(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________《触龙说赵太后》
(3)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琵琶行》
(4)豫章故郡,洪都新府________《滕王阁序》
(5)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鸿门宴》
(6)故遣将守关者________《鸿门宴》
(7)此物故非西产________《促织》
(8)故臣复取璧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9)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六国论》
(1)因此,所以(2)所以(3)衰老(4)以前,原来的(5)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故意,特意(7)原来,本来(8)所以,因此(9)以往的
推导提示:“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明知故犯故步自封故弄玄虚革故鼎新欲擒故纵不经世故非亲非故平白无故
迁移练习:项伯与张良有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故:过去,从前
(2019·全国卷Ⅰ)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故:所以
(2019·全国卷Ⅱ)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故:原来的
(2018·全国卷Ⅱ)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故:缘故
(2018·江苏高考)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故:原来的
(2017·天津高考)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故:所以
(2016·全国卷Ⅰ)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故:因而,所以
27.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过秦论》
(2)固请,召有司案图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_《阿房宫赋》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_______《六国论》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师说》
(6)君臣固守以窥周室________《过秦论》
(1)险要的地势(2)坚持,坚决(3)顽固,固执(4)本来,原来(5)本来(6)牢固
推导提示:“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成语助记:固若金汤君子固穷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迁移练习: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之,后顾()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其家人,则曰:“顾()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2019·全国卷Ⅰ)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固:本来
(2019·全国卷Ⅲ)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固:险要坚固
(2019·北京高考)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固:本来
(2019·北京高考)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固:本来
(2018·天津高考)境心相遇,固有时耶固:难道
(2016·全国卷Ⅰ)固争之,遂下有司议固:坚持
(2016·浙江高考)华(人名)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固:确实
(2016·浙江高考)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固:坚固
28.顾
(1)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京口北固亭怀古》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出师表》
(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________《赤壁之战》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鸿门宴》
(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为学》
(7)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________《荆轲刺秦王》
(1)回头看,回头(2)探问,拜访(3)顾惜,顾念(4)考虑(5)但是(6)反而,难道(7)表轻微转折,只是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成语助记:顾此失彼顾名思义顾盼生姿顾全大局顾影自怜顾左右而言他
迁移练习:齐据险地之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田忌故固()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2019·全国卷Ⅲ)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顾:回头
(2019·天津高考)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顾:只是,不过
(2018·天津高考)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顾:看
(2017·全国卷Ⅱ)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顾:回头
(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顾:只是,不过
29.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春望》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六国论》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岳阳楼记》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________《诗经》
(5)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陈涉世家》
(1)国家(2)诸侯国(3)国都,京城(4)地区,地域(5)国事
推导提示: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成语助记:安邦定国国破家亡国泰民安经国之才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迁移练习: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筑堤浚池,于国()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亦足尽心耳也矣。
(2019·全国卷Ⅰ)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国:封国
(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国:国家
(2018·北京高考)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国:国家
(2016·山东高考)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国:国家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________《阿房宫赋》
(2)以其境过清________《小石潭记》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劝学》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________《鸿门宴》
(5)今公子故过之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
(6)一日,大母过余曰________《项脊轩志》
(1)经过,通过(2)过分,过于(3)错误,过失(4)责备(5)拜访(6)到,到来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闻过则喜过江之鲫文过饰非白驹过隙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矫枉过正瞒天过海秋风过耳闭门思过
迁移练习:信陵君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仆从以为过()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也。”
(2019·全国卷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过:超过
(2019·北京高考)若过其序,民乱之也过:失掉
(2018·全国卷Ⅱ)(任峻)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人名),而文理不及之过:超过
(2018·北京高考)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过:过失
(2017·全国卷Ⅰ)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过:超过
(2017·天津高考)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过:错误,过失
(2017·江苏高考)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过:经过
五、常用文言虚词积累06:且
并列关系
河汉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并
递进关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而且、况且
让步关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尚且
转折关系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
然而、可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将、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暂且、姑且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六国论》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________《石钟山记》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________《古诗十九首》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_______《鸿门宴》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________《师说》
6.不出,火且尽________《游褒禅山记》
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________《石壕吏》
8.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________《孔雀东南飞》
(2019·全国卷Ⅲ)且鲁卫兄弟之国也且: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2019·北京高考)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且:表并列关系,译为“还,又”
(2019·江苏高考)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且:表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2018·江苏高考)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且:副词,译为“暂且”
(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且:副词,译为“将要”
1.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学林探索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治学创业须“尽志无悔”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怠而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悔之不及也。有涉远之志,有涉远之力,有涉远之物质条件,一定要“尽志”,让自己无悔。
2019全国三卷吴起传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山麓),而卒(死后)葬之;以(因为)故其后名(称,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所说的)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为)华山之阳(南面)【助记:画图理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今言(说、念)“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解释原因)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从旁边)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表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看到的景象)愈奇。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大概,发语词)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加,更加)。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既其出(我们出洞以后。其,助词,无实意),则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快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同寻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停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至,到)幽暗(幽深昏暗)昏惑(迷乱)而无物以(来)相(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其,难道。孰,谁)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对于)仆碑,又以(以【之】,因此)悲(感叹叹息)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弄错,使……错)其传而莫能名(识其本名,说明白)者,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地缘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一)父甫
(二)1.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2.“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3.到,到了
(三)1.路,道路/说,讲/道理/主张,思想,学说/正确的方法/取道/道义/天道,自然的规律2.用在句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推想/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古称伞/遮盖、掩盖3.筑舍定居/舍弃/安置住宿/房屋、住宅/停止4.代词,那/代词,它/代词,他们/语气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代词,这样/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语气副词,①表反问语气;②表推测语气/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5.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但是/如此,这样/对,正确
(四)(一)1.(1)筑舍定居(2)命名(3)识其本名2.从旁边
(二)(1)到达的人(2)见到的景象(3)流传的文字(三)1.(1)深度(2)艰险的地方;遥远的地方(3)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1)走到……尽头(2)照明(3)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3.弄错、使……错
(五)1.判断句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修筑的屋舍。
2.状语后置句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
3.定语后置句有个深远幽暗的洞穴。
(六)1.离那禅院往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采分点:以、乃、阳;判断句)
2.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两边,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采分点:十一、左右)
3.(我们)已经出洞,便有人责怪那要求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采分点:既、或、其、极)
4.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采分点:幽暗昏惑、相)
四、26.故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7.顾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28.固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固执)。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本来)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29.国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30.过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五、答案:1.况且,表补充说明。2~3表并列。4.尚且,表让步。5.复音虚词“犹且”,还。6.将要。7.已经。8.暂且。
七、2019年全国三卷吴起列传
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